第44章 仁義是仁義者的墓誌銘(1 / 2)

龐統一死,劉備的全盤計劃被打亂。劉備心亂如麻,隻要給諸葛亮寫信,派關平送信,要諸葛亮早日入川商議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諸葛亮得信後,說:“既然主公在涪城進退兩難,我不得不去,而且要馬上動身。”攻取西川是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時候就謀劃好的。劉備第一次選擇了龐統,諸葛亮內心還是有些鬱悶的。此時,建功立業的機會失而複得,諸葛亮雖然沉穩,也有些迫不及待了。

關羽說話了:“軍師此去,誰人保守荊州?荊州乃重地,幹係非輕!”

諸葛亮入川,對關羽來說,是一個擺脫諸葛亮控製,獨掌荊州的大好良機。所以,他急著出言強調荊州的重要性,意在提醒諸葛亮不要隨隨便便指定荊州主將的人選。而以關羽的一貫的自負,他當然認為自己是最合適的人選。當然,關羽此刻不會想到,凡事有利必有弊。留守荊州固然可以獨當一麵,但遠離劉備也就遠離了中心,也要冒被邊緣化的危險。後來,關羽正是在被邊緣化的糾結中做出了兩次不可理喻的舉動。但此刻,西川尚是未知之數,關羽也就沒想那麼遠,他最關心的是,自己能夠獲任荊州主將。

劉備的信中隻是提到了讓諸葛亮火速入川商議,至於荊州守將人選,隨諸葛亮入川人選等一概未提。這就給了諸葛亮一個很大的操控空間。

那麼,諸葛亮是如何考慮的呢?

首先,龐統已失,自己出馬,就決不容再失。要想達到這一目標,隻有多帶兵將入川才行,荊州的防守力量隻能滿足最低限度的要求。

其次,和關羽多次較量,也沒能讓他心服口服。如此不好控製的人,還是離得遠一點為好。

既然如此,諸葛亮的方案就很明顯了: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帶走張飛趙雲兩員猛將。

但是,這個決策也有很大的風險。荊州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說的了。關羽武藝出眾,性格傲慢,諸葛亮不擔心他的能力,卻擔心他的態度。荊州一旦有失,這個用人不當的責任還是要落到諸葛亮頭上的。

所以,諸葛亮必須有所安排,才能未雨綢繆。

諸葛亮指了指送信而來的關平說:“主公信中,把荊州托在我身上,讓我量才為用。雖然如此,主公派關平前來送信,其用意不言自明,當然是要雲長來當其重任了。”

拉虎皮扯大旗。諸葛亮這是借助劉備在組織中的權威來為自己的決策撐腰。就算劉備不派關平送信,諸葛亮還是能“合理合情”地從劉備的信中找出自己的決策依據的。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萬一決策失當,至少劉備也要負一定的責任。因為諸葛亮已經明示了他是這樣理解劉備的意圖的。

諸葛亮又轉向關羽說:“雲長你可要想著桃園結義之情,竭力守好荊州啊!此處北當曹操、東敵孫權,非同小可,你可一定要小心行事啊。”

諸葛亮連桃園結義都搬出來了,可見他對任用關羽確實很不放心。關羽當然是慷慨激昂地表示自己一定恪盡職守,力保荊州不失。

為了加強承諾的約束力,諸葛亮特意舉行了一個印綬交割儀式。諸葛亮擎著印,關羽正要來接,諸葛亮卻又猶豫了一下,說:“收了此印,一切幹係可就交托在將軍身上了。”

關羽說:“大丈夫既領重任,除死方休!”

諸葛亮聽到這個“死”字,內心隱隱覺得不安,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隻好再叮囑幾句:“倘若曹操來犯,關將軍如何應對?”

關羽說:“以力拒之!”

諸葛亮再問:“倘若曹操孫權一起進犯,該如何應對?”

關羽說:“分兵拒之!”

諸葛亮歎了口氣,說:“如果這樣,荊州就危險了。我有八個字,關將軍一定要謹記在心。隻有這樣才能保荊州不失。”

關羽急忙詢問是哪八個字。諸葛亮一字一頓地說道:“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關羽說:“軍師之言,當銘記在心。”

諸葛亮這一輩子用兵用人,有兩次他是內心發虛,沒有把握而用之的。一次就是委任關羽鎮守荊州。另一次委任馬謖鎮守街亭。結果這兩次委任,都出了重大問題,影響到了這個大局。

但是,諸葛亮這個“八字方針”,雖然正確無比,但關羽執行起來卻十分困難。北拒曹操不難。雙方一直是死對頭,見麵打仗是沒得說的。但東和孫權,則十分不易。東吳諸人,絕非蠢笨如牛之輩。他們在諸葛亮手上吃了很多虧,也吃了很多苦頭。赤壁之戰的勝利果實絕大部分被諸葛亮攫取,東吳大都督也被諸葛亮氣死,魯肅則被諸葛亮在借荊州上玩弄於股掌之上。這些帳,他們都記在心裏,無時不刻想著要索討報複。

在這樣的背景下,關羽要想東和東吳是非常難的。而這一大背景又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所以,後來雖然是在關羽手上失掉了荊州,但追本溯源,根子還是要著落在諸葛亮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