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物質決定精神,物質關係決定思想關係,思想的形成和轉變易受客觀環境的影響。“當下即是”思維是一種以個人為出發點和歸屬,以感性、眼前為滿足,忽視全局與長遠利益,陷於不確定性的思維。(胡豔玲,2009)它是一種以“自我”為出發點和歸屬,滿足於眼前的、具體的、有形的可量化因素。文化全球化、市場經濟的負麵影響、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催生了“當下即是”思維的蔓延和認同。
(一)具有理性特征的理想信念的缺失。
理想信念是人們的世界觀在奮鬥方向和目標上的集中體現,是確立人生價值取向的最高原則,也是社會合作精神的重要內容。在當前世俗化、功利化和碎片化等即時性思維的影響下,社會出現片麵注重實際而忽視遠大理想的目標導向作用,認為社會推崇的理想信念在實際生活中並不會馬上給個人帶來眼前利益,有些甚至要約束自己的行動,自然就作出講理想不如講實惠的行為選擇。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鮑曼(Zygmunt Bauman)對此有深入的洞察,他曾經把這種精神現象描述為“不製訂長期計劃或不做長遠投資”,人們在作出選擇時的動力“不是控製未來的願望,而是不願將未來抵押出去的勉強心態”(鮑曼,2002:311)。
堅定理想信念,須建立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上。遠離真理,不願探求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在社會交往中過分注重個體的社會化從而喪失自我,容易養成割裂理想與現實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當遇到一些自然災害或非自己所能控製的因素,就容易陷入精神世界的困惑,不同程度地表現為急躁和浮躁、精神鬱悶甚至精神疾病,要麼簡單粗暴地宣泄情緒,要麼藐視社會規則不循正軌,這種現象既折射出當前社會心態的失衡圖譜,也加劇思維方式的不良滋生。
(二)公共精神和公共道德的價值偏移。
公共精神“位於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價值層麵,以全體公民和社會整體的生存與發展為依歸的一種價值取向,它包含著對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責任等一係列最基本的價值目標的認肯與追求”(袁祖社,2006)。在現代社會中,公共精神和公共道德不斷被消解。全球化模糊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界限,對價值領域的衝擊尤為劇烈。關心實際行動而不關心終極價值和崇高理想的實用主義思想,主張“混沌”和“不確定性”的邏輯路線的後現代思潮等使“唯結果論”成唯一標尺。邁克·費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認為,現代消費文化“遵循享樂主義,追逐眼前的快感,培養自我表現的生活方式,發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費瑟斯通,2000:165)。
公共精神與公共道德強調的是社會整體利益至上原則,同時對他者的關心轉向每個人的權利和尊嚴,以調動社會力量共同致力於維護整體社會秩序,塑造人類社會生活與發展的基本原則和道德倫理規範。公共精神與公共道德的這一特性在使人性“自我”放量走高的市場經濟中漸漸褪去自身的光環,人性“自我”高築壁壘致使產生更多的對立情緒和社會危機。市場競爭賦予社會主體以個體自主性、創新性的同時,也會促使人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甚至受利益驅使罔顧道德良知、違背法製原則,導致社會主體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出現某種混亂與無序。公共性的精神力量受到“當下即是”的思維方式的影響,原有的道德行為的自覺性和行為主體的責任感日益貶值和失落,道德精神的文化公共性岌岌可危。
(三)批判性思維的空場。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等原因使社會出現重物質輕精神、重科技輕人文的價值取向,即關注的熱點大多集中在實用型知識方麵,而對哲學、曆史、文學等人文類知識少有問津。知識結構的單一帶來的隻是片麵的、孤立的、簡單的思維視角,無法全麵地、聯係地、完整地、發展地看問題。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基於充分的理性和客觀事實而進行理論評估與客觀評價的能力與意願,它不為感性和無事實根據的傳聞所左右。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能在觀察中發現漏洞,並能抵製毫無根據的想法。批判性思維並非僅僅是一種否定性思維,它還具有創造性和建設性的能力,換言之,能夠對一件事情給出更多可選擇的解釋,思考研究結果的意義,並能運用所獲得的新知識來解決社會和個人問題。批判“不是頭腦的激情,它是激情的頭腦”(馬克思,1995:4),是人類對自身存在方式及其演變過程的檢視和反思。社會合作體係的形成與健康發展需要批判性思維。
(四)“當下即是”思維向現代性合作的轉化。
思維折射出人的大腦認知與感知所形成內容,其性質是無形、獨立的。它是行動的先導,是決定一個人行為的主宰因素。按照馬克思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經濟……決定著現有思想材料的改變和進一步發展的方式”(馬克思,1995:704),經濟基礎的變化也會或快或慢地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
社會合作需要人之間的理性合作,必須使他“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愛因斯坦,1979:310)。當代社會越來越個人化,即科技發展到這樣一種程度,個人可以根本沒有或較少的依賴他所屬的群體就可以滿足他生活中幾乎所有的基本需求,而個人越來越具有個性。個人處於越來越孤立的狀態,其思維方式也表現出獨特性和為己性,這是其他個體所不具有也無法了解和體認的特性。這將造成個人與個人之間難以順暢溝通和相互認同與接納,隔膜乃至衝突就在所難免。
要實現“當下即是”思維向現代性合作的轉化,應學會欣賞的能力。哲學家尼采說過:讓一個人站起來的不是身體而是觀念。因此,我們要在欣賞與批評、暢快表達與認真謹慎、個性張揚與理性寬容中保持建設的立場、寬容的胸懷、溫和的表達,這才是利用公共媒介自我表達時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