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現象依靠大眾媒介主導公眾的價值觀。大眾媒介一般包括報紙、雜誌、廣播、電視、書籍、網絡等,是景觀控製社會的重要途徑。布熱津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指出,對於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電視是接觸社會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工具”“它正迅速地替代曆來由家庭、教會和學校所起的作用”(布熱津斯基,1994:21)。大眾媒介改變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承載著意識形態傳播的作用,它“表麵上是一種傳播信息和提供娛樂的工具”“但實質上不發揮思想引導、政治控製等功能的大眾媒介在現代社會是不存在的”(馬爾庫塞,1993:9)。社會信息化的高度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時刻與大眾媒介接觸,極易受到大眾媒介所表現的看法、觀點、態度的影響,根據大眾媒介的報道、評論來決定自己的言論和行為。這些運行規律決定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走勢和運行狀態。
景觀現象展現一種新的社會關係。在景觀社會中,商品的符號象征意義和時尚化的“形象”編碼刺激休閑娛樂和消費的欲望,產生一種對虛假需要無休止的追逐,進一步控製人們的全部工作生活方式。對於這一社會現象,馬克思早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有明確的闡釋:“消費在觀念上提出生產的對象,把它作為內心的圖像、作為需要、作為動力和目的提出來。”(馬克思,1995:33)德波認為,“景觀社會”是繼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商品社會之後出現的一種新的社會控製形式,其實質就在於社會存在的表象化。在他看來,“景觀不是影像的聚積,而是以影像為中介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德波,2006:3)。因此,與馬克思分析的商品社會相比,這是一種役人於無形的更加異化的社會。
(三)社會合作的視野轉換。
景觀社會帶來的一係列現象隨著全球化浪潮已經深入到世界各個地方,景觀效應正在發揮作用。豐富而多樣的內容、各種敘事方式的運用以及故事性、幽默感的增彩,使娛樂成為生活的重要內容。我們不應忽略其目標對象的“場域”——現實社會生活,應充分挖掘娛樂化環境的積極因素並使之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合作。誇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曾說:“人的心靈生來什麼都沒有寫,但是什麼都可以寫上。”(誇美紐斯,1957:29)娛樂化時代無限量的信息垂手可及,正塗寫著人的心靈。但是,信息不等於知識,知識也不等於智慧。如果一味被動接受,思考空間就會被大幅擠占,思維就會變得扁平而淺層。
置身文化設施和大眾傳播媒介構築起的深入日常生活中的“偽世界”,信息接收者被景觀製造出來的浩瀚的、無窮的光亮物品和偽效用迷惑,看待事物的方式逐漸以個人的感性和眼前滿足為出發點和歸屬,拒絕接受經驗知識、理論體係的正麵教育,理想信念難以存留和積澱。隨著娛樂化時代的信息傳播,運用便捷的新媒體加強自覺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已成為閱讀習慣,但也容易由“係統化”向“碎片化”轉變,易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電腦、手機、微博、電視劇、綜藝節目等娛樂元素雖然能夠帶來一定的信息量,但是無法替代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經典。係統化的閱讀不僅能夠獲得係統性、專門性、集中性的知識,而且還可獲得一種沉靜的心態。我們應合理借助新媒體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拓寬眼界和視野,汲取大智慧與正能量,砥礪精神,培養積極進取、百折不撓、胸懷社會的創新人格。通過係統化閱讀,弘揚人間正氣,塑造美好心靈,不斷為社會發展集聚正能量。
在信息網絡催生的“人人都有麥克風”時代,公共空間的言論表達拓展了自由抒發的邊界。敢於懷疑的目光與批判的銳氣固然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何理性地表達合理訴求,則是一種智慧和胸懷,更是一種公民素養。社會應合理培養個人的政治認同感和政治參與實踐能力、應對壓力和挫折的心理調節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今天尤其應具備學會欣賞的能力。同樣一種事物,會因人的心境、視角、喜惡的差異而帶來不同的觀點感受。因此,我們要善於用尋找美、發現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表現出應有的視野廣度和思考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