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對人的壓迫,生產力的低下落後,這些因素促使人類為了生存必然結成一定的共同體形式,依靠集體的力量獲得發展空間。個人完全從屬於集體,從而失去了必要的獨立性、自主性。人們的生產勞動是在共同體規定好的範圍與尺度下進行的,每天以相同的方式進行重複的工作。個體的獨立性絲毫不能顯現出來,個體隻是代表共同體行事,在這裏隻有共同體這個大寫的“人”。原始社會是這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也是如此。無論是奴隸、奴隸主還是農奴、封建主,他們也都是在自己所屬的社會關係中進行活動的。人的個性發展處於一個被抑製的時期。
文藝複興時期強調人的一切特性,以恢複人的本來麵目為最高宗旨,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抗擊神權,用人道取代神道,從而把人的自由、平等置於首位。這樣便將世界的重心從天國移回到人間,使人主宰自己的命運。近代啟蒙思想運動繼承發揚了文藝複興時期人性、人本思想,進一步把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人的理性認識能力綜合起來,力圖讓人們擺脫宗教的愚昧無知,讓人們進入到康德所說的有理性的“成熟狀態”。然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工具理性的過分發展及其控製力的過分膨脹,人的感性發展受到了壓抑,人們無法按照其內在本性去生活,而是聽從於“機器技術理性”的召喚。人的個性泯滅,成為了一架毫無生機的機器。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和物質進步刺激了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商品被披上神秘的外衣,被賦予無窮的魅力而為人們所崇拜。物質取代了精神,人的價值以及價值的大小以其所能追求到和占有的物質多少為唯一標準。不斷增長的社會物質財富不但沒有推進人的發展,反而成為製約和束縛人發展的桎梏。工業社會成功地壓製了人們內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使個人喪失了自由和創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與現實生活不同的另一種生活,社會成為單向度的社會,由此這個社會成為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所說的單向度的社會,人成了單向度的人。
青年馬克思看到勞動人民的貧困現象,提出了通過製定一部體現“整個國家理性”的資產階級法律來解決人民的貧困問題。當時馬克思還沒有完成思想的轉變,仍對資產階級抱有幻想。《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是馬克思一生中的第一篇政論文章,標誌著馬克思的政治活動的開始。在這一政論文中,針對政治生活中的出版自由問題,馬克思寫道:“每一滴露水在太陽的照耀下都閃現著無窮無盡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陽,無論它照耀著多少個體,無論它照耀什麼事物,卻隻準產生一種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馬克思,1995:111)在文章的最後,馬克思表達了自己的願望:“當你能夠想你願意想的東西,並且能夠把你所想的東西說出來的時候,這是非常幸福的時候。”(馬克思,1995:134:135)。
在馬克思的理論視閾中,人的自由全麵發展是社會合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馬克思把人的本質理解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馬克思,2000:57),同時他把物質生產勞動理解為人的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從而人的自由本質也可以理解為自由的有意識的生產勞動。在1843年《德法年鑒》時期,他關於“政治解放”與“人的解放”“人的解放”與“無產階級”等關係的論述,以及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馬克思,2002:297)等觀點,表明此時馬克思所關注和追求的終極關懷價值已由“抽象的自由”轉向“現實的解放”,並且不再是“政治解放”,而是“人的解放”,是“人的本質的現實的生成”和“真正的實現”(馬克思,2002:331)。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他已提出了“個人的全麵發展”和“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理想目標;而在《共產黨宣言》中,這種理想目標則進一步升華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1995:294)。全麵發展的個人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曆史的產物。作為共同關係,社會關係也受到人們的共同控製。
馬克思的觀點非常明確,要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就必須揚棄私有財產,消滅異化勞動,消滅以資本為中介物的價值規律,最終實現人人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實現,就是人自身的和諧發展。人自身的和諧發展是個理想目標,是人的充分發展、最大限度的發展,是人發展的一種最理想的狀態。完全得到這個狀態需要經過一個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的漸進過程。”(賈建芳,2005)。
人的全麵發展是馬克思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也隻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中,由於消滅了私有製,揚棄了異化,提高了生產力,消除了分工,才能夠塑造出“具有豐富的、全麵而深刻感覺的人”,人才能真正全麵占有自己的本質,實現自身本性的獲取。要使人的個性成為可能,能力的發展就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從而實現個人關係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麵性。馬克思認為,“全麵發展的人……也就是用能夠適應極其不同的勞動需求並且在交替變換的職能中隻是使自己先天和後天的各種能力得到自由發展的個人來代替局部生產職能的痛苦的承擔者”(馬克思,1983:500)。隻有消滅了社會分工、消除了社會關係的異己的性質,個體的能力才可能得到全麵的發展,才可能全麵地把握勞動和享受物質、精神的成果。在共產主義社會,個人是在自由狀態下從事勞動的,生產力得到高度發展;需要呈現出多層次性和不斷的超越性,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自主活動來發展一切合理的需要,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得以滿足,自我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超越的精神需要也得以滿足。隻有在此時的社會形態裏,“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範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幹這事,明天幹那事”,才能真正實現“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則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馬克思,2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