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謀求人的行為統一性的方麵,資本主義社會的協作治理方式是一個重大的曆史進步。但是,在這種理性的統攝下而產生協作的行為模式有著根本性的缺陷,也是極其脆弱的,因為它是通過一種限製性的外部力量約束和驅使人的行為來獲得統一性,恰恰違背了人的社會性本質存在的形式規範。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於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係了”(馬克思,1995:274:275)。這一矛盾的產生根源於資本所有製度和雇傭製度,由資本異化、權力異化所導致的“製度異化”的徹底矯正需要社會生存與生產的一係列的公正合理的製度條件才得以實現。
在休謨看來,增進人類福利的因素有很多種,正義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他說:“如果沒有正義,社會必定立即解體,而每一個人必然會陷於野蠻和孤立的狀態,那種狀態比起我們所能設想到的社會中的最壞情況來,要壞過萬倍。”(休謨,1996:538)正義規則是作為一個社會中人們行為的互惠協調體係來發揮其作用的。“一切合作都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人們之間的不平等的等級關係隻能造就壓迫、奴役和統治,把持權力的人也可能會偶爾呼籲人們與他合作,實際上他所提出的是服從權力的要求,即希望在人們的自覺服從中降低權力的運行成本,而不是真正的合作。”(張康之,2007)人與人之間缺乏公正的理念原則,社會中存在嚴格的等級製度等,都是在製度上完全排斥合作的。
追求社會公正是馬克思社會合作思想的重要價值所在。從曆史考察來看,製度是人生存、交往與發展的基礎,是社會化了的人類群體的結合方式。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指出:“製度隻不過是個人之間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產物。”(馬克思,1995:78)可見,製度既是一個曆史範疇,有著曆史的規定性,又是能夠調節人們交互行為的一種規則和規範的集合,可以說,它是社會關係的一種模式。“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馬克思,1995:444)而這種詮釋生動地體現著馬克思製度公正的理論品格。從“製度是個人交往的產物”的曆史敘事出發,馬克思把尊重和承認個人生命的獨立、自由、平等作為尋找和解決人與人之間利益衝突和矛盾的共同原則,並以此作為社會機製和諧運行的製度設計標準。
社會合作的順利進行,需要製定合理的製度保證。合理的製度具有公正有序、組織有素以及行為結果的可預期性,為人們交往關係的完善提供規範性框架,能夠從社會整體和諧發展的角度來整合社會各細胞的活力,催生一種促進社會合作的合作體係。很多合作的產生必須是和相關的製度同時存在的,即存在共生性。製度一旦瓦解,相關的合作將不複存在。很多未被內化的製度存在這種情況,對製度的遵守雖然是功利性的,但卻不是嚴格的因果關係。政治體製的改革、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社會輿論的導向及新科技的投入使用等,必然觸及部分群體的既得利益。在權力經濟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的情勢下,利益集團將謀求與公權力的“聯姻”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腐敗行為的發生便不可避免,這就需要更加注重製度的公正性。
製度規範和製度實施猶如製度建構的一體兩翼,良好的製度規範如果得不到有效實施,則如一紙空文。合作不是由某種外在力量給予人們的,而是通過一係列的製度形式轉化為全體成員的自覺。製度設計需要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製,統籌兼顧社會各方麵的利益,減少人際摩擦與社會內耗。同時,還需要社會力量監督政策的實施,使合作得以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