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鄭和下西洋(2 / 3)

珊瑚遣退服務員,關上包廂門,然後將一段曆史娓娓道來。

最初純粹是一個學術論題----朱棣造反殺進南京城後建文帝的生死之謎。關於這方麵的文章太多太多,理論界大致分成“自焚派”和“逃亡派”兩種,而克裏斯蒂則是堅定支持後者,他有兩張照片,一是1978年期間南京太平門內側鋼銼廠建新樓時挖出一條地道的場景,高約2米,寬2.5米,地道位置正處於明皇宮邊緣;二是1985年清涼山旁邊國防園裏麵一個明涵洞的照片,位置處於原明故宮城牆外,據考證它的作用和主要是排水,但不下雨時則是旱洞,幾個人、十幾個人通行完全沒問題。兩張照片相結合就是建文帝的出逃路線,從地道離開皇宮,從涵洞離開宮城,恰好應了清代一首詩人的懷感:正是圍城四麵攻,如何地道遠能通。不知飛燕來何事,卻說潛龍去此中。

穆林插嘴道:“這些我都聽說過,跟金羅漢有什麼關係?”

前妻聽得入神,嗔道:“有點耐心好不好?”

珊瑚淡淡一笑,接著說下去。

後人附會朱元璋擔心孫子掌不住大局,提前準備了袈裟、剃頭刀和僧人的度碟,指點他從地道逃跑。其實明皇宮早在朱元璋選接班人之前就建好了,地道先於建文帝被確定為繼承人之前而存在,再說朱元璋若預見有誰對孫子的皇位構成威脅,以他的殺性還不是有一個殺一雙?因此合理的解釋是,朱元璋深知自己的江山是靠打下來的,不排除將來出現更猛的人把自己打下去,出於憂患心理,地道和度碟是朱元璋為自己而留,他原來就當過和尚,就算江山沒了,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權當做了場夢。不過由於他手段狠毒,統治嚴酷,大明江山在他手中堅如磐石,這條後路一直沒用上,就順便留給了建文帝。

“朱元璋的逃生之路,這個說法蠻有道理。”穆林道。

我不以為然道:“堂堂開國皇帝給自己留的後路是做和尚,嘿,也太小看朱元璋了。”

“這個質疑是對的,但和尚身份隻是掩護他脫身,逃出南京城又是一條好漢,”珊瑚道,“克裏斯蒂搜集了朱元璋建國後曆年財政收支情況,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他遣散軍隊和修建皇宮的費用竟然從當年財政中支出……”

前妻說:“這有什麼奇怪的,本來就應該嘛。”

張誌誠解釋道:“一般來說靠造反做皇帝的多少有些浮財,尤其朱元璋的幾個對手,象張士誠、陳友諒都是有錢的主,通過戰爭能搜刮掠奪大量財物,這些錢不能算小金庫,而是做皇帝的本錢,專門用於安撫民心和啟動經濟,因此按慣例遣散費和修建皇宮的費用要從這裏麵出,建國初期應該減輕民稅民賦,休養生息。”

穆林恍然:“朱元璋把戰爭中發的浮財挪作他用。”

“但錢用在哪兒呢?又是個謎,朱元璋登基後做的幾樁大事都有賬目明細,他最痛恨貪官汙吏,抓到要剝皮的,底下人不敢亂來,也不敢做假賬,”珊瑚續道,“因此我們就有一個推斷,認為他在某個地方藏匿了一筆足以讓他招兵買馬東山再起的巨額財富以供不備之需,這才是一代梟雄的大手筆。建文帝逃離皇宮後按圖索驥得到這筆錢,他沒有振臂高呼,而是選擇了退卻,帶著富可敵國的財寶飄洋過海遠離故土……”

穆林道:“所以才有鄭和下西洋,他的任務之一就是尋找建文帝和這筆寶藏。”

珊瑚糾正道:“不,應該是唯一任務,拿第一次下西洋為例,鄭和帶了二萬七千人,其中官兵是二萬一千人,他又不在國外駐軍,帶這麼龐大的武裝部隊幹什麼?還是擔心海外國家支持建文帝。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船隊中出現一個重量級人物----姚廣孝,他是朱棣最信任和倚重的謀士,朱棣發動‘靖康之變’推翻建文帝,自始至終都是姚廣孝在出謀劃策、製定大政方針。後來朱棣論功行賞,姚廣孝排在所有功臣的第一位,被封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監修《太祖實錄》,並與解縉共同纂修《永樂大典》,他去世時朱棣還親自撰寫了神道碑碑文,可謂聖眷深厚,位極人臣。第三次下西洋是永樂七年,姚廣孝已經七十五歲高齡,再隔九年就將離開人世,他為何冒著生命危險遠下西洋?”

我衝口而出:“是不是因為鄭和找到了建文帝?”

珊瑚笑笑,端起茶杯慢慢啜飲。

張誌誠道:“曆史永遠是說一半留一半,有沒有找到建文帝並無史料記錄,從鄭和又奉命出使了幾趟看,至少朱棣還不知其下落,他什麼時候才知道?直到永樂二十一年的一天夜裏,一個叫胡濙的人回到京城,在宮門外求見,當時朱棣已經上床休息了,聽說是他立即起床召見,兩人密談至四更天----至於談的什麼內容,依然沒有記載。但這次談話後朱棣就宣布不再追究建文奸黨,並對以前受牽連的官員給予寬大處理,發還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