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朱瑾瑜交給葉飛一份剛剛截獲的情報,使形勢陡然發生劇變。
金門島原本的守軍,是從福建福州、漳州、廈門敗退而去的殘軍。在葉飛眼中,這些是手下敗將,沒有多少戰鬥力。金門防衛代司令湯恩伯,也是跟第三野戰軍屢戰屢敗的對手。
然而截獲的情報顯示,國民黨東南軍政長官陳誠奉蔣介石之命,指派胡璉將軍從廣州率部趕往金門,出任金門防衛司令,以取代湯恩伯。
為此,湯恩伯在10月22日發布作戰命令:“所有金門島部隊,在十二兵團胡司令官未到達以前,均歸二十二兵團李司令官統一指揮。”
湯恩伯電報中所說的二十二兵團李司令官,就是李良榮,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國民黨陸軍中將。
湯恩伯的這一電報,是從金門外海的兵艦上發出的。湯恩伯在屢遭敗戰之後,似乎已經料定金門必敗,所以他這個金門防衛代司令幹脆坐在金門外海的兵艦指揮,而把實際的指揮權交給金門島上的李良榮。如果金門陷落,他可以在第一時間啟動兵艦去台灣,保住性命。
胡璉所率的第十二兵團是一支強軍。一旦胡璉兵團到達金門,取代李良榮兵團,那就使金門的防守力量大為增強,金門島就不那麼好打了。
胡璉是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生,與薑傳賢是同期同學,蔣介石的嫡係,人稱胡璉“狡如狐”。在淮海戰役中,胡璉任第十二兵團副司令,而司令是黃維。第十二兵團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團團圍住,司令黃維被俘,而胡璉卻率一部兵馬突圍。在突圍時,胡璉被一顆手榴彈炸傷,他乘坐坦克逃走,轉到上海就醫。手術時從他背部取出大小彈片32片﹐有幾片與肺、心僅一紙之隔,隻是未及要害,保住一命。胡璉休養後受蔣介石接見時,提出要重建第十二兵團,得到蔣介石嘉許。於是,胡璉到處招兵買馬,重建了三個軍,重新恢複了十二兵團番號。蔣介石給十二兵團配給美式裝備,使其成為蔣介石手下一支新的骨幹軍隊。
胡璉兵團原本在廣州,麵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林彪部隊即將攻打廣州,蔣介石為保存實力,命令胡璉兵團從汕頭上船,撤回台灣。行至半途,接蔣介石命令前往金門,置換李良榮的第二十二兵團,於是從海上開往金門。也就是說,在胡璉的第十二兵團到達金門之後,李良榮的第二十二兵團才會退往台灣。
葉飛本來就打算趁湯恩伯、李良榮退往金門立足未穩之際,對金門發動進攻。獲知胡璉兵團要前往金門,於是決定趁胡璉兵團尚未到達之際,搶先進攻金門!
當然,這樣的決定對於葉飛兵團來說,也有不利之處,因為剛剛攻取廈門,未及休整,馬上再戰,顯得倉促。
就在這時,朱瑾瑜又向葉飛司令員報告重要情報:我軍在海上捕獲一條帆船,上麵有幾名國民黨軍隊偵察兵。十兵團二十八軍副軍長蕭鋒親自審訊這幾個俘虜,查明他們是胡璉兵團的士兵。這表明,胡璉兵團已經抵達金門島!
也就是說,葉飛兵團本來是想趁胡璉兵團尚未到達之前,攻下金門。眼下胡璉兵團已到金門,怎麼辦?
葉飛雙眉緊鎖,說:“不可能吧,胡璉兵團這麼快就從廣東潮汕地區來到金門?”
恰恰就在這個時候,大嶝島觀察哨傳來重要情報,用望遠鏡觀察,發現金門碼頭新出現幾艘大型輪船,疑是運兵船,有可能是運送胡璉兵團的運兵船。這又是胡璉兵團到達金門的一個證據。
也就在這個時候,朱瑾瑜所領導的參謀部情報組,又截獲胡璉一份電報,催促各運兵船加快速度向金門進發。這似乎表明,胡璉兵團尚在海上,沒有到達金門。
胡璉此人之所以被稱為“狡如狐”,正是在於此。他手下也有一個情報處,專門用來破譯解放軍往來電報。他料定,解放軍也必有情報處,監聽、破譯他的電報,於是佯發了一通電報,表明自己的兵團尚在趕往金門途中。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中有假,假中有真,這便是戰爭中的情報戰。
葉飛司令員看了胡璉這份電報,說:“很好,看來現在是最好的攻擊時間了。”
葉飛決定,仍按原計劃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