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南京三牌樓(2 / 2)

就在張學良被押往台灣之後,薑傳賢少將被蔣委員長派往台灣,“考察”台灣銀行。

緊接著,國共決戰如火如荼。

1947年3月19日清晨,國民黨胡宗南部隊攻入延安。胡宗南興高采烈地給蔣介石發去“光複中共赤都”報捷電報:“我軍經七晝夜的激戰,第一旅終於19日晨占領延安,是役俘虜五萬餘,繳獲武器彈藥無數,正在清查中。”

蔣介石隨即發布嘉獎電:

宗南老弟:

將士用命,一舉而攻克延安,功在黨國,雪我十餘年來積憤,殊堪嘉尚。希即傳諭嘉獎,並將此役出力官兵報核,以憑獎敘。戡亂救國大業仍極艱巨,望弟勉旃。

中正

蔣介石的“雪我十餘年來積憤”一句,道出了他對中共的刻骨之恨。不過,蔣介石再度致電胡宗南時,改為“延安如期收複,為黨為國雪二十一年之恥辱”,蔣介石已經把賬算到了1926年北伐了。

這時候,薑傳賢從台灣“考察”歸來。當薑傳賢向蔣校長彙報時,發現他因為勝利而顯得有點心不在焉。不過,彙報畢,蔣校長冷不丁地問了一個讓他意想不到的問題:台灣銀行的金庫有多大?幸虧薑傳賢在“考察”時很仔細,去過台北的台灣銀行總部地下金庫,知道有多大,安全措施是否到位。他告訴蔣校長,台灣銀行大廈乃日本人所建,地下金庫不僅大,而且設施先進。

蔣校長聽罷,“嗯”了一聲。

蔣校長派薑傳賢去台灣考察,其實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考察台灣銀行的地下金庫,但他又不便向薑傳賢點明此事。未雨綢繆,天機不可泄,不到時候,即便是對薑傳賢這樣的親信也不可透露。

回到聯勤總司令部之後,薑傳賢感到納悶,百思不解:蔣校長為什麼對台灣銀行的地下金庫如此感興趣呢?

就在薑傳賢從台灣回來不久,國民黨軍隊在國共決戰中從勝利轉為敗局。

薑傳賢的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學、有著帥哥之譽的張靈甫,乃蔣校長心腹,任嫡係王牌整編七十四師師長。1947年5月16日,整編七十四師在山東臨沂北麵,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團團圍困在孟良崮,彈盡糧絕,全軍覆沒。張靈甫自殺身亡。蔣校長聞之,跌足而哀。

國共之戰進行了一年(從1946年7月算起),國民黨軍隊被殲人數已達112萬。

蔣介石在這時正式啟動兩項絕密任務:一是把北平故宮最珍貴的文物,轉移到台灣;二是把儲存在上海的黃金,轉移到台灣。

絕密的任務,總是交給最可靠的嫡係去執行。轉移黃金到台灣的任務,便落在薑傳賢身上。薑傳賢至此恍然大悟,這才明白蔣校長為何對於台灣銀行的地下金庫那麼關注,因為從大陸運往台灣的黃金,要存放在台灣銀行的地下金庫,所以要他前去“考察”。

蔣校長關照薑傳賢,為了做好這項重要工作,在1948年3月11日已經成立一個機密小組,代號就叫“311”,由宋美齡、蔣經國、宋子文以及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四人組成,嵩慶和薑傳賢做具體工作。

嵩慶是誰?原來,他就是聯勤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財務署長吳嵩慶。吳嵩慶、薑傳賢各自與蔣介石保持單線聯係,如果不是蔣委員長告知,薑傳賢不知道吳嵩慶也是直通蔣介石的“通天”人物。雖說吳嵩慶年歲跟薑傳賢相雋,但是資曆比薑傳賢深。吳嵩慶在北伐時就擔任過北伐軍總司令部秘書,跟蔣總司令朝夕相處。他還擔任過北伐軍軍需署糧秣司長。此後,他一直在做軍需工作,所以他的軍銜比薑傳賢高一級——中將。

在1948年4月19日國民政府行憲國大第十三次大會上,蔣介石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他親筆在兩張印著紅色中華民國總統府字樣的八行箋上寫下密令,分別交給吳嵩慶和薑傳賢,以便他們在執行任務時通行無阻。

薑傳賢知道,宋美齡、蔣經國、宋子文都是大人物,隻能在最需要求助時方可求見。他要著手“311”這項工作,先從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著手。

在當時,中國有四大銀行,即所謂“中、中、交、農”,亦即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這四家銀行設有“四聯總處理事會”,主席為蔣介石。其中,中國銀行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家銀行。在北伐勝利之後,國民政府設立中央銀行作為國家銀行,而中國銀行退為商業銀行。所謂國家銀行,即具有經理國庫、鑄造貨幣、發行兌換券、經募內債和外債的特權。所以中央銀行是“銀行中的銀行”,其他三家銀行是商業銀行。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是銀行界的龍頭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