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上海的寧波人,並不都像薑家父母那樣是正兒八經的寧波人。寧波附近的鄞縣、奉化、慈溪、鎮海、定海、象山這六個縣的商人,跟寧波人一起,統統算作“寧波幫”。
“寧波熟,一碗粥。”寧波是土地貧瘠的地方,稻穀熟了也隻夠喝稀飯而已。寧波離上海很近,寧波幫又擅長經商,於是寧波幫就進軍上海,在上海安營紮寨。大多數寧波人在上海做小商小販,隻有像薑家父親那樣在上海英華洋行做了大班,人稱“薑大班”,才有錢買得起尚賢坊的新房子。在上海人的心目中,小商小販寧波人的地位要比“三把刀”揚州人高。
在上海,寧波幫的領袖人物是虞洽卿,鎮海龍山鄉山下村人氏。虞洽卿執上海商界之牛耳,長期擔任上海總商會會長。1936年10月1日,為了慶祝虞洽卿七十壽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決定將上海西藏路改名為虞洽卿路,便可見虞洽卿在上海是舉足輕重的巨商。
1881年,15歲的虞洽卿到上海端康顏料行做學徒,後來做跑街。此人很聰明,知道在上海租界跑街,一定要會講英語。於是刻苦學會了一口倫敦腔英語,進入德商魯麟洋行當大班,從此發跡。1912年,虞洽卿出任上海的寧波同鄉會會長。作為寧波老鄉,薑家父親積極參加寧波同鄉活動,結識了虞洽卿。他們用寧波話一交談,發現彼此還沾點遠親,於是關係也就更加親密。
在尚賢坊,講揚州話的隻朱家父親是“江北佬”,無同鄉可尋,無鄉情可敘,有一種難言的舉目無親的孤獨感。不過,入住尚賢坊久了,街坊鄰居找朱家父親的人漸漸多了起來,他們一進門就雙手作揖,高聲尊敬地呼喊這“江北佬”為“朱老板”。這時候,原本在樓上照料兒媳朱曾氏月子的朱太太,也下樓招待客人。平素她言語不多,偶一開口便是講一口上海話,原來朱太太是上海人。
對門的薑大班覺得奇怪,為什麼林家、趙家、汪家、江家這幾家寧波幫,也去拜訪對門的“江北佬”?這“江北佬”不僅有錢,而且娶的是上海太太,顯然身手不凡。
薑大班向寧波同鄉一打聽,方知朱老板出身揚州“三把刀”的菜刀,父母雙亡,孤身一人來上海闖蕩,在上海城隍廟一家上海人開的本幫菜小餐館裏打工。這家餐館的張老板的獨生女兒常在廚房幫忙,當他的下手。他長得英俊,刀功、廚藝一流,人又老實勤勞,日子一久,她喜歡上了他。餐館張老板見這“江北佬”確實不錯,決定讓他入贅,成為倒插門女婿。餐館張老板故世之後,他成為餐館老板,人稱朱老板。他擅長淮揚菜,決定改換字號,掛出了“揚州酒家”的招牌。
那時候,上海本幫菜館比比皆是,而淮揚菜館卻寥若晨星。盡管上海人瞧不起“江北佬”,卻愛吃淮揚菜。朱老板使出渾身解數,打造出二十多道經典的淮揚菜:清燉蟹粉獅子頭,雞汁幹絲,白汁鱖魚,奶湯鯽魚,水晶蝦仁,水晶肴肉,熗虎尾,蟹粉湯包,火腿蘿卜絲酥餅,開蔥酥餅,揚州煨麵,揚州炒飯……揚州酒家頓時聲譽鵲起。朱老板忙不過來,招募了一批“揚州菜刀”進店。揚州酒家生意興旺,資本也越來越雄厚,居然從城隍廟進軍法租界霞飛路,成為黃金地段的名牌店。
自從朱老板在尚賢坊安家之後,左鄰右舍招待客人,辦個喜宴、滿月酒,就找朱老板,而朱老板也總是笑眯眯地說:“金街坊,銀鄰居,打個折,打個折!”
薑大班得知對門的朱老板是手高藝強的揚州菜刀,又是擅長經營的飯店老板,於是對這“江北佬”也另眼相看。家裏來了客人,就直接帶到一箭之遙的霞飛路揚州酒家。朱老板一見鄰居薑大班來到,立即安排到雅座就餐。至於菜價,總是打七五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