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鍾”的啟示(2 / 2)

“你為什麼要從台灣這麼好的大學中途退學?為什麼要從經濟係這麼好的係退學?你要幹什麼?難道你在學校裏犯了大錯,被學校開除了?”薑伯倫極其不解,對孫子提出一連串的為什麼。

“我要去做生意。”孫子說。

“去哪裏做生意?去美國?”薑伯倫問道。

“我要去上海做生意。”孫子說。

“退學?到上海做生意?你瘋啦!”薑伯倫第一次用很不客氣的話,對孫子高聲吼道。

孫子說,他已經懂事,更重要的是從“傅鍾”的鍾聲中,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特立獨行。他在台灣大學經濟係領悟了商界真諦:商場打拚,不是靠博士帽,靠的是靈活的商業頭腦,靠的是真刀真槍。

孫子擔心在爺爺心目之中,“傅鍾”還不夠權威,特地引用了孔老夫子的名言“學而不思則罔”,強調了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孫子說,上高中的時候,爺爺給他買了許多大富豪傳記,他就已經注意到,大多數富豪都沒有進過哈佛大學商學院。考進台灣大學經濟係之後,他很仔細地研究過古今中外企業家的經曆,尤其是香港“四大家族”:香港首富李嘉誠,隻有初中學曆;郭得勝隻有小學學曆;李兆基從六歲開始在家裏的商鋪做生意;鄭裕彤也隻讀過小學。

薑伯倫一聽,孫子在台灣大學“傅鍾”的鍾聲之下,確實學會了獨立思考。他給孫子當年買的那些大富豪傳記,他也看過,可是卻隻注意這些富豪如何成功,並沒有注意他們的學曆。

孫子說,台灣大學經濟係培養的是經濟學家,不是企業家。他在經濟係讀的經典著作,就是英國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這本書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並在批判吸收了當時有關重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為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奠定了基礎。但是,經濟學係的老師明白地告訴他:“我們從事經濟學研究,是掙不了錢的,思想是不值錢的。”經濟學家研究的是以生產效率為核心的微觀經濟學和以財富分配為核心的宏觀經濟學體係。哈佛大學商學院也是如此。這正如台灣大學中文係培養的是文學理論家、評論家,不是作家。

孫子的這句話,令薑伯倫明白,他並非一時頭腦發熱,而是經過冷靜的思索,決定從台灣大學經濟係退學。

“你為什麼選擇去大陸、去上海做生意?”薑伯倫接著提出了新的疑問。

薑雨果說起了老張牛肉麵。他說,老張牛肉麵在台北夠紅火的了,可是老張牛肉麵生意再好,也不過是店裏坐滿幾百顧客而已。他在台灣大學經濟係圖書館,下了一番功夫研究魏應州的經曆。魏應州是台灣彰化小商人。他去大陸旅行時,乘坐火車,發現火車上竟然沒有碗裝的泡麵(即方便麵),而在台灣的火車上泡麵甚受歡迎,內中首推牛肉泡麵。魏應州以為,如果在大陸開設工廠生產泡麵,生產牛肉泡麵,一定會賺大錢——因為台灣隻有2300萬人,而大陸擁有13億人,那是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於是,他把父親留給他的彰化小店的全部資產,總共隻有1000萬新台幣(相當於200萬人民幣),投到天津,建立泡麵廠。他知道那時候大陸人喜歡尊稱工人為師傅,就為自己的方便麵取名“康師傅”。“康師傅”一炮打響,魏應州也終於富甲一方。

薑雨果還說,台灣是一個海島,台灣人局限於這麼個島上,往往不知天外有天,島外有廣闊的天地,他稱之為“海島意識”。魏應州突破了海島意識,所以獲得了成功。他也要走魏應州之路。他在大陸選擇上海,因為他是上海人,會講上海話,何況上海是特大國際都市,市場廣闊,他去那裏會如魚得水。他還說,劉爺爺(也就是薑府當年的近衛兵老劉)去了上海,給他來信稱,上海一日千裏,在飛速向前。

“錢小姐呢?她願不願意跟你一起退學,一起去上海?”薑伯倫始終以為,錢之英是極其難得的孫媳婦。

沒有想到,薑雨果淡淡地說:“人各有誌。每人頭上一爿天。她仍然要走她的哈佛博士之路。我們隻能選擇分手。”

“唉……”薑伯倫不能不為孫子扼腕而歎。

父親薑鍾書、母親呂竹得知兒子在台灣大學經濟係沒有畢業,就要去上海做生意,同樣發出長歎。但是他們深知,兒子向來執拗,一旦做出決定,九頭牛也拉不回去。

兒子用一句在上海生活多年的台商的話,回答父母的歎息:“想過舒服安逸的生活就不要離開台灣。想要更上一層樓,拚出不同的局麵,上海是你要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