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鍾”的啟示(1 / 2)

薑雨果入台灣大學學習之後,告訴爺爺一個故事:椰林大道之側有個“傅斯年鍾”,大學生們簡稱之為“傅鍾”。那是一口高懸的銅鍾,在傅斯年擔任台灣大學校長之前就有了。傅斯年上任之後,要求這口銅鍾在上課或者下課時,各敲21下。為什麼隻敲21下,而不是24下?傅斯年說,台灣大學的學生在一天24小時之中應當有三小時用於思考,所以隻敲21下。從此台灣大學一直遵循傅斯年製定的這一“敲鍾規則”,並把這一銅鍾稱為“傅鍾”。

薑雨果說,在台灣大學上學,養成了思考的習慣,更準確地說,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台灣大學流行著這樣的順口溜:

來,來,來

來台大

去,去,去

去美國

台灣大學的學生,向來把台灣大學作為到美國留學的跳板。薑雨果說,老學長們幾乎都是走“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之路:連戰就是1957年從台灣大學畢業之後,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國際公法及外交學,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馬英九則是1972年從台灣大學畢業,1974年前往美國攻讀法律,1976年在紐約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1981年獲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薑伯倫聽了孫子的話,蹺起了大拇指。他期望孫子也走“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之路,期望他能夠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戴上碩士帽、博士帽。薑伯倫告訴孫子:“即便是你拿不到美國哈佛大學的獎學金,我砸鍋賣鐵也要供你去美國拿碩士、博士學位!”

其實,薑伯倫所說的“砸鍋賣鐵”,純屬“表決心”而已。憑借父親薑傳賢留下的遺產,他輕輕鬆鬆就可以供薑雨果到美國自費留學。或者更準確地說,薑伯倫用的是激將法。他相信,憑借薑雨果的聰穎,獲得美國大學的獎學金,如探囊取物。薑伯倫歎息自己生長於國共戰爭的動蕩歲月,沒有機會像兒子、孫子那樣安安靜靜讀書,一級級升學。

兒子薑鍾書是在大學一年級跟呂竹“好”上的,孫子薑雨果在大學一年級則跟錢之英“好”上了。得知錢之英乃台灣香腸大王之女,而這位香腸大王的爺爺原本是上海的香腸大王,薑伯倫欣喜萬分。

“她家是上海人?她會講上海話嗎?”薑伯倫希望未來的孫媳是上海人,便於交流。在他看來,兒媳呂竹雖然很賢惠,但畢竟是湖南人,嗜辣,生活習慣不同。

當然,薑伯倫更為欣喜的是,錢之英家境殷實,跟薑家門當戶對。

薑伯倫誇獎孫子有眼光,剛進台灣大學,就交上了這樣打著燈籠也難找的女孩子,真是福氣。

薑伯倫叮囑孫子要“緊緊地追”。孫子卻坦然一笑,不是他在追錢之英,而是錢之英在“緊緊地追”他。

薑雨果帥哥一個,錢之英第一眼就喜歡上了他。她的父親聽說薑雨果聰明過人,而且是將門之後,更何況是上海人,也囑女兒“緊盯不放”。

“錢小姐打算畢業之後去美國留學嗎?”薑伯倫問。

“她的英語說得比我還流利。”薑雨果說,“她早就鎖定畢業之後考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她的父親說,她家雖然有的是錢,卻世世代代沒有戴博士帽的,在社會上仿佛總是矮人一頭。”

薑伯倫發覺,雖然他沒有跟錢之英父親見過麵,可是彼此的見解竟然如此如出一轍!

薑伯倫憧憬著,有朝一日孫子跟錢之英雙雙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雙雙戴上博士帽。

薑伯倫對孫子說,你上次提起台灣大學的兩位老學長連戰和馬英九,說到他們都是在美國拿了博士學位,這隻說了一半。要知道,他們都是在美國舉行的婚禮。連戰夫人方瑀是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生化碩士,父親是台灣大學物理係教授,跟連戰家是世交,門當戶對。馬英九夫人周美青是紐約大學法律碩士,父親是英國輪船船長,跟馬英九家也是門當戶對。

在薑伯倫看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孫子跟錢之英一定會像兩位老學長那樣事業有成,婚姻美滿。他說,“到時候,我一定會趕到美國,為你們主持婚禮。”薑伯倫似乎正在為孫子的未來,描繪美輪美奐的藍圖。

薑雨果跟錢之英肩並肩走過紅磚砌成的圓拱門,走進經濟係大樓,走進教室聽教授講課。

在台灣大學圖書館墨綠色燈罩的台燈下,薑雨果跟錢之英坐在半圓形扶手的木椅上,伏在褐黃色的寬大的桌子上一起做功課。

在椰林大道,在幽靜的傅園,薑雨果跟錢之英一起漫步,聊天。

然而,一聲霹靂,擊破了薑伯倫的藍圖。

完完全全出乎薑伯倫的意料,孫子在台灣大學經濟係念了三年,就提出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