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民國禰衡”(3 / 3)

晚年趣事多

晚年的章太炎退出政壇,全心埋首於國學研究與講授當中。但章太炎本色不改,在生活中的言行既可愛又好笑,對國事時局的評論可歌可讚,趣事多多。

結束幽囚生活後,章太炎離開北京,移居上海。有一次,章太炎從同福裏寓所坐麵包車到三馬路舊書店去買書。從書店出來回家時,他叫住一輛麵包車,坐上車後,示意車夫向西麵走。

車夫按照他的話,向西走了很長一段路後,心存疑惑,問道:“先生,你究竟要到哪裏去?”

章說:“我自己也不知道。上海人都知道我是章瘋子,你隻要拉到章瘋子的家裏就是了!”

這話說得車夫一頭霧水,出於無奈,車夫隻好仍舊把他拉回舊書店,讓他另想辦法。章的家人焦急萬分,派二十餘人在市裏四處尋找,終於在舊書店門口發現了他。

還有兩則趣聞與章太炎的題字有關。章太炎寫得一手千金難買的好字,世人無不想得其片紙數字。然而章太炎脾氣古怪,並不輕易賞字於人,於是他的墨跡便愈發顯得珍貴。當時上海有一位畫家名叫錢化佛,很善於投章老爺子所好,哄他開心,也因此從章那裏討得不少真跡。章太炎最喜歡吃的東西,是帶有臭氣的鹵製品,尤其是臭豆腐,臭到全屋人掩鼻躲避,而唯獨章老爺子吃得津津有味。一次,錢化佛帶來一包紫黑色的臭雞蛋,章太炎見後欣然大樂。當時桌上有支筆,他深知錢的來意,就問:“你要寫什麼,隻管講。”錢化佛立即拿出預備好的好幾張鬥方白紙,每張要寫“五族共和”四個字,而且落款要用“章太炎”三字。章太炎倒也爽快,不出一聲,一揮而就。隔了兩天,錢化佛又帶來一罐臭得出奇的莧菜梗。章老爺子竟然樂不可支,對錢說:“有紙隻管拿出來寫。”錢仍要求寫“五族共和”四字,這一回章太炎竟一口氣寫了四十多張。後來錢又帶來過不少臭花生、臭冬瓜等東西,章老爺子自然回回慷慨賜字,前前後後共計一百餘張,而章太炎卻從來不問這些字有何用處。原來,上海一家香番菜館新到一種叫“五色旗”的酒。此酒倒出來時十分渾濁,沉澱幾分鍾後,就變成紅黃藍白黑五色,這在當時十分轟動。錢化佛靈機一動,想出做一種“五族共和”的封條,漢文請章老爺子寫,裱好之後,就掛在番菜館中,以每條十塊大洋售出,竟然賣到脫銷。錢化佛也因此大賺了一筆。

像錢化佛這樣好運氣的人畢竟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人是千金難換章老爺子一字,更有甚者,還會被章太炎好生戲弄一番。曾有一個姓王的暴發戶,附庸風雅,求章太炎為其題字,章太炎自然置之不理。但這暴發戶仍不死心,願出高價托人代為說情。章太炎實在是不耐煩了,又鄙夷其為人,於是大筆一揮,寫下一聯: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禮義廉。

暴發戶拿到章老爺子的親筆聯語,甚是得意,馬上命人將對聯懸於高堂,逢人便講:“這可是國學大師章太炎為我題的字!”一天,有一位明眼人含笑對暴發戶說:“寫倒是寫得很好,可惜上聯忘八,下聯無恥,似乎有點取笑傷人之意。大概意思就是說‘王八,無恥也!’”暴發戶聽後,氣得七竅生煙,羞愧不已。

1934年秋,章太炎遷居蘇州,開辦國學講習會,招徒授業,培養了一大批國學人才。他常說:“大國手門下,隻能出二國手;而二國手門下,卻能出大國手。”弟子們聽後,大都不甚理解。章解釋道:“大國手的門生,往往恪遵師意,不敢獨立思考,學術怎會發展?二國手的門生,在老師的基礎上,不斷前進,故往往青出於藍,後來者居上。所以一代大師顧炎武的門下,高者也不過潘耒之輩;而江永的門下,竟能出現一代大師戴震。”由此可見,章太炎並不主張弟子們固守自己的學術路徑,而是鼓勵他們自由發展,不斷創新,勇於突破前人,自成一家。

在傳道授業解惑之餘,章太炎還不失幽默地與弟子們調侃。章門弟子在學問上各有所長,各具特色。章太炎一次偶然興起,模仿太平天國的封號,戲封其弟子為“王”。他封黃侃為“天王”,汪東為“東王”,朱逖先為“西王”,吳承仕為“北王”,錢玄同為“翼王”。封門下弟子為“王”,雖屬戲言,從中亦可見章對弟子的喜愛之情。

雖然已從政壇隱退,但章太炎依然關注政局民生,一有機會便大力抨擊時弊。1925年3月,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病逝,靈柩運到南京。在中山陵舉行奉安大典時,章太炎專程來到南京吊唁。想起沿途所見所聞,他深感許多革命黨人已腐化變質,心中很是氣憤。章太炎是革命元勳,達官貴人們自然要設宴為他接風洗塵。席間,有人附庸風雅,請他題字留念。他有感而發,揮筆寫下對聯一副:

諸君鼠竊狗跳,斯君痛哭;

此地龍盤虎踞,古之虛言。

眾人見了,麵麵相覷,但礙於章的元老身份,又不能發作,隻好任憑章太炎數落了。

1935年,國民政府代表何應欽同日本梅津美治郎簽訂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章太炎對此十分憤慨,當即作詩寄予友人,加以諷刺:

淮上無堅守,江心尚苟安。

憐君未窮巧,更試出藍看。

此詩妙就妙在借古事言今事。國民政府在淮河一帶不設防堅守,竟把中原輕易丟掉,而仍無動於衷。這就好比南宋小朝廷無恥的大臣,大敵當前,卻還在江心寺觥籌交錯,自在逍遙。可惜南宋的汪伯彥、黃潛善賣國伎倆不高明,更試看今朝南京諸位官老爺,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

1936年6月14日上午7時45分,章太炎因鼻咽癌、膽囊炎、氣喘病及瘧疾諸症並發,醫治無效,溘然長逝。臨終前,這位“有學問的革命家”仍舊不忘國難時艱,留下兩句遺囑:

設有異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孫毋食其官祿。

其拳拳愛國之心足令我們後人好好學習體會一番啊!

身後眾人評

斯人已去,然而身後之事卻並不寂寞。許多社會名流紛紛撰文紀念這位革命元勳、學術大師。

辛亥革命的元老馮自由為章太炎書寫挽聯一副,對其革命功勳大加褒揚:

大軍已潰八公山,憐當局責重憂深,雪恥不忘王丞相;

與子昔倡亡國會,歎此日人凋邦萃,傷心重作漢遺民。

而昔日北洋軍閥的大將陳宦也親作挽聯,寄往蘇州,聯曰:

囊括大典,整齊百家,否歲值龍蛇,千載修明君比鄭;

人號三君,國推一老,抗顏承議論,世間北海亦知劉。

上聯稱讚章之學問堪與東漢末年的大儒鄭玄相媲美,下聯則認為章之錚錚鐵骨絲毫不讓三國時直言犯曹的北海太守孔融(談到陳宦,還有一段趣聞不得不在此處加以交代:民國元年,章太炎進京後,遇見時任北洋大將的陳宦。章太炎便直率地對陳說:“哎呀,你陳宦真是當世之奇才啊!”冷不丁聽到章太炎這句話,陳宦自然喜出望外,剛要答話回謝,章太炎又說:“此後民國必亡於你手!”這下子陳宦臉色忽而變得鐵青,他強壓怒火,作揖告辭。實際上他當時已是懷恨在心,後來在軟禁章太炎的陰謀策劃中,為了出一口惡氣,他真是竭盡全力啊!不承想,等章太炎去世後,或許是良心發現,陳宦不僅大力表彰章太炎的學說,還哀歎道:“唉,章大師一走,天下就沒有真正了解我的人了!”)。

章門眾弟子中,屬錢玄同的一副挽聯寫得最為精彩:

纘蒼水寧人太衝薑齋之遺緒而革命,蠻夷戎狄矢誌攘除,遭名捕七回,拘幽三載,卒能驅逐客帝,光複中華,國人雲亡,是誠宜勒石紀勳,鑄銅立像;

萃莊生荀卿子長叔重之道術於一身,文史儒玄,殫心研究,凡著書廿種,講學卅年,期欲擁護民彝,發揚族性,昊天不吊,痛從此微言遽絕,大義莫聞。

上聯紀記革命功績,下聯述其學術成就,客觀持允,倒也符合章太炎“有學問的革命家”之稱號。隻是或許出於師生之別,錢聯未能道出章狂士性情的一麵。行文至此,想起了清人趙翼的《鸚鵡洲吊禰正平》,移用於形容章太炎,頗為貼切:

清狂早占晉人先,亂世矜才豈善全。

一刺不曾輕出袖,三撾何事戲當筵?

禍因傲物同文舉,跡亦依人愧仲宣。

洲草千年鸚鵡綠,長憐賦筆自翩翩。

清狂有魏晉風度,亂世仍恃才耿直,因言招禍,亦由此流芳百世。品味此詩,不禁心生三歎:一驚歎章之風骨竟與禰衡如出一轍;二讚歎章之言行足令袁世凱畏懼三分;三喟歎章之精神在當下社會已不複流行。掩卷沉思……嗚呼!遙遙斯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可以為太炎先生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