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1978年夏曾拜見過詩人,詢問過有關《王貴與李香香》的創作情況,他告訴筆者女主人公李香香是個“難產兒”。大體情況是:1943年冬搜集到第一素材,1944年三邊專署派他到靖邊結算糧食賬目,並在參加撲滅蝗災工作期間又完善了第二素材,同年冬他在任鹽池縣縣政府秘書時,詩的章部都構思好了,可是女主人公名字還沒有定下來。翻翻幾年來小本本上記著蘭蘭、拉花、拖小、搬轉等等幾十個名字都不理想,所以女主人公的名字一直沒定下來,仍在苦苦地思索著。一天由於新來的小通信員連續跑到他房子問字,引起他的關注,他與這個小鬼拉了起來,通信員把家裏給他訂婚和他寫信的事都說了出來,這引起了詩人興趣,他詳細詢問了他們相愛和爭取雙方老人的全過程,最後問:“你沒過門的猴婆姨叫什麼名字?”小鬼羞羞答答地回答:“叫……叫香……香!”詩人聽了後格外興奮地說:“你猴婆姨香香這個名字起得好!”也就是這天,他把女主人公名字正式定為李香香。雄厚的生活基礎,廣泛的生動素材,長久的構思計劃,在蘊藏的靈感動機中,使詩人心目中醞釀已久的完整故事到了“山水泉泉又遇下大雨,邊邊道道往外溢”的時刻,也就是從這天晚上起,他在麻油燈下,他在油印的馬蘭紙稿紙上,伏案寫出了《王貴與李香香》的初稿。筆者曾3次去鹽池,查尋這個通信員下落,想另外寫篇文章,但線索中斷,難以完成這個任務,小通信員今年應該是70歲,敬請知情者幫助筆者找找這位同誌。幾年來我老想,楊高能找到桂葉,我怎就這麼難找到這個“小通信員”呢?
詩人李季在《蘭州詩話》中還有過這麼一段話:“為作品起名字,常是我很傷腦筋的問題。這些年來,我不間斷地記錄了好幾百個(這是在1959年初,想以後會有更大的數字——筆者注)工人、農民(農民最多)的名字。記男的,也記女的;記成年人的,也記未成年和小孩所謂‘奶名’;記本名,也記有些人的綽號;記個別人的,也記帶區域性的(如陝西關中一帶的‘冷姓’,三邊一帶的‘沙老鼠’)等等,從這些記錄中,我發覺各個地區,雖有共同起名字的習慣,但也各有不同的特點。不具體分析研究這些,你為作品中人物起名字時,不是太一般化(隻顧了共同規律)就是使人感到太怪,一下難於習慣。”這說明李香香這個名字的確是個“難產兒”,是詩人曾很傷腦筋的名字之一。期待眾作家、作者在主人公的名字上下工夫,能起出更多更好的主人公名字來。
詩人的長篇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在當時《解放日報》一連載,新華社破天荒地第一次用電訊向國內外全文廣播,受到國內外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和稱讚。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王貴、李香香的名字在我們心目中還是那麼親切,那麼動人好聽!1952年全國大規模地組織作家深入生活,李季本來想回他熟悉的、熱愛的三邊地區,可是胡喬木的話啟發了他。喬木同誌向他提出,“最熟悉的,不等於最有意義的”,他聽了喬木同誌的建議,去了經濟建設熱火朝天的玉門油礦。
原來光想著寫作品就要熟悉生活,
我打算重新回到三邊的沙漠老窩。
“最熟悉的不等於最有意義的”,
有一位尊敬的同誌懇摯地開導我。
一句話擦亮眼睛點燃了心中的燈,
一句話端正了我一生的生活航程。
是他勸我背上被包到玉門油礦去,
勇敢地當一名石油工業的小學徒工。
是在這裏詩人碰到了趙明,碰到了楊高、端陽、桂葉,遇見了老祁,遇到石油大哥……就在同一首詩中的最後,詩人這樣寫道:
親愛的連長請你相信我,
永遠是石油大軍的一個兵;
就是在心髒停止跳動時,
也將是人有盡時曲未終!
20年來我經常這樣想,盡管詩人在1980年3月8日就離開了我們,但他的人格和文格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詩作是時代的記錄,永遠載入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成為照亮人心的燈火,成為催人奮進的號角,這的的確確是“人有盡時曲未終”!
黎辛同誌在《李季文集》後記中說:“李季是《講話》培養出來的卓越詩人和作家,他講求作品的社會效果;他認為隻有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和諧的統一,才能發揮它更大的社會效果。他幾十年如一日,在祖國的社會主義文藝園地裏辛勒耕耘,創作出具有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文藝作品,力爭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他的創作是符合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藝術規律和馬克思主義美學觀點的,他的一生是實踐毛澤東文藝思想的一生。”詩人李季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詩人的作品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詩人詩作中主人公的名字也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