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美國、西方媒介的話語權,古代波斯、現代伊朗究竟如何,大眾隻能從好萊塢電影和國際新聞中知曉,電影中的古波斯給觀眾留下的印象僅僅是鴕鳥比賽、當地殺手、滾滾黃沙以及一個美麗的公主。而在現實世界中,伊朗留給世人印象最深的是與核武器試驗相關的負麵新聞,以及因此與美國的敵對關係。伊朗的一切,民風、民俗和文化都在國際新聞中被扁平化了。
對敵人想象的固化表達是一種消解恐懼、確認自我的方式,不為美國所獨有,但卻以美國的好萊塢為突出代表。在《魔戒》中,是東方對中土世界的威脅;在《真實的謊言》、《全麵圍攻》、《反恐24小時》等影片劇集中,是阿拉伯恐怖分子對世界和平的威脅,等等。尤其近年來,恐怖分子的“伊斯蘭化塑造”已經成為好萊塢大片的標準程式。
總之,從好萊塢電影對伊斯蘭世界、中國等“他文明”的構建模式中,可以看到,“東方主義”與“十字軍之國”已經影像化,成為美國實現其全球文化領導權的有力手段。隨著時代的變遷,好萊塢也在進行著相應的調整,為了全球票房和其它相關利益,盡量不觸怒其它國家觀眾。但是,這種表麵的調整依然無法掩蓋關於好萊塢電影中的東方主義表述,其潛在的中心詞正是上帝選民、天賦命運的自我指認,以及“十字軍之國”的旗幟招展。
(二)愛國主義與星條旗
在美國電影史早期,道德正劇大行其道的同時,大量表現愛國主義情懷的美國影片也大量湧現。美國被讚頌、被謳歌。民主、自由、“美國夢”、拯救世界的英雄……都是表現愛國主義情懷的電影主題。
作為愛國主義的最佳表現題材之一,軍事愛國主義影片與西部片及道德說教電影一起成為三大風行的片種之一。所有關於美國陸、海軍和美國曆史的影片都大受歡迎,這些電影都是激發觀眾愛國情懷的重要宣傳手段,觀眾對這一主題的愛戴曆久不衰,常換常新。從早期的國際事務(如巴拿馬運河事宜、菲律賓等美國海外基地的管轄等)到表現“二戰”、“越戰”、“冷戰”等軍事、政治題材的影片都廣受觀眾關注。五角大樓和軍方也都樂於與好萊塢密切合作,積極表現美國國家力量,吸引優秀青年到軍中服役。每當有重要的軍事題材電影拍攝,軍方都會免費或僅收取象征性的費用出借、出租軍用設施,包括F16、航母在內的高端武器,毫不吝惜,如《壯誌淩雲》、《黑鷹墜落》、《拆彈部隊》等。
電影製片人在這方麵更是自覺地教導美國公民尊重美國國旗,他們自覺恪盡職責,利用一切機會讓星條旗在電影中迎風飄揚。因為在早期電影中,一部影片在結尾時映出國旗,肯定會引起鼓掌歡呼。《電影世界》早在1910年7月2日就宣稱:“自從維泰格拉夫公司在故事片《星條旗》中描述了美國國旗的誕生……千萬人在它的庇護下應征入伍,所有偉大的著名人物,他們在18、19和20世紀中為自由事業而奮鬥,都在影片中出現在我們眼前,甚至他們過去在海上、在陸地的戰鬥場麵,幾乎活生生地展現出來,還有他們在全球各國、在強國和公國的麵前,在戰爭和理事會中,舉起象征繁榮、和平的星條旗。這麵美國國旗的光輝壯麗真是無與倫比。”“注釋◆◆◆37”這一傳統在美國電影中從20世紀初期延續百年直至21世紀。
國旗是愛國主義的最典型標誌之一,也是美國人國家特性/國民身份的一個主要象征,“正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國旗成了一種實際上宗教性的象征,等於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十字架。”“注釋◆◆◆38”在幾乎所有的美國電影中,都會看到星條旗在隱約現身或公然飄蕩。它或者占據著整個大銀幕,飄來飄去不斷舒卷,或者出現於辦公桌上作為擺設,或者在背景的建築物上,或者是影片中的臂章上,秀在胸襟,別在帽徽上……,無論在電影中還是在美國社會的現實生活中,星條旗都無處不在。
美國國旗最經典的形象出現在《父輩的旗幟》中。6個美國士兵在槍林彈雨中將美國國旗插上了硫磺島最高點,本身這就是最著名的“二戰”戰地照片,電影還原了這一“二戰”史中曆史性的時刻;《巴頓將軍》一開場,就是一麵占據整個銀幕的巨大星條旗,顯示出一個超級大國的氣勢,而巴頓在國旗下莊嚴高傲的神情,分明在訴說著作為這個帝國將軍的驕矜;在超級英雄影片中,英雄著裝的顏色總是很美國。例如,在《美國隊長》、《超人》和《蜘蛛俠》中,3位英雄的著裝,都是紅藍相配,正是美國國旗的色調。在《超人2》中,電影結尾處超人高舉美國國旗在白宮上空飛過,其政治涵義在於:“超人戰勝了敵人,拯救了美國、拯救了世界”,高舉美國國旗代表歸來、凱旋的同時,又是身份的強化——作為具有超能力外星訪客的超人現在是美國公民。當被問到“為何來地球”時,超人回答:“我為了美國式的真理、正義而來。”台詞與場景成為絕配,“鳳凰擇枝而棲”的意味和效果頓時閃現;在《蜘蛛俠3》中,最後時刻,蜘蛛俠與“毒液”和“沙人”大對決,女友危在旦夕,群眾圍觀,新聞直播,蜘蛛俠由叢林般的摩天大樓中閃耀而來,一麵巨大的美國國旗獵獵飛舞、全景展現,蜘蛛俠於國旗上輕點,借力而去,在場觀眾無不振奮歡呼。由此,表現了超級英雄成為這個國家的“具象化”符號,從力量到精神的高度統一,都表達了他們的勝利就是正義戰勝邪惡的、美國救世精神的勝利。“注釋◆◆◆39”
(三)個人主義、美國夢、英雄主義
美國“電影史同時也是一部最吸引人和最富想象力的美國英雄編年史”。“注釋◆◆◆40”美國電影使人們看到:“在這裏,真正有價值、有能力的人總會贏得勝利;它又是一個民主的國度,人人都有同樣的機會,要成名和發財並不完全靠教育和背景,要靠個人的善良、進取和正直的品格。”“注釋◆◆◆41”個人主義、英雄主義和美國夢在西部片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1908年,美國影星布朗科·比利第一次飾演了一個此後在美國乃至世界影史上“光芒萬丈”的人物——西部牛仔。在這個係列影片中,除了邊疆的滄桑與遼闊之美,主要展現了“樸素的個人主義和優秀人物的勝利都集中表現在自由競爭的世界中”。電影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在西部,人人都有機會去追逐自己的地位;勤奮工作是必要的品質;行勝於言,舌如蓮花不如做一件實事。英雄不問出處,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是看他的本領有多大。影片倡導“光明磊落、有自衛能力和熱愛正義”,而物質財富、衣著裝扮、繁文縟節都不足道。林林總總的西部片塑造的英雄也有了比較統一的模式,英雄們總是鋤強扶弱、路見不平、堅韌果敢,不畏強權強勢,最終擊敗壞人,贏得了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心愛的姑娘。“注釋◆◆◆42”
除了西部英雄,還有戰爭英雄和間諜英雄以及漫畫中的超級英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傳統漫畫改編的英雄們在大銀幕上飛來飛去的懲惡揚善,並宣揚著美國的“美好”和價值觀。從傳統的蝙蝠俠、蜘蛛俠、超人到新興的鋼鐵俠、綠燈俠和X戰警,超級英雄們都在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人們:個人奮鬥的美國夢與英雄主義是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總是將維護社會主流價值與維護世界和平一起完成。
此外,美國的標誌性建築自由女神像、白宮等元素也常常出現在鏡頭裏,或者以快速旋轉鏡頭全景展現,或者空中由遠及近航拍,達到一種長久注目禮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同樣是在《明日之後》中,自由女神像被冰雪淹沒了一半的身軀,但仍矗立不倒,舉手昂揚的姿態意味著美國不會倒下,人類不會屈服。在《教父Ⅱ》中,小維托·克裏昂為逃避仇家追殺,從意大利坐船逃往美國,在船接近紐約的時候,自由女神像出現在鏡頭中,以船上移民的動態視角拍攝自由女神像,之後鏡頭反拍移民齊齊站立、視線向上、凝神注視的神情,那種表情蘊含著諸多意味,即夢想成真的一瞬間、充滿希冀和未知的未來全部流露出來。配上莊重、悠揚又激動人心的音樂,所有這一切構成了“美國夢”。通過這一組鏡頭可以清晰解讀出它的意指: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美國是所有向往自由、財富與榮耀的人的歸處。“注釋◆◆◆43”
(四)道德主義
盎格魯·撒克遜新教文化決定了美國電影的道德主義基底。從1908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段時間,隻是美國電影嶄露頭角的時期,其中就已經蘊含著濃濃的道德主義色彩。這種道德傳統作為美國社會的底色也一直在美國電影中延續至今。
當時的電影無論取材於新聞現實、文學作品還是舞台話劇,都具有一種“美國性格特色的傾向:嚴正道德的基調和濃厚教誡的目的”。當時,在政治上趨向於進步主義,而社會情緒方麵則是“人道主義”。電影行業始終在努力把握社會的、公眾的情緒。當時《電影世界》在1910年1月28日提出了一個方針:“再好不過的機會是在當其全然不知不覺之中,而又在他們(電影觀眾)有興趣和理解限度以內,向他們灌輸一些有好處和有教育意義的東西。”在這段時間,電影反複宣揚著仁義道德。想要成為電影編劇的年青人被告知,在從新聞當中選取素材寫作劇本時,主題必須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它們應當被用來宣揚正義,並用大團圓的結局,教人向善,得到幸福。”“注釋◆◆◆44”
在宗教氛圍濃厚,懷有愛國主義激情,篤信“美國信念”的環境之下成長起來的製片人,將相同的信念充塞進他們的電影中:“電影中的娛樂作用絕不應當多於其教化作用。”“注釋◆◆◆45”這一時期,美國電影中以勞動者為題材的電影仍占多數,並且著重宣揚道德情操高尚的重要性。其中的主人公雖然是窮人,但他們內心善良,有完整的人生:愛人、孩子、家庭、有極大的幸福感;而相反富人們卻被描寫成道德敗壞,私生活混亂,為富不仁的反麵形象,令人生厭。在大多數電影中,善與惡的最終結局必定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在早期影片《良心基金》裏,一個偵探在獲知他的父親犯了欺詐罪,使政府蒙受損失之後,要求父親退賠了全部贓款,因此保住了家族的榮譽。不管電影的劇情如何變化,最後的套路總是不變的,好人經曆苦難但最後獲得好的結局,而惡人最終遭到懲罰。其它反映上述價值觀的還有《黃金並非一切》,《黃金糞土兒孫貴》,《生活就是如此》,《所有閃光的東西不一定是黃金》,等等。這種特性與社會文化基礎緊密結合,一經建立,就會成為穩定的價值來源。
(五)樂觀精神
美國電影的基礎就是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與主流文化。前文已經介紹,宗教、道德一直是美國社會、美國觀眾與美國電影互動的基礎,也決定了美國電影的道德基調——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由、民主、希望、秩序、平等;家庭至上;真摯的感性,包括親情、友情和愛情;“美國夢”的無所不在,等等。從某種程度上說,好萊塢的軟實力難遇敵手,其中奧秘除了好萊塢純熟的敘事策略、完善的營銷體係、雄厚的硬實力支撐等因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好萊塢在主流電影中貫穿了樂觀主義精神。
好萊塢生產的電影首先是一種商品,具有強烈的商品屬性,上座率以及音像等電影衍生產品的銷售量是衡量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重要參數。許多人對電影這種多種元素的複合產品作出了形象的比喻,不論是“雞尾酒”還是“大理石蛋糕”,它的口味變來變去都是為了討得觀眾的喜愛。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很顯然電影是一種高級產品,能夠滿足人更深層次的情感需求,盡管許多商業大片開始偏重於電影所帶給人的視覺衝擊,但毫無疑問,在人的需求金字塔中,電影給人帶來的滿足是多層次的:它帶給人的感官、情感體驗以及滿足更接近金字塔上層的愛與歸屬需求、社會認可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好萊塢電影在誕生之初,就明確了其商業屬性。在為票房的增加而不斷完善的曆程中,好萊塢電影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體會大眾的需求,實現了其造夢使命,成為名符其實的“夢工廠”。其中,好萊塢電影的主題之一就是在電影中不斷宣揚和實現“美國夢”——即由個人奮鬥而實現自身榮耀,包括事業成功、家庭完整、贏得尊重。在《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一片中,由著名影星威爾·史密斯飾演的克裏斯破產後失去了財產、公寓,妻子也離開他和孩子。他一個人帶著兒子睡地鐵站的廁所、收容所,為了能獲得一個職位他拚命壓榨自己的時間,甚至為了少上廁所連水都不喝,做比同事多幾倍的事,賣血,等等。最終,克裏斯獲得了投資公司的工作,成為成功勝出的實習生,贏得了唯一的職位。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現實生活中的“美國夢”與電影中的“美國夢”高度吻合,成為傳播美國正能量的“榜樣”,隨後其票房也成為好萊塢的“奇跡”,電影上映的2006年,票房接近1億美元。
美國電影研究院(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AFI)舉行了美國電影百部最佳勵誌片(America's 100 Most Inspiring Films of All Time)(簡稱“百佳勵誌片”)的評比,評比的標準如下:
1.電影時長:60分鍾以上;
2.美國電影:電影為美國製作的英文電影,美國製作的定義為主題創意與製作均出自美國;
3.鼓舞人心:電影中的主人公在災難或逆境中以自我犧牲或自我奉獻贏得好的結局,不論結局美滿與否,都因帶給觀眾希望與激發人的潛能而最終贏得影片的成功;
4.贏得喝彩聲:因具有跨越時代的影響力贏得喝彩聲,而成為電影史上的寶貴遺產。
5.評選影片的範圍:2005年1月1日前公映。“注釋◆◆◆46”
通過對美國百佳勵誌影片榜單的研究可以發現,影片的基調積極,故事塑造的主人公麵臨坎坷、逆境或災難都表現出了高尚的人格,通過展現故事中的人物對困難的克服,使觀眾倍受鼓舞。用“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概念來代入,就是通過影片中主人公困頓的消解,觀眾對自身困頓也達成了想象中的消解。
通過將美國百佳勵誌影片榜單與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影片提名影片排行榜進行對比之後發現,兩個榜單中有許多電影是重合的:數據顯示,百佳勵誌影片榜單中11部是奧斯卡最佳影片,32部是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影片。“注釋◆◆◆47”上述榜單中的電影跨越整個美國電影史,均以積極樂觀精神為主流。可見,美國主流影片的基調是確定的、統一的且連貫的。
第二節 好萊塢自治與美國政府的規範
美國文化為好萊塢的全球擴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賦予美國電影以強大的藝術與大眾消費文化魅力,當然,好萊塢的成熟與成功與其行業自治以及政府規範是密不可分的。
一、好萊塢的行業自治
早在1908年,為了防止政府建立正式的電影檢查製度,電影行業就成立了一個自律性的組織“全國評論協會”(National Board of Review),後於1915年更名為“全國電影審查委員會”(National Board of Censorship)。由於該委員會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各州紛紛建立了自己的電檢製度。20世紀20年代,好萊塢頻爆醜聞,引發了社會的極大不滿,各種壓力集團紛紛遊說華盛頓要求實行聯邦審查。1922年,好萊塢幾個大製片廠聯合成立了一個自檢機構“美國電影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MPPDA,後改為美國電影協會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MPAA),威爾·海斯成為協會主席。海斯是一位精明強幹的政治人物,他曾經擔任過哈定總統任期內的郵政局局長。海斯在其任期內不負好萊塢上下眾望,麵對一波又一波聲討好萊塢的浪潮,他總是能夠調動親好萊塢的勢力,在聯邦和州一級會議上製止了電影檢查法案的蔓延。
1933年和1934年是好萊塢最難熬的年頭之一,曆時4年之久的佩恩研究報告發表,該報告由一個名叫佩恩基金會的慈善組織出資20萬美元委托威廉·肖特牧師進行研究。報告的內容給好萊塢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報告以社會學調研成果回答了30年來人們對電影的一些疑問,如電影是否會影響兒童對性和暴力的態度?電影是否會影響兒童的情緒?電影是否會影響兒童睡眠,等等。報告相對來說仍算客觀,但隨後出版了一本名為《我們的影片培養什麼樣的兒童?》的著作,作者亨利·福爾曼特意突出了研究報告中電影對兒童的不良影響。福爾曼公開指責電影“培養了一批犯罪分子”。該書暢銷全國,成為指控好萊塢的強有力證據。一家報紙寫道:“我們終於找到了事實根據:兒童占觀眾總數的36%,看片頻率為每周一場,他們看到的115部影片中,據分析有43%描寫吸毒,66%描寫酗酒,而在449部犯罪片中出現了71次凶殺,59次傷人和17次搶劫。”“注釋◆◆◆48”由此,反對電影的人士掀起了對好萊塢的攻擊高潮。麵對這樣的指控,海斯長期有效的兩手(一方麵監督好萊塢,一方麵遏製電影檢查)失去效用。1933年,天主教團體借此事件掀起了全國範圍的抵製好萊塢行動,但這一行動最終由於天主教內部的分裂而破產。
早在1930年威爾·海斯就與天主教人士一起製定了《電影製片法典》(Motion Picture Production Code),即著名的海斯法典(見上文詳述),但彼時並未啟用。在麵臨失去天主教團體信任的危險時,海斯迅速成立了“製片法典執行委員會”(Production Code Administration,PCA),約瑟夫·布林走馬上任。好萊塢從此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嚴格的電影審查曆程。隨後羅斯福新政帶來了美國經濟的繁榮,好萊塢開始贏得巨額利潤。好萊塢電影大亨們認識到,沒有海斯辦公室,好萊塢將直接麵對來勢凶猛的反好萊塢運動。因此,經濟好轉後,他們不再排斥審查,反而主動將劇本和電影送交海斯辦公室下設的執行局進行審查。從商業角度來看,海斯辦公室代替好萊塢麵對難以計數的地方監察機構、各種道德人士和宗教團體,幫助好萊塢消除了許多潛在的麻煩和風險。
1968年,電影分級製度建立,好萊塢的行業審查製度結束,海斯法典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所謂電影分級製度(Motion Picture Rating System)是指將電影根據不同程度的禁忌內容劃分為幾種特定的等級,以使不同等級的電影適宜不同年齡觀眾的一種電影管理製度。美國當前施行的電影分級製度仍然隻是一部民間性、行業性的規章,該體係於1968年由“美國電影協會”與“全國影院主協會”以及“美國海外電影進口與發行商協會”三方達成協議後開始實行。這是一種自願性的電影分級製度(The Voluntary Movie Rating System),並不具有法律上的強製約束力。該協議在美國一直得到了良好的遵守,原因就在於從好萊塢電影工業發展初期開始的反好萊塢風潮與社會實踐讓好萊塢明白了:電影自查自檢是最好的自我保護方法。目前,發行商(哪怕是獨立發行商)通常都會非常自覺地將影片送至MPAA進行分級,全國的主流影院隻放映已定級影片,而且,主流院線一直拒絕放映限製級別最高(即色情暴力內容最多的NC-17級)的電影音像產品。這些行為完全靠自律而非法律強製來完成。“注釋◆◆◆49”
MPAA製定的美國電影分級製度
1.G級(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眾級,所有年齡均可觀看大眾級,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內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沒有裸體、性愛場麵,吸毒和暴力場麵非常少。對話也是日常生活中通常可接觸到對話;
2.PG級(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級,建議在家長的陪伴下觀看,有些鏡頭可能讓兒童產生不適感,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基本沒有性愛、吸毒和裸體場麵,即使有時間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場麵不會超出適度的範圍;
3.PG-13級(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普通級,家長需要慎重對待的級別,13歲以下兒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觀看。該級別的電影沒有粗野的持續暴力鏡頭,介於PG級與R級之間,可以偶然出現涉及毒品、暴力、裸體等場景,也可以偶然使用粗言穢語;與性有關的粗口一般不得多於一個,任何涉及毒品的影片至少應定為PG-13級;
4.R級(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panying parent or adult guardian):限製級,17歲以下觀眾必須由父母或者監護人陪伴才能觀看,且觀看前應該先取得關於該類影片的基本介紹。該級別的影片包含成人內容,裏麵有較多的性愛、暴力、吸毒等場麵和髒話;
5.NC-17級(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17歲以下觀眾禁止觀看。該級別的影片被定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堅決被禁止觀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愛場麵,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鏡頭以及髒話等。
二、美國政府對好萊塢的規範
美國政府從美國電影產業建立初期就給予大力的支持與嚴格的規範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事實上,美國政府與好萊塢之間的密切合作關係從20世紀早期就已經開始,而美國政府對好萊塢的支持和大力扶助是全方位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法律等,無所不用。而且這些舉措之間難以劃出清晰的界限分野。
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競爭與壟斷現象出現在各行各業,作為美國基礎工業之一的好萊塢電影工業也不例外,並且這裏的競爭與壟斷現象表現得更加突出。美國政府曾多次對美國電影工業進行壟斷調查,其中最著名的兩次反壟斷判決分別是在1918年判決愛迪生的電影專利公司(The 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違法,並判令解散該公司;1948年,美國法院針對8大製片廠的壟斷行為作出了“派拉蒙判決”,這一事件更是對美國電影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注釋◆◆◆50”
盡管美國政府在國內不斷規範電影工業及電影市場,努力創造自由的競爭環境,但對外卻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政策策略。美國政府認為雖然美國政府製定了限製壟斷組織的法律,在法律建設方麵比較完善,但“外國的卡特爾”,卻沒有受到本國應有的法律限製,這樣的情況對美國電影工業是不公平的。因此,“在國際貿易中卡特爾普遍化的情況下,為對外國購買聯盟形成壓力,或為抵製外國卡特爾的競爭威脅,或為實現規模經濟,有必要對出口聯盟實施反壟斷豁免。”“注釋◆◆◆51”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國會先後製定了3部法律,對美國企業對外貿易活動中的壟斷行為給予法律豁免,容許、鼓勵與扶持對外貿易聯盟到國外從事壟斷經營。其中最重要的是1918年通過的韋伯·波莫雷內出口法(Webb-Pomerene Export Act)。該法案在1982年被修訂為《出口貿易公司法案》(Export Trading Company Act),並一直沿用至今。它在好萊塢開拓海外市場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注釋◆◆◆52”
1980年,美國國會就修訂該法案舉行聽證會,時任美國電影協會主席的傑克·瓦倫蒂(Jack Valenti)在參會時盛讚了這部法案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該法案,那麼美國的電影、電視業很可能絕對無法像現在這樣得到國外觀眾的尊重和欣賞,美國電影將很難順利輸入世界上120個國家。如果沒有這個法案,美國電影業也不可能每年為美國貢獻8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事實上,在現存的受韋伯·波莫雷內出口法保護的36個協會中,電影業的收入占其中47%。“注釋◆◆◆53”此外,美國政府對好萊塢在知識版權方麵的保護更是不遺餘力,通過各種軟硬兼施的手段不斷積極促進國際性知識產權保護條約的締結。“注釋◆◆◆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