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工業誕生之後,各國的電影工作者都會無意識地用電影表現該國具有“民族氣派”的東西,這與特定的民族心理息息相關,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無意識行為。在這一點上,為利益所驅動的電影業投資人和各國的愛國觀眾們又不約而同地找到了共同點,雙方的願望就這樣以重合的形式投射到大銀幕的影像中。美國電影就是這樣的一個典範。
“從開始起,電影本身的力量就是它自己反映的社會革命的重要問題,並由此導致人們不但由於意識形態的理由要控製電影的影響和它潛移默化的力量,而且還代表宗教、父母和教育單位關心它對青年人所起的作用,堅持要限製電影的內容和放映。”“注釋◆◆◆1”在美國,由定居者所奠定的美國文化的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價值觀和“美國信念”一直是美國電影所描述和展現的社會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底色與內容。美國電影出現和興起的時間恰好與美國利用“一戰”和“二戰”崛起的戰略機遇期吻合,美國電影成為最具威力的軟實力工具,在對外構建美國形象,推進美國公共外交的同時,對內彙集全民凝聚力,構建和推廣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力量更值得關注和研究。
第一節 好萊塢“電影帝國”的社會文化基礎
美國軟實力寶庫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美國是無限可能與機遇的應許之地,在這裏個人自由盛行,法治可靠。美國最深入人心的地方在於它能利用地緣文化撫慰‘受到曆史創傷的普通大眾’。當移居者踏上美國的土地,就把過去的煩惱拋在腦後,祖先的那片故土連同所有包袱都從靈魂中抽離,成為自由之身。就此而言,美國不是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它更多是一種信仰。”“注釋◆◆◆2”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是一種觀念的共同體,除語言、地域等傳統要素之外,對美國所實行的法律政治製度、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的認可,成為這個移民國家的強大吸引力與凝聚力,而好萊塢電影對美國的展示恰恰促進和加強了這種“仰慕文化”的延伸。“注釋◆◆◆3”一、想象中的共同體與文化認同大多數國家都有一個核心文化或主流文化,由國民在不同程度上共享。1896年,美國第一部商業電影問世之前,美國已經建立了由定居者所創立並不斷被傳承的盎格魯·撒克遜新教文化,以及由此演化出來的“美國信念”。在後來斷斷續續的移民潮中,來到美國的移民及其後裔都無一例外地被要求“采納盎格魯·撒克遜的文化標準”。“注釋◆◆◆4”在美國電影產生並興起的年代,好萊塢執行了將國家意誌、社會主流價值及民族心理投射到大銀幕上的職責。其中,盎格魯·撒克遜新教文化和“美國信念”通過大銀幕隨著影像被“烙印”到了千千萬萬美國人的心中。“注釋◆◆◆5”
(一)美國的核心文化:新教文化與“美國信念”
美國的核心文化一直都是,盡管目前受到多元文化主義的挑戰,17-18世紀創建美國社會的那些定居者的文化。其主要成分包括“基督教信仰,新教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工作道德,英語,英國式的法律、司法和限製政府權力的傳統”,此外還有在歐洲文化基礎上建立的“美國信念”,其基本原則是“自由,平等,個人主義,代議製政府和私有財產製”。“注釋◆◆◆6”
美利堅社會文化源於新教,新教在美國社會中占有統治性地位的狀態由始至今已兩百多年,新教價值觀在美國社會生活中無所不在。雖然後來的移民帶來了天主教文化,但在這種新教主導的環境中,天主教也接受了新教理念,逐漸“美國化”。對國家認同感是美國早期定居者及國民在漫長的艱辛工作和曆次戰爭中逐步建立的,這種認同感在其後國家曆次危機中不斷得以鞏固。
美國愛國主義的內涵也由社會主流價值觀所確立,即“WASP”核心文化(白人的盎格魯·薩克遜新教文化)。美國人道主義協會前主席弗裏德裏克·愛德華茲認為,“美國實際上是一個宗教國家,但把它統一起來的宗教不是基督教或其他任何信仰,甚至不是後來所謂的‘世俗人文主義宗教’,而是一個獨特的民族信仰係統,被稱為‘美國主義’。”“注釋◆◆◆7”“美國主義”實際上就是一套原則或精神,也有人把這套原則稱為“美國信念”(American Creed)。英國記者吉爾伯特·切斯特頓在1922年提出,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建立在信念上的國家。這一信念是通過《獨立宣言》,以教條甚至是神學的方式明晰闡明的”。“注釋◆◆◆8”約翰·海厄姆指出,新教信念和美國政治信念包含了類似的、平行的思想,他們走到一起,形成了“19世紀把美國人民團結在一起的最強有力的紐帶”。總之,“美國信念”是新教世俗的表現,是“有著教會靈魂的國民的世俗信條”。“注釋◆◆◆9”“美國人國民身份和國家特性的核心,就是定居者所創立、世世代代移民所吸收的文化”,“‘美國信念’就是由它誕生出來的。這一文化的精髓就在於新教精神”。“注釋◆◆◆10”
“美國信念”與新教價值觀相互纏繞,充滿優越感,充滿著對承擔上帝所賦予的神聖使命的篤信與驕傲,“美國信念”在事實上承擔起宗教信仰的功能,成為切實的“愛國主義宗教”,正是這種特殊的“宗教”,使美國的不同族裔牢牢圍繞在星條旗下。“注釋◆◆◆11”
愛國主義與宗教信念融合在一起的情景、對話在美國電影中俯拾皆是。在《超人歸來》中,超人看到自己的愛人因為誤會欲舍己而去準備另建家庭正傷心離開的時候,耳邊響起父親的話:“盡管是人類把你養大,但你並不是人類,他們可以成為偉大的人,卡萊爾,但他們缺少一盞指路的明燈,由於人類具有追求美好的能力,我把你送給他們,我惟一的兒子。”影片雖然安排超人的父親在他們的星球氪星爆炸的時候就死去,但他的聲音和影像仍然在外星的高科技手段下得以保存,在超人遭遇困境、感到痛苦的時候指引他,對有宗教或宗教知識背景的人而言,這種劇情安排很容易將這種引領與上帝和上帝之子(基督)聯係起來。“著名影星邁克爾·凱恩有過一句名言:超人是美國人如何看待自己,而蝙蝠俠是他人如何看待美國。”“注釋◆◆◆12”在美國人眼中,美國就是超人,是救世主和保護神,隨時準備著拯救世界,將世界引領至光明國度;超人之所以愛美國,選擇美國停駐,是因為美國值得愛。通過這種情節設置,美國的盎格魯·薩克遜新教文化的愛國主義理念和宗教信仰妥帖地融合在一起。
美國的同化工作出色,完美地行使了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作用。即便是早期試圖抵製美國化的天主教德國移民人群,也無法阻擋同化的大潮流。整個美國的天主教徒日益認同自己的“美國天主教徒”身份。“注釋◆◆◆13”許多天主教徒在美國化的過程中成為熱情的美利堅民族主義者和愛國者的典型,各種天主教團體充滿激情地投入到美國的文化事業中,在電影業中,他們對美國電影應當反映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這一責任執行了完美地監督和引導作用。在他們的幹涉下,好萊塢製作了許多影片,如1943-1945年正處於戰爭時期,就有4部描寫天主教徒愛國事跡的影片贏得了3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得12項奧斯卡獎,影片中的主人公成為了公眾心目中的英雄,“注釋◆◆◆14”起到了美國主流價值觀正麵導向的巨大作用。
(二)移民與文化認同的打造
在美國,大規模的移民現象時斷時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10多年,移民數字很高,但在1924年移民法頒布之後,移民人數急劇減少。19世紀30年代又有所上升,但到19世紀50年代又下降了。1965年新的移民法頒布後,移民高潮再度來臨。19世紀80年代有一個急劇的增長。在這些歲月裏,移民對美國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移民在一踏上美利堅的土地之後就接受了“美國人國民身份和國家特性的核心”——以新教精神和“美國信念”為核心的主流文化。“注釋◆◆◆15”
路易斯·布蘭代斯法官1919年宣布,移民美國化意味著“必須采用這裏普遍流行的服裝,舉止和習俗……用英語替代其母語”,要確保“利益和情感均紮根於此地”,還要“與我們的理想和願望達到完全和諧,並與我們合作促其實現”。移民做到了這些,才會有“美國人的國民意識”。“注釋◆◆◆16”根據上述原則和理念,美國政府、公民組織、社會團體等機構將愛國主義、宗教信仰和美國夢融合在一起,經過幾代人的實踐,形成一套有效的同化機製。
第一,自我優越感。美國特殊的曆史與文化塑造了美國人的自我優越感:“美國人完全生活於新世界,這裏得天獨厚,無比富饒,因而形成了一種夜郎自大的信念,確信美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到美國來的移民,在想象中也確認這是全世界公認的事實……美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優越,也就很自然地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這種自命的優越感隨之產生一種天然的使命感。”“注釋◆◆◆17”這種優越感經過代際傳承已經成為一種民族特質。這種心理在現實中日益得到鞏固——美國人引以為傲的優良的政治製度,天賜的地理環境和曆史機遇(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強大的政治、軍事、文化力量,美國人無法不把自己的國家、國民與“山巔之城”和“上帝選民”相連。
第二,社會傳媒的塑造。美國主流媒體總是發出這樣的信息來暗示美國人——美國是一個偉大、強盛、民主、自由的國家,作為美國公民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這一點在包括廣告、視頻、電視劇集、電影等聲像產品中體現得最為明顯。通過對80多年來的奧斯卡影史進行梳理,可以得出結論:一部奧斯卡曆史就是一部“美國精神史”。在為大眾熟悉的影片中,《泰坦尼克號》、《巴頓將軍》、《阿甘正傳》、《兵臨城下》、《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愛國者》、《黑鷹墜落》、《父輩的旗幟》等,其主題就是美國精神的體現。美國電影協會評比“2000年十大影片”,《永不妥協》、《毒品網絡》、《幾近成名》、《夜晚降臨之前》、《最佳表演》、《角鬥士》、《高保真》、《夢之挽歌》、《天才小子》、《誠信無價》10部影片入選,同時它們還被輿論界評為弘揚“美國精神”的十大影片。
第三,學校教育。美國內戰後,由於城市化的迅猛發展和大量東南歐移民的湧入,給美國社會帶來了身份與文化認同及社會治安方麵的問題。為了美國社會民主的根基和長遠發展,美國政府開始考慮義務教育的問題。與早期西歐移民不同,內戰後湧入的移民基本沒有符合美國主流社會期冀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於是義務教育製適時出現,也基本奠定了美國現代的教育製度。對於學校在國家宗教生活與社會生活的作用,蒂莫西·德懷特(Timothy Dwight)和霍拉斯·曼恩(Honace Mann)作出了非常好的總結。前者認為,公共學校應是一種世俗的教堂,傳播對於保持正常公共秩序所必要的價值觀;而後者認為,公共學校必須肩負使移民融入美國經濟生活的重任。
美國的中學設有“社會研究”課程,其主要目的和內容就是宣揚美國擔負領導世界的天賦“使命”,鼓勵青少年為維持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以及維護世界和平而努力。此外,在美國的教育中,“通識教育與學術研究”的“分野”,是美國“政治文化共識”培養的一大特色。“注釋◆◆◆18”美國曆史是美國學校中“社會研究”的核心課程,美國的曆史教育以樹立未來公民的“愛國心和自豪感”為取向,對於與美國價值觀不相符的史實通常忽略不計。在美國的曆史教科書中,美化英雄人物,宣揚精英的個人奮鬥,遮蔽曆史中醜陋史實的現象大量存在。通過曆史課的教育,美國公民普遍認為美國就是一個自由、平等,可以通過自我奮鬥獲得成功的開放社會。美國曆史學家詹姆斯·洛溫的著作《老師的謊言:美國曆史教科書中的錯誤》以豐富的案例揭示了美國中學曆史教科書對史實的刻意隱瞞和歪曲。“注釋◆◆◆19”
這種分領域、分對象的曆史教育無疑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效果。據調查,美國絕大多數青少年都認為,“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當一個美國公民比當任何一個國家的公民都好。”1982年,美國的阿波斯特托萊德應用研究中心在對18個國家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與日本人與西歐人相比,美國人最願意為他們的國家而戰鬥,對民族認同最感自豪。“注釋◆◆◆20”
第四,文化機構、公益組織和誌願者。美國也非常重視發揮各類博物館在愛國主義教育當中的作用。各種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星羅棋布,遍及美國。美國曆史博物館、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的、大都會博物館、美國國會大廈、國會圖書館、白宮、華盛頓紀念碑等,這些建築宏大壯觀,氣勢恢宏,令人在讚歎之餘,不免肅然起敬,極易激起民眾的自豪感和愛國心,在不知不覺中對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政治製度產生認同,更產生一種國家主人翁的優越感。這些博物館中有國立、州辦的,也有私人捐贈的。不少博物館裏陳列著當年開拓者的用具,展示艱辛的創業史。美國還將許多發生過重大曆史事件的古跡提供給遊人參觀,以傳遞美國文化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美國同化工作成功的原因還在於民間的巨大能量。美國的非政府組織和誌願者組織在愛國主義教育與移民同化方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開設公民教育的課程、開展各種教育項目、提供相關師資培訓到參與學校的公民教育過程等,非政府組織在公民教育方麵建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係。誌願者組織在宗教傳播和移民同化方麵進行了長期、係統的努力。美國的大學校園和社區是教會誌願者經常活動的場所,他們向行人發放免費的宗教宣傳品,包括教會活動的邀請函等,呼籲人們要“親近上帝”。同時,誌願者組織在成年移民的同化工作方麵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通過為成年移民開設各種課程,幫助移民盡快融入美國生活,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接受美國的主流價值觀,真正愛上美國。此外,由於美國已經通過愛國主義、宗教信仰、政治製度等共同的認同形成了非常穩定的主流社會價值觀,因此,家庭成員與工作夥伴之間往往分享相同的政治文化觀念。而這些價值觀念又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得到鞏固和延續。
第五,慶典與儀式。每一位到美國定居的移民都要大聲宣讀:“我。在這裏鄭重宣誓,完全放棄我對以前所屬任何外國親王、君主、國家或主權之公民資格及忠誠,我將支持並保衛美利堅合眾國的憲法和法律,對抗國內和國外所有敵人。我將真誠地效忠美國……請上帝幫助我。”“注釋◆◆◆21”這個簡單的儀式包含了對美國政治製度、宗教信仰及社會文化的認同,從而完成對自我身份的認同與固化。慶典與儀式能夠與宗教信仰相結合,其影響力是驚人的。而適用於全美各中小學的宣誓誓言,更是體現出愛國主義的精髓:我宣誓忠誠於美利堅合眾國國旗,忠實於她所代表的合眾國——上帝庇佑以及不可分割的國家。在這裏,人人享有自由和正義!我決心認真學習、學會關心、懂得分享、珍惜時光,過好每一天。“注釋◆◆◆22”
此外,利用各種節日慶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美國一貫的做法。美國有許多的愛國節日:陣亡將士紀念日、退伍軍人日、美國獨立紀念日、國旗製定紀念日,等等。每逢節日、慶典或集會,美國的家家戶戶會在門前屋後的各種設施(包括汽車)上懸掛國旗。在國家慶典中,人人都會背誦:“我愛這個國家,保衛這個國家”的誓詞。可見,每一次的美國愛國節日慶典,不僅是人們歡聚熱鬧的日子,也是激發愛國主義熱情的好時機。
二、美國的民族文化鏡像
美國的國家特性和團結是來自“盎格魯精英將自己的形象烙印到這個移居國家的各族人身上的能力和願望”,“這一精英的宗教和政治原則、風俗和社會關係及其善惡標準和道德標準,300年來一向就是美國的特色,盡管人們慶賀‘多樣化’,情形依然如此”。“注釋◆◆◆23”
1896年4月,第一部電影的商業展示在紐約一家名叫考斯特與拜爾音樂堂的戲院舉行。從此之後,電影開始了在美國的發展曆程。1905年,鎳幣劇院在美國廣泛流行,世界通用的影像語言的便利成為主流社會宣揚盎格魯·薩克遜新教核心價值觀的有利工具。縱觀美國電影史,主流大片(商業賣座影片與學院獎獲獎影片)正是如是反映。但好萊塢堅守這一底線並非生硬僵化,好萊塢總是能夠在講自己故事的同時,把其他文化的元素吸收進來建立好萊塢的“世界主義”。
(一)宗教情懷與東方主義
第一,宗教情懷與“十字軍之國”。“基督教是美國社會的精神支柱,沒有宗教就沒有美國民主和自由。”在美國社會,“最重要的不是全體公民信奉什麼教派,而是全體公民信奉宗教。何況在美國這樣的社會,所有的教派都處於基督教的大一統之中”。“注釋◆◆◆24”“基於基督教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在美國電影中也像日常生活中的空氣,圍繞盤旋著,須臾不離。甚至無法單獨拿出宗教來描述,因為太多嫁接產品,像拔花生,一拔一串。例如,從大的意識形態角度講,愛國主義、種族主義、保守主義、全都與宗教混血而生;具體而言,國內社會生活、社會政策、外交政策,每個話題同樣涉及宗教。很少有話題可以完全脫離宗教。”“注釋◆◆◆25”
19世紀末之前,全體美國人的夢想是“把自己的國家變成希望的樂土”。通過與英、法兩場戰爭的軍事行為和購買路易斯安那的政治商業行為,美國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大國。從此,美國就開始麵對一種現實主義和道德主義的困境:一方麵,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國家安全,無休止地與其他大國進行競爭。另一方麵,作為全球大國的美國,有義務在全球推廣自己在國內獲得全體認同的“道德價值觀和原則”。通過細致地觀察美國在整個20世紀的外交政策可以看到,在新保守主義的引領下,美國試圖把“希望的樂土”轉變為“十字軍之國”。“注釋◆◆◆26”
因為這個原因,相比其他國家,美國人關於對與錯、善與惡的分界更加絕對和分明。這一點也清晰地體現在國際政治中。美國人喜歡用近似宗教化的語言給國際社會中的人和事命名和定性,如邪惡軸心、流氓國家等。在冷戰期間,杜魯門總統就曾經說過:“我們在當今世界麵臨的問題……這是一個要暴政還是要自由的問題……而且更嚴重的是,共產主義是否認上帝存在的。”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中常常能夠看到類似的、把世界上複雜的事務簡單化為光明與黑暗兩種勢力的鬥爭。“注釋◆◆◆27”
美國電影也忠實地把“十字軍之國”的集體無意識表現了出來。2001年11月上映的哈利·波特係列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引領了新一輪的盎格魯·撒克遜的民族神話風潮。此後,《魔戒》係列、《納尼亞傳奇》係列、《黃金羅盤》等魔幻故事與《蜘蛛俠》、《蝙蝠俠》、《超人》、《鋼鐵俠》等超級英雄一道成為了盎格魯·撒克遜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現象有特定的集體無意識因素: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對美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這一事件給美國乃至全世界帶來深遠的影響,微觀至美國的國民心理,宏觀至整個國際格局。該事件與本·拉登後來所發出的錄像成為一個相互映襯的曆史文本,表麵上形成了伊斯蘭文明與基督教文明對陣的態勢。雖然本·拉登及其領導的基地組織並不能代表整體伊斯蘭世界,更不能代表伊斯蘭文明,但以他為代表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對自身文明的宣示是以對西方文明的攻擊來體現的,尤其在信息全球化時代具有極大的表現力和殺傷性。而包括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在內的國際政治現實,已經在事實上與前述事件形成了兩種文明之間的公開對抗。電影反映社會生活,從“9·11”後美國影視作品中(包括美國電視劇集,如《反恐24小時》、《國土安全》等),大量光明與邪惡的對陣情節以及針對邪惡陣營所描述的伊斯蘭特征等,印證了美國普通民眾與官方對這一認識達成了一致,即威脅來源於“他文明”對西方文明的威脅,也無意間使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主要觀點得到印證。
第二,“上帝選民”的“天定命運”與東方主義。“上帝的選民”出自基督教《舊約全書》,原意指上帝選定以色列民族為自己的選民,拯救他們脫離埃及法老的奴役。後來泛指在塵世中崇拜上帝而蒙受恩寵的基督教徒。隨著現代西方文明的興起,“上帝選民”在宗教含義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特指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之後的新教徒。“注釋◆◆◆28”新教徒後來接受了加爾文派的“預定論”,指上帝以其絕對意誌對世人進行揀選,被選中者即為上帝的選民。
“天定命運”(Manifest Destiny)是由紐約《合眾國雜誌與民主評論》雜誌的編輯奧沙利文於1845年首次提出的,隨後被廣泛地延伸至自由帝國的推進。“我們的天定命運是,為了我們每年都在大幅增加的千百萬人口的自由發展,向上帝指派給我們的這個大陸進行擴張。”“注釋◆◆◆29”
“天定命運”的主要內容是美國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是世界上所有種族中最優秀的種族;美國共和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政治體製;因此,上帝自然會選定美國人作為其唯一“選民”,並賦予美國“開化”和“拯救”其它落後民族的神聖使命;為完成這一神聖使命,美國應首先占領北美整個大陸,繼而有選擇地向其它重點非基督教地區擴張。“注釋◆◆◆30”這個觀念在美國人的思想意識中成為一種傳統思維,美國也漸漸變成“自由帝國”,“注釋◆◆◆31”成為“擴張自由的地域”“注釋◆◆◆32”。“美國的傳統就是基於宗教預定論和種族主義以及自然權利法基礎之上的天定命運觀和自由觀之和。它的核心就是,美國有權自由地去替天行道。美國民族是如此優秀,它既按天意改造了北美,當然還將會按天意改造全世界。”“注釋◆◆◆33”宗教在美國人的生活中和空氣一樣不可或缺,起到的正是意識形態黏合劑的作用。這是由立國之初的傳統決定的,美國的立國根基就在於宗教信仰。到達美國的移民祖先以英國人為主,在美國還沒有建立之前,英國早已是世界性的大帝國,英國人的帝國使命很早就是傳播基督教文明,並為他們的商品銷售架橋鋪路。用帶有宗教色彩的言辭掩蓋物質利益是英國帝國舊有的傳統,移民到新大陸的先民對這種教化早已爛熟於心,他們帶著建立一個“為上帝所喜悅”的“山巔之城”的宗教熱情到達新大陸,宗教意義上的天賦使命觀伴隨他們遷移並隨新國家一起落地生根。他們認為自己承擔著人類曆史命運發展方向的特殊責任,移民領袖約翰·溫斯羅普開啟了這種意識的先河:“我們將成為整個世界的山巔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都將看著我們。”“注釋◆◆◆34”此後,這種思想深入美國人的認識,類似的言論在文人、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著述中遍地開花。英國的帝國使命在此自然地得到延續。美國帝國的使命被提煉為市場經濟、民主和人權,在一次次實踐過程中,“美國的政治”被“簡化為它的帝國使命”。“注釋◆◆◆35”宗教使命鑄就帝國使命,宗教信仰鑄就“帝國”精英信念,美國的帝國使命常常使精英們懷著俯視其它民族的驕傲心態履行其實現使命的義務,並為其提供道德合法性。這種思維後來在東方主義的理論體係中得到了細致入微的闡述與刻畫。
所謂“東方主義”包含了一切從西方的視點出發、刻畫和表述東方的文本,這些文本說到底是關於東方的想象,其目的不是為了去了解和理解東方,它也從不關注東方對自身有怎樣的理解。通過構建想象中的東方,西方想要做的是關注當時的自身。好萊塢的電影文本成為這一概念的最佳證明。上述有關東方的電影文本,都將美國亟待解決的社會矛盾投射到東方,作為背景的東方,其人、其地到底如何,都被淹沒在表層的影像中。用文學批評家齊亞烏丁·薩達爾(Ziauddin Sarder)的話說,“東方主義幻想所派生的假象知識,並不以精確性和效用性為基礎,而是基於其能滿足西方人的自大心理的程度。”“注釋◆◆◆36”在對他文化謙卑的表象之下,依然是好萊塢(美國)恒久不變的關於天賦命運、英雄救世的自我表述,依然要通過不斷地想象敵人來指認自我。
以《波斯王子》為例,故事的背景是古波斯帝國的薩珊王朝。波斯國王收養的達斯坦王子出征時得到了可以使時空倒回的神器:時之刃。親王尼紮姆為了得到王國,殺死了國王並嫁禍給達斯坦。曆盡艱辛,達斯坦找到了時間之沙,使時空倒回,最終拯救了伊朗高原,得到了塔米娜公主。影片內的情節設計和電影外的國際政治現實形成了有趣的對應和對照。在電影中,飾演達斯坦王子的美國演員傑克·吉倫哈爾因在李安導演的《斷背山》中飾演牛仔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從此一舉成名,由於奧斯卡的影響力,這一角色深入人心,沒多少人會把傑克(達斯坦)真的看成是波斯的王子,在這裏,牛仔的影子籠罩著達斯坦。與之相較,片中被圍攻的阿拉木特城才更像是伊朗高原的本土人,麵對大軍,他們的部隊不堪一擊,隻有時之刃這一件法寶。在現實世界中,伊朗高原上的民族國家是與美國針鋒相對、桀驁不馴的伊斯蘭什葉派國家——伊朗。時之刃,這件在影片中被競相爭奪的神器,在壞人手中瞬間將伊朗高原變成滾滾黃沙,但達斯坦王子又借助其力量將伊朗高原恢複如初,讓人聯想到國際政治現實中的伊朗核問題,及美伊對立的態度。更有意思的現實關照是,2010年6月16日,以參與或支持伊朗核計劃和彈道導彈計劃為由,美國政府宣布對伊朗郵政銀行、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船運公司等相關實體及個人實施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