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CN N對華報道與中國的國家形象建構(2 / 3)

總體來說,CNN對華報道涉及海上爭端的內容主要以中日矛盾為主,具體包括2010年9月份的中日撞船事件、2011年日本驅逐中國漁民事件以及2012年日本政府“國有化”釣魚島引發的中日外交危機。其次是對亞太海上領土爭端宏觀情況的描述,包括對南海爭端曆史的追溯、對中國亞太海上政策的譴責以及引發海上爭端的原因分析等。關於中菲和中越報道的內容較少,涉及中菲矛盾的報道主要指2012年中菲黃岩島對峙以及相關後續事件。中越矛盾主要包括2011年5月份中國海監船剪斷越南“平明2號”勘探船探測電纜事件以及6月份越南在南海地區進行實彈演習引發的中越外交衝突,等等。在不同的年份,CNN報道議題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如下圖所示:

一、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

2010年9月,一艘中國漁船在釣魚島海域附近先後與兩艘日本巡邏船相撞。隨後,日本海上保安廳以涉嫌妨礙公務罪逮捕了中國漁船的船長,對該船進行調查,引發中國的外交抗議。2010年,CNN對中國領土爭端的報道以這一事件為主,共有報道29篇,其中26篇以簡訊的形式進行描述,介紹中日撞船事件的整個過程,在消息來源方麵基本引用了中日雙方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和官方媒體的話語,介紹在爭端過程中雙方對釣魚島所持的立場。其中,介紹中國立場的報道較多,如下文:

Beijing says the Diaoyu Islands and mo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elong to China,disputing neighboring countries'claims。In Japan,the islands are known as the Senkaku。The clash over territorial waters and islands-and the natural resources that go with them-is a flashpoin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從總體上看,這些涉及領土爭端的簡訊能夠遵循新聞報道基本規律,尊重客觀事實,能夠對事態發展進行客觀陳述,報道傾向基本以中性報道為主。當然,除了介紹爭端進程外,CNN引用國防部長蓋茨和國務卿希拉裏對美方的立場進行闡釋。日本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盟國,雙方在1951年簽署了《日美安保條約》,成為美日軍事合作的基礎。在中日漁船撞擊事件後,美國一再表明在中日領土爭端中持中立立場外,敦促中日兩國通過對話解決衝突,同時也強調美國在日美安保同盟中的義務。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表示如果衝突升級時,美國將履行安保條約中的責任。美國海軍高級將領麥克·馬倫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上表示,美國要對其盟友日本表示堅定的支持。可見,美國從本質上對待中日島嶼爭端的立場並不是完全置身事外。

評論性文章主要通過學者視角對中日爭端的原因進行深度解析,包括3篇評論,2篇為中性報道,1篇為負麵報道。在《Japan wants pensation over ship damage》一文中,作者認為中國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其觸手已經延伸至全球,除了加大對拉美和非洲地區的投資外,其龐大的經濟規模使中國對能源資源需求強烈,由此堅持對釣魚島和南中國海擁有主權。“注釋◆◆◆17”這篇文章以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能源威脅論為背景,側重於宣傳中國對東海及南海地區的潛在威脅。

二、2011年中國與越南、菲律賓、日本衝突

2011年,中國周邊形勢仍不樂觀,中國同周邊國家的摩擦依然不斷。東南亞有關國家在南海問題上以及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斷“示強”:越南在南海相關海域進行實彈演習,嚴重威脅到中國的海上安全;日本扣押中國漁船,導致中日隔閡進一步加深。2011年,CNN關於中國同他國海上領土主權爭端的報道共有12篇,具體報道內容及報道傾向如下表:

相比2010年,2011年中國同周邊國家的衝突頻率仍然較高,主要集中於與日本和越南兩國的衝突。2011年12月,日本海上保安廳扣押了中國漁船以及漁船船長。CNN除了對事件進程進行報道外,還簡要概述了前幾年中國漁船在相關海域同其他國家發生衝突的案例,通過這些事例表現出亞太地區的海上局勢日趨緊張。

中越摩擦也是影響亞太安全局勢的主要問題之一。2011年6月到7月份,南海地區軍演頻繁,越南在爭議海域進行實彈演習,嚴重威脅到中國的海洋安全。在《China blames Vietnam for rising tensions over disputed sea》一文中,CNN介紹了中越兩國政府各自的態度和立場,以及美國政府對該事件的看法。文章認為,北京拒絕任何“國際化”南海爭端的提議,與越南政府歡迎國際參與的言論形成鮮明的對比(The Beijing leadership balks at any notion of“internationalizing”the dispute,in sharp contrast to a recent ment by Vietnamese officials weling foreign involvement)。在提及美國利益和立場時,文章引用了希拉裏·克林頓的發言,認為美國在該海域擁有航行自由的權益,同時尊重南中國海的相關國際法(The United States has a national interest in freedom of navigation,and respect for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NN對海域爭端進行報道的最大特色在於,除了描述爭端當事方各自的利益訴求和法理依據外,著重介紹衝突各方之間的交往曆史,使受眾能夠對事情的經過有大概的了解。在《China and Vietnam:a timeline of conflict》一文中,作者梳理了1973年至2011年中越關係的發展脈絡和演變曆史。“注釋◆◆◆18”

有關亞太海上領土爭端的宏觀報道是2011年CNN對華報道的重點,報道以南海島嶼爭端為重點,通過學者的觀點推測中國“爭奪”南海主權的目的,並對中國政府的南海立場作出評價,最終為美國應對南海紛爭提出相關政策建議。這些觀點基本以負麵傾向為主,歪曲和虛構中國的政策目的,認為中國想在南海地區稱霸。2011年7月,在《why China wants the South China sea》一文中,Tetsuo Kotani在開篇就指出,像美國和羅馬試圖控製加勒比海和地中海一樣,中國也想把南海當成自己的“加勒比海”:

In an effort to underscore its importance to Asia,geostrategist Nicholas Spykman once described it as the‘Asiatic Mediterranean。'More recently,it has been dubbed the‘Chinese Caribbean。'And,just as Rom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sought control over the Mediterranean and Caribbean,China now seeks dominanc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注釋◆◆◆19”

作者指出,中國關注南海不僅僅是因為該地區豐富的漁業和礦產資源,還因為南海地區對中國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擁有一個穩定的海基核威懾力量是中國軍事戰略優先考慮的重點。中國像蘇聯在冷戰期間確保鄂霍次克海的利益一樣,作出各種努力的目的是確保南中國海在其控製範圍之內,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實現其海洋戰略目標。Tetsuo Kotani將中國的目標分為五種:

Currently,the primary wartime missions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vy are:1)securing sea approaches to Taiwan;2)conducting operatio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o deny enemy forces freedom of action;3)protecting Chinese sea lines of munication;and 4)interdicting enemy lines of munication。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ype 094,protecting Chinese SSBNs will bee another primary mission,and this mission will require China to kill enemy strategic antisubmarine forces and end the resistance of other claima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注釋◆◆◆20”

文章指出,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中國早在1991年美軍撤出菲律賓後就開始填補在該地區的權力真空,中國以其九段線為依據(“盡管九段線沒有任何國際法律依據”),通過占領一些島礁,作為空中和海上情報獲取和偵查的基地,以獲取通過這一海域的船隻信息。盡管2002年中國和相關國家達成《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國一直以來不願意遵守相關行為規則,並且在南海地區越來越武斷挑釁,因此導致越南軍演的發生。

文章結尾強調,中國在亞太地區麵臨著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的挑戰,中國隻有在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礎上修改其九段線的立場,由此才能避免其他國家的敵意。同時作者也指出,責任並不全在中國,該地區相關國家也要加強合作,通過東盟、東亞峰會等機構與中國對話,和平解決爭端:

All this means that China faces a dilemma in the‘Chinese Okhotsk。'The more it seeks dominance over the international waterway,the more it invites hostilities。To avoid further deterioration,China should modify its nine-dotted claim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NCLOS(and the US should accede to UNCLOS immediately)。As long as China continues its assertive behaviour,its maritime neighbours will strengthen strategic coopera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India,Australia and Japan to establish a regional anti-submarine warfare network。

But the onus isn't just on China-other nations in the region should seek cooperation。Where possible,joint development in disputed waters should be pursued,and the growing threat of pirac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uggests another area for nations to work together。Meanwhile,countries in the region should continue their dialogue with China on maritime security at venues such as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and the East Asia Summit。

有一部分學者對中國的南海政策持完全批判的態度,認為中國的南海政策過於強硬,並且總以其軍事實力威脅南海地區的其他國家。2011年6月份的文章《Chinese dilemmas in the South China Sea》,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Ciorciari)認為,近幾年中國在南海地區正在嚐試20世紀初美國總統泰迪·羅斯福的立場,即“語氣輕柔,手持大棒”。在處理地區衝突時,中國傾向於通過雙邊協商方式解決爭端,將胡蘿卜和大棒政策相結合,有時實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政策,有時實行武力威脅的政策,但這兩種方式均收效甚小。並且,這兩種政策破壞了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魅力攻勢”,導致衝突發生的幾率大增。“注釋◆◆◆21”

還有一部分觀點從整體上對南海爭端總體形勢進行深度解析,分析南海的地緣戰略重要性以及爭端各方的具體利益和戰略目標。2011年6月《Explainer:South China Sea-Asia's most dangerous waters》中,凱文·沃伊特(Kevin Voigt)和娜塔莉·羅貝麥德(Natalie Robehmed)通過采訪知名學者把南海議題分為六部分進行探討:第一部分是Why is this happening now?作者認為引發南海爭端最大的誘因在於周邊國家對中國的不信任,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增長的自信引發其他國家的擔憂,從而導致中國和周邊鄰國衝突不斷。在第二部分How much oil and gas is under the sea中,作者提出能源之爭是導致中國與周邊國家衝突的重要原因,中國在亞太地區越來越強硬的行為使其他國家感受到中國的壓力,因此周邊國家對維護專屬經濟區利益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第三部分Why do so many nations claim the waters中,作者認為南海爭端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專屬經濟區的劃定問題,基於對南海油氣田的開發,台灣、越南、文萊等都主張對南海部分島嶼擁有主權。在第四部分What's the U。S。stake in this中,作者認為美國之所以關注南海事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二戰”後,菲律賓等國成為美國在該地區的重要軍事盟國,因此,美國認為自身對菲律賓負有義務。另外,南海地區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為確保航道自由,美國有必要介入南海事務。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為美國重返亞太提供了戰略支點。在第五部分Who's the bad guy here中,中國被其他東南亞國家看做是南海事務的麻煩製造者。最後一部分是Why are the stakes rising,作者指出近年來亞太地區的緊張局勢不斷上升,各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不斷高漲,彼此的誤解和恐懼將導致問題更加棘手。“注釋◆◆◆22”總之,整篇文章通過表麵的脈絡清晰、邏輯嚴謹,最終將“美式思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了讀者對南海問題的看法。

三、2012年中菲、中日海上爭端

中菲黃岩島之爭、日本政府“國有化”釣魚島引發的爭端是2012年CNN對華報道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中國同周邊國家外交關係甚至是中美關係的重要議題。2012年,CNN關於中國和周邊國家領土主權爭端的報道共有45篇,具體報道內容和報道題材如下表:

2012年4月,中菲黃岩島對峙事件爆發,中國漁船在黃岩島瀉湖內正常作業時,被菲方軍艦驅逐,中國漁政船隻和菲律賓軍艦在黃岩島海域對峙,CNN對這一事件進行報道,報道以簡訊為主,介紹事情發生的經過,消息源多引用菲律賓和中國外交部的發言,不摻雜作者的評論,較為客觀中立,屬於中性報道範疇。

中日釣魚島爭端是CNN在2012年報道頻率非常高的議題。這一年關於中日領土爭端的報道數量共36篇,其中,30篇為簡訊,6篇為評論性文章。在報道傾向上,中性報道共30篇,負麵報道5篇,正麵報道1篇。

在報道題材的選擇上,CNN多是介紹學者觀點的評論性文章,4篇屬於負麵報道,一篇為中性報道,一篇為正麵報道。在簡訊類的報道中,1篇為負麵報道,其餘均為中性報道。在報道內容上,CNN關於中日釣魚島之爭以時間為線索進行報道,從日本知事購買釣魚島到香港保釣人士登島到日本參拜靖國神社再到中國反日遊行。中性報道比例較大,集中介紹中日兩國衝突的起因和事件經過,並提供了中日兩國對釣魚島主權追溯的解釋:

China says its claim goes back hundreds of years。Japan says it saw no trace of Chinese control of the islands in an 1885 survey,so formally recognized them as Japanese sovereign territory in 1895.

Japan then sold the islands in 1932 to descendants of the original settlers。The Japanese surrender at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in 1945 only served to cloud the issue further。

The islands were administered by the U。S。occupation force after the war。But in 1972,Washington returned them to Japan as part of its withdrawal from Okinawa。“注釋◆◆◆23”

負麵報道則集中報道中國的反日遊行。2012年日本“國有化”釣魚島的舉措激起中國民眾的怒火,中國各大城市爆發了反日遊行,不同於以往的遊行,這次遊行出現打砸搶行為,嚴重地影響了國內社會秩序和中國的國際形象。CNN主要從中國國內民族主義的角度對事件進行解讀。在9月份的報道《Anti-Japan protests erupt in China over disputed islands》中,中國民眾被形容成為暴徒(mobs),高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洗劫日本商店,焚燒日產汽車。“注釋◆◆◆24”在遊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民族主義情緒,被CNN認為是“極端民族主義仇恨的盛會”(ultra-nationalistic hate-fests)。

除了對事件進行陳述性報道外,CNN認為中國政府利用民族主義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抨擊中國政府在反日遊行中推波助瀾:“共產黨通過培養民眾受傷的民族主義情緒,鼓勵民眾通過遊行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它利用抗議遊行以轉移民眾視線,掩蓋自身問題和社會矛盾,借此恢複政權的合法性。”

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把民粹主義作為武器,最終會導致使局勢失控,出現中東動蕩一樣的後果。2012年9月份的報道《Politics by mob in China and Mideast》中,作者吉提斯(Frida Ghitis)將中國的反日遊行同中東動蕩作比較,認為某些宗教和政治團體可能利用人們的憤怒情緒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政客騎著憤怒的老虎,希望引導、利用和掌控它,但最終卻可能被老虎所傷”。“注釋◆◆◆25”

盡管大多數學者對中日釣魚島之爭以及中國的反日遊行持消極批判的態度,但仍不乏一些理性的觀點和看法,他們能夠正確認識中日兩國的矛盾,並從大局著眼,認為中日兩國隻有加強溝通,相互妥協,才能和平共處。2012年9月份的文章《Dangerous Rocks:Can both sides back off peacefully?》中,傑夫·金士頓(Jeff Kingston)認為石原慎太郎購島是出於私人目的,受意識形態的影響,他的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不僅違背了公眾的意願,還把政府推入衝突的深淵,對中日兩國關係造成了嚴重影響。作者指出,中日兩國的衝突結果隻可能給雙方正常的經貿關係造成不利影響,建議中日兩國沿用鄧小平的政策“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以智慧和實際行動解決矛盾和分歧。“注釋◆◆◆26”

2012年,CNN對亞太地區海上領土爭端的宏觀報道共有5篇,3篇為學者觀點,其餘2篇為簡訊。在3篇觀點類文章中,2篇為負麵報道,1篇為中性報道。評論性文章從整體上對亞太地區海上爭端發生的原因、美國和中國在該地區的政策進行評價。簡訊在報道傾向上屬於中性報道,具體包括對中國和東盟相關國家爭端的簡要概括以及中國同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和利益分歧。

2012年6月,中國在南海設立三沙市,為中國管理南海以及周邊附屬島嶼提供了法律依據。然而,中國的這一舉措,引發了美國的批評。CNN的《China blasts U。S。for sending‘wrong message’on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一文中,引用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溫特利爾(Patrick Ventrell)的言論,批評中國三沙市的設立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

In particular,China's upgrad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level of Sansha City and establishment of a new military garrison there covering disputed area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run counter to collaborative diplomatic efforts to resolve differences and risk further escalating tensions in the region。

文章指出,美國在南海問題上沒有任何野心和任何利益訴求,主張不同國家通過合作解決領土糾紛:

United States does“not take a position on peting territorial claims……and(has)no territorial ambi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Washington believes countries“should work collaboratively and diplomatically to resolve disputes without coercion,without intimidation,without threats and without the use of force。”“注釋◆◆◆27”

一些西方學者借助這一事件,對中國的南海政策進行批評。在2012年11月的文章《Why China won’t turn the other cheek over foreign policy》中,克萊恩·阿布蘭德(Stephanie Kleine-Ahlbrandt)認為中國外交政策的失誤將導致中國近幾年在國際上彰顯的和平發展的努力付諸東流。中國在同日本的釣魚島爭端中采取經濟報複以及大規模遊行示威;在同越南和菲律賓的海上爭端中,中國設立南沙市,禁止從菲律賓進口熱帶水果等,這些舉措都表明中國的外交政策越來越“錯誤”。作者指出,外交政策目的是為經濟增長服務的,但是中國現在開始用經濟手段推動其政治目的,如此的外交舉措對中國是個傷害。“注釋◆◆◆28”

總體而言,CNN關於亞太海上爭端的報道具有鮮明的特征:簡訊性的文章多是中性報道,即介紹衝突過程為主。評論性文章多以學者觀點為主,但負麵報道較多。在報道策略上,單純的評論或簡訊類文章較少,報道多采用夾敘夾議的手法,在論述事件經過時,穿插學者觀點,因此報道傾向上出現了中性事實和負麵情緒混雜的狀況。

第三節 CNN對華報道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對近五年CNN涉華報道的議題選擇、報道傾向和用語風格的係統分析,可以總結和歸納出CNN對華報道的總體特點和影響因素。

一、CNN對華報道總體特點

第一,CNN涉華報道在形式上基本遵循新聞報道規律,立場較為客觀。CNN對華報道基本在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的基礎上進行選材和報道,在中國國內和國際沒有發生影響力較大事件時,在各個領域,相關報道議題基本保持固定化趨勢,關注一些常見的公眾議題。除了傳統議題外,突發事件也是CNN關注的重要對象。從總體來看,CNN對華報道較符合新聞報道的規律,從多角度對有關事實進行綜合報道。約60%的對華報道為中性報道,能夠如實反映中國的情況,較為客觀。

第二,CNN的報道主題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CNN對華報道在近五年內出現較大的變化,社會領域的議題在數量上開始增多。相關領域除了對傳統議題的持續關注外,中國國內和中國在國際社會的熱點議題成為CNN對華報道的關注焦點。尤其對一些具有深刻影響力的議題,CNN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度分析。在不同領域,報道傾向分布差別很大,社會領域和經濟領域以中性報道居多,但在政治領域,負麵報道仍占據主導地位,文化和體育領域的正麵報道則多於其他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