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國際社會是主權國家相互依存的世界,良好的國家形象成為一國贏得國際尊重和實現本國利益的基礎。近年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但在國家形象建設上麵臨困境,因此,塑造健康積極的國家形象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
第一節 CNN對華報道與鏡像中的中國形象
在全球傳媒結構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它們借助在傳媒領域的獨特優勢,向世界其他地區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和文化。同時通過媒體建構他國的國家形象,影響公眾輿論。在美國的傳媒體係結構中,CNN是美國三大電視網中最大的有線電視新聞網,其電視網絡覆蓋212個國家和地區,全球42個分部,擁有1億多外國觀眾,開創了世界上第一個全天候24小時滾動播送新聞的頻道。“注釋◆◆◆1”它盡可能地貼近新聞現場,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向觀眾提供即時、全方位的新聞報道,“注釋◆◆◆2”具有較高的真實度和可信度,因此在世界擁有龐大的觀眾群,同時也成為各國政府新聞引用的重要來源。CNN是西方媒體中建構中國形象的重要媒介之一,因此,本文以CNN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其對華報道傾向,以有針對性地提出提升中國形象的政策建議。
文章選擇2008年到2012年為研究時間段,通過在CNN官方網站(CNN。 international)輸入關鍵詞“China”進行檢索,共有報道4158篇。這一時期,CNN對華報道分為三個階段。2008年是CNN對華報道的第一個階段,中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開始嶄露頭角,西方媒體的對華報道數量劇增。2009年為第二階段,這一階段是五年報道總數的最低點,報道總量較2008年有所下降。第三階段為2010年到2012年,對華報道基本保持平穩增長。2012年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西方媒體對中國發展和變化日益重視。CNN推出了由魯可蒂(Kristie Lu Stout)主持的新節目“On China”,聚焦十八大後中國領導層內部的人員調整、新一屆領導人的個人履曆等,節目分為13個版塊,內容涵蓋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飲食和旅行等眾多領域。從總體上看,這五年CNN對華報道數量的變化趨勢如下圖:
一、CNN對華報道議題選擇
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學中的重要理論假設,也是新聞媒體報道新聞的重要報道策略和手段。議題選擇是議程設置的重要環節,媒體通過精心選擇議題,可以有針對性選擇符合報道價值的新聞,並通過對這些新聞加工改造,構建一國的特定國家形象,引導公眾的注意和思考。
從報道領域來看,CNN對華報道分布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各領域。政治領域的報道篇幅最多,約占報道總量的36%;其次是社會領域,約占總報道的32%;經濟領域約占24%;文化和體育領域報道數量較少。
政治、經濟和社會三個領域是CNN對華報道最為集中的領域。在五年期間,這三個領域的報道數量變化不大,其中,以政治領域的報道最多,這也是外媒最為關注的領域。中國社會在這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領域成為CNN最為關注的領域之一,在報道篇幅上僅次於政治領域。經濟領域的報道僅次於政治和社會領域,2008年奧運會之後,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的高速增長成功地吸引了西方傳媒的目光。
具體來說,對華報道的不同領域在不同年份的數量變化較大,如社會領域的報道總數在2008年和2010年達到頂峰,除傳統議題外,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是導致這兩個年份報道數量增多的重要因素,2008年的汶川地震、奧運會及三聚氰胺牛奶事件,2010年的玉樹地震、穀歌事件等,導致這一領域的年度報道總數有所增長。以2010年為界,政治領域的對華報道總數上升較快,國內2012年十八大的勝利召開,國際及周邊形勢的複雜變化導致南海、東海島嶼紛爭,為CNN提供了更多的報道素材。
在新聞議題的選擇上,CNN對華報道進行不同領域的具體劃分,報道領域主要分為五部分,即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體育,且報道層次和內容有不同側重,具體如表1所示:
二、CNN對華報道領域分析
CNN對華報道傾向主要分為選材傾向和報道傾向。選材傾向以新聞價值為標準選擇報道議題,不夾雜作者態度。報道傾向不同於選材傾向,它多強烈地反映作者的主觀喜好,通過帶有能夠表達作者情感的詞語,來傳達媒體的偏好。選材傾向和報道傾向可分為正麵、負麵和中性。正麵報道是選取光明、積極的新聞。負麵報道則是集中於那些與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準相衝突的行為,以及像犯罪、醜聞、事故和自然災害等事件,暴露社會陰暗的一麵。中性報道則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報道。從選材傾向上看,這五年4158篇報道中,選材中性的報道有1525篇,占總數的37%;選材正麵的報道516篇,占總數的12%;選材負麵的報道2117篇,占總數的51%,見圖4:
從報道傾向來看,報道中性的有2319篇,占總數55%;報道正麵的有508篇,占總數12%;報道負麵的有1331篇,占總數32%,見圖5:
從兩種傾向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正麵報道在選材傾向和報道傾向中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同,負麵報道和中性報道的變化較大,在選材傾向中數量最多的負麵報道在報道傾向中比例大幅下降,相反,在選材傾向中數量較少的中性報道在報道傾向中的占比例最大。從整體上看,CNN對華報道的總體態度是:中性報道比例最大,負麵報道的比例仍明顯高於正麵報道。具體到不同領域,CNN對華報道的關注點和報道特色各有不同。
(一)社會領域
社會領域的總報道數約為1369篇,從選材傾向看,中性報道348篇,正麵報道232篇,負麵報道789篇。從報道傾向看,中性報道有879篇,正麵報道234篇,負麵報道256篇,見圖6:
如圖6所示,中性報道在選材傾向和報道傾向上變化很大,從選材傾向上看,CNN很大一部分報道選取的是自然災害:地震、山洪、台風等,這些報道幾乎貫穿近五年CNN對華社會領域的所有報道。盡管在題材上屬於負麵報道,但從寫作手法和情感態度來看,基本屬於客觀、中立的報道態度,不摻雜作者的感情,因此,在報道傾向上歸類為中性報道。這是導致中性報道和負麵報道比例變化較大的主要原因。
負麵報道包括兩種,一是從選材傾向和報道傾向上都屬於負麵新聞報道,這部分報道主要集中在環境汙染、虐待動物、非法買賣人體器官等報道中,在社會領域報道中占據較高的份額,常年存在,因此也屬於社會領域的傳統報道議題。還有一些負麵報道盡管在選材上屬於正麵或中性新聞,但是在報道傾向上卻是負麵的,如2012年7月9日的一篇報道《Thousands of crocodiles rescued from smugglers in China(中國數千條鱷魚從走私販手中解救)》,名為中國政府努力解救被走私的鱷魚,但在文章結尾卻指出在中國廣西、雲南等地有非常多的人從事走私鱷魚活動。“注釋◆◆◆3”這種先揚後抑的報道手法在負麵報道中較為常見。
社會領域的正麵報道在選材傾向和報道傾向上都無大的變化。正麵報道篇幅較少,主要是對中國近幾年的科技創新、社會進步以及政府政策的改善予以肯定,如中國在空間技術方麵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政府加強空氣汙染治理、中國城市化進展,等等。
2008年之後,CNN對社會領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從報道數量來看,僅次於政治領域;從報道議題看,涉及範圍極廣,反映了西方媒體渴望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中國的意願。報道特點可以概括為:
首先,對傳統議題依然關注。自然災害、礦難、交通事故是每年社會領域必然涉及到的議題,這些議題多援引自中國的官方新聞,多以消息、通訊形式發布,較為客觀中立,屬於中性報道範疇。另外還有一部分傳統議題集中在負麵報道中,這些報道往往帶有作者的主觀情感,如死刑、計劃生育、食品安全等。
其次,對中國的社會問題,尤其是社會熱點問題報道增多。這些事件多涉及部分群體的利益,易在中國國內產生不良影響,被網民所熱議。這些報道開篇往往以敘述為主,在結尾經常融入作者觀點,或借知名學者之口表達媒體的看法。例如,三聚氰胺牛奶是2008年社會領域的重要議題,CNN對此進行跟蹤報道和深度報道,不僅報道了毒牛奶在中國國內造成的負麵影響,還對中國的其它出口產品進行了評價。在2008年9月16日的一篇文章《China:Tainted milk suppliers charged》中,作者引用健康專家觀點闡述了三聚氰胺的危害後,在文章結尾處指出美國的一些寵物正是因為使用這種化學物質而中毒死亡,美國的一種玩具Aqua Dots也含有這種物質,牽扯到兩家中國企業被起訴。“注釋◆◆◆4”
再次,CNN社會領域的報道常從小處著眼,關注普通民眾的生活。美國路透社的記者曾提到,相比經濟報道而言,美國記者更喜歡一些關於個人的報道,尤其是一些獨特的、不平常的報道。任何反映社會變化,人們為改變生活所做的努力,反映英雄事跡的題材都是記者喜歡的。“注釋◆◆◆5”尤其對社會的弱勢群體,如農民工、艾滋病患者、留守兒童的處境,CNN往往給予同情。
最後,獵奇類的新聞報道是CNN報道特點之一。例如,中國發現巨大的蚯蚓、中國的乒乓球機器人等事件,報道這類新聞更容易吸引公眾的眼球,確保商業利潤的獲得。
總體而言,CNN對華報道中的中國社會形象是複雜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麵,中國公共安全問題較為嚴重,如災害頻發、環境汙染和食品安全問題嚴重等;另一方麵中國也是一個發展潛力巨大,社會進步顯著的國家,如城市化進程快、科技實力雄厚等。
(二)政治領域
政治領域是CNN對華報道最為集中的領域,也是反映中美兩國之間矛盾和分歧的關鍵領域。從選材傾向看中性報道450篇,正麵報道57篇,負麵報道990篇。從報道傾向看,中性報道570篇,正麵報道48篇,負麵報道則有879篇,如圖7所示:
CNN政治領域的對華報道在選材傾向和報道傾向上呈現出正相關的特點,負麵報道是政治領域比例中最高的,中性報道和正麵報道則較少。
正麵報道很大一部分來自美國清醒的政治家和有識之士,他們能夠客觀地看待中國在較低起點上的發展,認為中國不存在構成威脅的意願和實力,這些觀點是對“中國威脅論”的有效製衡。“注釋◆◆◆6”如約瑟夫·奈、基辛格等,他們讚揚了中國取得的巨大進步並肯定其大國地位,認為中國的崛起有利於世界的穩定和發展,對美國的長遠發展有利,主張中美合作。2010年,約瑟夫·奈在《Don't fear the rise of China》中指出,盡管中國經濟總量與美國差距極小,但是中國貧困人口仍較多,國內社會不穩定,麵臨著一係列問題,因此,中國不可能與美國相抗衡,他建議美國在氣候、網絡安全等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注釋◆◆◆7”其次,讚賞中國政治民主所取得的進步,如婦女地位的提高、基層選舉的推進、媒體透明度的提升、在汶川地震期間中國對外部世界的開放態度,等等。最後,讚賞中國領導人及穩定完整的選舉程序,主要涉及2012年中國領導層換屆的討論等。
負麵報道是政治領域中最集中的內容,這些報道不僅是CNN對華報道偏見和詬病最集中的領域,而且體現出中美在政治製度、意識形態上的矛盾和分歧,對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構建以及中國國家形象的優化影響深遠。在政治領域,CNN繼續醜化和否定中國形象,“妖魔化中國”的報道仍然占主流。“注釋◆◆◆8”在報道傾向上,除了參雜作者觀點外,一些報道通過采訪和對話反華人士,如裴敏欣(Minxin Pei)、容凱爾(Guy de Jonquières)等,對中國的國內政治和國際影響力品頭論足。在國內政治領域,議題仍集中在人權、西藏議題。就人權問題而言,以陳光誠事件和艾未未事件為主,報道基本以負麵報道和負麵評價為主。在西藏問題上,CNN通過對西藏騷亂如僧侶自焚等一係列事件的報道,極力渲染西藏僧侶和民眾對政府的不滿,以影響國外受眾對中國西藏問題的認知。除此,CNN常聚焦於中國國內發生的群體性事件,以影射中國的官員腐敗和司法不公等。
在國際政治領域,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鼓吹中國軍事實力的增長、網絡軍事間諜對美國的威脅,這些報道出處多引自國防部、五角大樓和國會,相對具有權威性,因此對民眾的認知具有極深刻的誤導作用。除了報道中美矛盾外,CNN還對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領海糾紛進行歪曲報道,片麵宣揚中國海軍對鄰國的威脅。在2012年8月的一篇報道《America's clumsy South China Sea statement》中,道格拉斯(Douglas H。Pall)認為中國之所以拒絕公認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而堅持幾乎不被承認的九段線,其根源在於北京想使其軍事和政治籌碼最大化。中國在南海增強其軍事部署並增派各種民用船隻,已經超越了華盛頓的耐心極限,這表明中國的海軍越來越激進、民族主義情緒越來越強烈。“注釋◆◆◆9”
中性報道主要集中在中國的外交政策,如中國和他國的雙邊或多邊關係等。這類報道多以報道事件經過為主,較為客觀中立。還有一類報道宣揚“中國責任論”,這類報道以評論為主,首先承認中國的大國身份,認為中國崛起後,應當遵守國際規範,履行大國義務和大國責任,同美國共同維護世界秩序。在2011年1月的文章《Clinton calls on China to embrace responsibilities of its rise》中,文章引用了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的發言,強調中國作為21世紀的全球大國應該承擔其相應的責任,中國應利用與朝鮮獨特的聯係說服其放棄核項目。“注釋◆◆◆10”
在政治領域中,CNN對華報道特征如下:首先,同社會領域相似,政治領域的負麵報道仍集中於傳統議題,如人權問題、西藏問題、台灣問題、網絡自由、網絡間諜和軍事威脅論等,這些議題多對中國持批評的態度。
其次,聚焦中國的社會矛盾。近年來,中國經濟盡管取得巨大成就,但社會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問題嚴重,導致部分民眾對政府政策不滿,此外,政府處置不當所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如烏坎事件)成為導致社會不穩定的潛在因素。這些矛盾成為CNN捕捉的新聞焦點,態度以譴責中國政府為主。
再次,中國崛起後中美關係的發展前景也是CNN最為關心的話題。在西方媒體眼中,中國已經成為超級大國,並開始威脅美國的領導地位。因此,對中國在崛起後中美關係的定位問題,如合作還是敵手,CNN時常進行深度探討。
最後,對中國於全球治理的角色和作用保持較高的關注度。以“中國威脅論”和“中國責任論”兩種論調為主,前者主要集中在南海爭端和中日島嶼爭端中,以宣揚中國軍事威脅為主,後者則體現在利比亞危機、朝核危機的解決中,呼籲中國遵守國際秩序,發揮其大國責任。
總體而言,在政治領域,CNN通過精心選擇報道議題描述了複雜的中國形象,在國內,中國被建構成為“獨裁封閉的國家”,民族壓迫、貪汙腐敗問題嚴重,政府決策“黑箱操作”,利益團體勾心鬥角。人權和民主狀況不佳,缺乏宗教和新聞自由,“注釋◆◆◆11”群體事件激增。在國際,中國被界定為僅次於美國的崛起中大國,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性,軍力增長快,但戰略意圖不明確,軍事間諜和黑客猖獗,在國際事務上日益自信且具有擴張性,是能夠引起周邊國家擔憂的大國;作為國際體係和全球事務的重要參與者,中國應承擔與其身份相符的大國責任。
在報道中,相比“中國威脅論”而言,“中國責任論”相對溫和委婉了許多,反映了西方社會對中國和平崛起事實的承認,但這並不代表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完全接受,他們時常以“中國責任論”為武器,對中國實行變相施壓。無論是要求中國積極參與解決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危機,還是要求中國確保世界經濟的平衡和健康發展,都體現了西方居高臨下的優越感。“中國責任論”從本質上說是在不打破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前提下,要求中國為其分擔責任,強化現有國際秩序,根本還是為了鞏固西方國家的整體利益。除了報道內容外,一些用語風格也反映了CNN對中國政治和國際地位的看法。
(三)經濟領域
經濟領域共有報道1036篇,從選材傾向看,中性報道656篇,正麵報道76篇,負麵報道304篇;從報道傾向看,中性報道801篇,正麵報道74篇,負麵報道161篇,具體如圖8所示:
從總體看,CNN對華經濟報道的數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在世界主要大國經濟普遍衰退的形勢下,中國經濟的強勁發展不僅使中國成為全球經濟複蘇的重要依托,更吸引了國際社會關注的目光。具體來說,經濟領域的中性報道主要集中在中國經濟發展總趨勢、中國責任論和中國外貿與海外投資三大議題。
CNN對華經濟報道,主要涉及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和發展前景的推測,並從多角度剖析中國國內經濟問題,如對股市萎靡、通貨膨脹等問題進行了深度分析。CNN承認中國經濟崛起的事實,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國的超級富豪數量、中產階級數量和奢侈品需求量、國民生活水平等都成為CNN衡量中國經濟大國地位的重要指標;同時,CNN也報道了中國經濟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如地方債務激增、失業率增加、進出口貿易下降等。對中國經濟問題的成因,CNN進行深度解析: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受益於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環境成本,近年來,勞動力成本和環保成本的不斷增加以及海外貿易保護主義的風險上升,使中國經濟遭遇困境;固定資產投資(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之一)的負麵效應開始凸顯,即重工業的快速增長導致環境汙染日益嚴重、產業結構失衡,因此經濟結構亟需升級。這些報道較為客觀,並對中國解決自身經濟問題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經濟領域的中國責任論主要體現在“中國救市論”和“維持全球經濟健康論”上,在“中國救市論”中,這些報道要求中國救助歐盟,幫其實現經濟複蘇,在2011年10月的文章《China could play a key role in EU rescue》中,紮卡裏亞(Zakaria)要求中國必須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向IMF提供數千億的美元援助,以幫助處於困境中的歐盟實現經濟複蘇。“注釋◆◆◆12”在“維持全球經濟健康論”中,要求中國遵守國際貿易秩序,確保全球經濟健康,在2011年1月的文章《China must meet its global responsibilities》中,作者通過給中國領導人寫信的方式,呼籲中國協助美國建立一個更加平衡與健康的全球經濟秩序,其要點是尊重知識產權。“注釋◆◆◆13”
中國與外國的進出口貿易、對外投資也是中性報道的重要議題。金融危機後,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的穩定意義越來越大,中國經濟結構的變遷和相關涉外經濟政策的製定關係著歐美許多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聯係,與中國簽訂貿易協定,也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增加,其發展帶來的正麵和負麵效應也日益凸顯。CNN對華的正麵報道主要反映在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讚譽以及一些在經濟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代表性中國企業上。中國在2010年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中國的經濟發展對西方國家來是一個奇跡,也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對一些優秀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表率作用,CNN同樣給予高度評價。
負麵報道集中於中國的各類經濟威脅論中:(1)中國產業威脅論,中國的製造業威脅到美國工人就業、中國的廉價商品傾銷衝擊了亞非拉地區的手工業者。2011年5月的報道《South African workers pay the price for cheap Chinese imports》中,作者認為中國是南非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是廉價的中國商品正在威脅當地的紡織企業,成千上萬的非洲人正為此付出代價,失去工作。“注釋◆◆◆14”(2)中國能源掠奪論,中國以經濟援助為手段在非洲等國家進行能源掠奪,為獲取原材料支持一些專製政權,如蘇丹、敘利亞等。(3)中國投資環境糟糕論,在中國,腐敗嚴重,對外企限製較多,迫使其遵守中國的遊戲規則。(4)中外經濟摩擦論,如中美間的知識產權問題、中歐間的貿易紛爭、中日間的稀土之戰、中澳間的力拓之爭等。在2008年1月的報道《Chinese charged over fake handbags》中,美國聯邦調查局聲稱中國的假冒奢侈包造成美國數百萬美元的損失,剝奪了美國努力工作的工人和合法企業的利潤。“注釋◆◆◆15”此外,維基解密在一篇報道《WikiLeaks cables detail Apple's battle with counterfeits in China》中指出,中國存在大量的山寨蘋果產品和店鋪,中國政府因考慮到當地就業而拒絕調查這些偽造產品。“注釋◆◆◆16”從紡織品傾銷到產品質量問題,從人民幣彙率到石油價格上漲,都提醒外界:中國作為一個龐然大國,其生產和消費正給全球帶來挑戰甚至威脅。
這些報道不僅對中國形象造成衝擊,而且其造成的惡劣影響開始擴散到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中國威脅論”在亞非拉地區蔓延,嚴重影響到中國同發展中國家經貿關係的正常發展。總體而言,CNN對華的經濟報道有以下特點:首先,專業性是經濟領域報道的獨特所在,報道多采用經濟術語和大量的經濟數據並引用權威人物的觀點對中國經濟進行點評,論據充分,既有對成就的客觀報道,也有對問題的深入挖掘。其次,對中國與他國經貿摩擦的關注,多以負麵報道為主。如中美間的人民幣彙率問題、貿易逆差問題、知識產權問題以及中國的產品質量問題等,美國媒體普遍認為在中美貿易中兩國處於不對等的地位。再次,對中國能源需求的報道增多。中國經濟崛起後對世界能源需求量的增加,中國與中東、非洲國家的能源交易,引發西方大國的擔憂。最後,關注跨國公司在華狀況。隨著金融危機在美歐蔓延,更多的跨國公司開始把業務瞄準中國,百盛、蘋果、沃爾瑪等企業紛紛投資中國,這些企業在華狀況以及麵臨的問題成為媒體關心的話題。同樣,除了報道內容外,一些用語風格也反映了CNN對中國經濟事務的看法。
總之,在CNN對華經濟領域的報道中,中國的經濟形象是“中國機遇論”和“中國威脅論”的有機結合,中國既是一個經濟發展迅速、工業化進程較快國家,又是存在嚴重經濟問題的國家,如經濟結構亟待調整,經濟出現衰退征兆,等等。對其他國家來說,中國既是巨大的商品市場並擁有良好的投資前景,但同時中國向不發達地區傾銷廉價商品、掠奪能源,人為操縱彙率、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偷竊別國技術。由此可見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複雜態度。
(四)文化領域和體育領域
在這兩個領域,即中國的文化形象和體育形象從總體來說,CNN對華報道以正麵評價為主。CNN視角下的中國具有曆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世界影響力的公眾人物。負麵的形象主要集中在對文化缺乏保護,對外國文化審查嚴重;體育形象雖表現為體育人才眾多,但在奧運會等國際盛會中存在弄虛作假的現象。具體來說,文化領域的報道在選材傾向和報道傾向上具有一致性,如圖9所示:
較其他領域而言,對中國文化的正麵報道比例較大,約占報道總數的60%,報道涉及範圍較廣,包括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餐飲、娛樂界、藝術界等,側重於對在這幾個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傑出人物進行報道,如成龍、崔健、朗朗等。其中,教育主要關注中國留學生以及中國如何吸收借鑒國外教育製度,強調西方教育體製對中國的具體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如易經、珠算等,CNN評價很高。
負麵報道最突出的特點是文化與政治的結合,報道具有較強的政治化色彩。在評價中國的文化現象時,常隱含對中國政治的批評。例如,“阿拉伯之春”後,CNN批評中國禁止文化產品的進口,CNN強烈譴責中國的文化審查製度,認為中國抵製文化舶來品,就是對國外民主和自由思想的壓製。同時,對中國的電影產權製度,CNN表示不滿,認為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力。中國對“超女”的限製,同樣被CNN看作是對西方民主思想的抵製。
體育領域的報道集中於奧運會等體育賽事中中國運動員的表現,基本仍以正麵報道居多。正麵報道主要是對中國運動員的褒揚,如李娜、姚明等。負麵報道主要涉及國際體育賽事的造假事件,如CNN指責2008年奧運會中國體操運動員的年齡虛報問題以及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對葉詩文服用興奮劑的描述。
第二節 案例分析:海上爭端議題
亞太地區海上爭端(其中以東海和南海的領土主權爭端最為嚴峻)是影響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導致中國和周邊國家關係惡化的症結所在。進入2010年,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主權之爭進於白熱化狀態,有關各方紛紛采取強化自身權益的手段,越南、菲律賓等國先後對南海地區的部分島嶼提出主權訴求,非法占領南沙地區的部分島礁;中日之間釣魚島紛爭越演愈烈,導致亞太地區安全形勢危機頻發。因此,本文在案例選取中以亞太海上爭端作為分析對象,對2008年-2012年CNN對華報道中涉及亞太海上爭端的事例進行統計分析。
CNN對華報道中關於亞太海上爭端的議題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後,2010年到2012年共有報道86篇,涉及中日矛盾67篇,中越矛盾3篇,中菲矛盾5篇,以及亞太海上領土爭端宏觀報道11篇,可見中日釣魚島紛爭是CNN在此領域的關注焦點,見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