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習近平
軟實力(Soft Power),一個源自上世紀90年代的西方詞語,首次被寫入了中國共產黨全國黨代會報告中。十七大報告第七部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2011年,軟實力再次成為十七屆六中全會的關鍵詞,《中共中央關於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說:“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曆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目前,在世界格局深刻變動的曆史節點,國家軟實力競爭更加激烈,日益成為影響國際關係和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
2020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中國的文化發展戰略目標。要實現這一長期戰略目標,需要深刻認識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第一,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麵臨一係列體製機製問題。長期以來,在文化體製改革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首先,政府既管文化,也辦文化——管辦不分。對此,改革的重點是:政府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政府由麵向所屬單位負責向麵向全社會負責。其次,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概念不分。政府往往將對待文化事業單位的方法用於對待文化產業單位,反之亦然。再次,一些掌握大量國有文化資源的公有製文化單位,遊離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之外,缺乏活力和競爭力,“主體”缺位現象嚴重。最後,中國是文化資源大國,但卻是文化產業小國。中國不缺乏文化產品,但缺乏文化精品,特別是在內容生產方麵缺乏大量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國際競爭力的精品。
第二,要解決“民族複興和大國崛起的文化動力”問題。從公元1500年至今,曆史上九個世界大國的崛起均提供了重要的製度產品和精神產品,如葡萄牙、西班牙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海洋文明;隻有兩個半北京大的荷蘭,在信用體係、金融規範方麵深刻地影響了國際社會;英國的麵積雖隻有中國廣西那麼大,但為國際社會貢獻了產權製度、工廠製度、議會製度,等等。對此,在提供物質產品的同時,所有的中國人要認真思考: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中,中國能夠為國際社會提供什麼樣的製度產品、精神產品。
第三,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首先要思考中國文化自信的基礎是什麼。的確,中國有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筆者在多次海外民調中發現,外國人對中國的良好印象主要集中在文化領域,如認為中國有和平特性、和諧特質;中華民族不斷學習,充滿善意;中國人溫和、智慧、自豪、堅韌、勤勞、有歸屬感。特別是外國人十分欽佩中國人的“歸屬感”——對家庭的歸屬感、對國家的歸屬感,他們認為,“誰說中國人沒有宗教,歸屬感就是中國人的宗教,因為宗教就是解決歸屬感問題的。”但實際情況是,我們有文化自信的資本,卻沒有好好珍惜。如在上述民調中,有很多人說中國“緊張、不自然”,也許正是因為緊張、不自然,我們對自身的文化才缺乏自信。
第四,文化產業的發展途徑是多層次的。最低層次的是提供文化產品;之上是提供文化產業平台,如建設文化產業園、舉辦文化產業博覽會等;再往上是提供文化產業理念,如進行文化創意等;最高層次的是提供文化產業標準和文化產業規範。全國不同省區(市)應根據自身特點進行戰略選擇,以免低水平重複和相互惡性競爭。具體要求是:其一,要注重文化品牌建設。我國很多省區有文化產品,但缺乏品牌意識。其二,定位準確,找準突破口。具體來說,東北、華北等省份要利用地緣優勢和國家海洋戰略的需求,重點與日韓等東北亞國家優先發展文化創意和動漫遊戲產業。就民族地區而言,廣西可以重點發展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產業合作,寧夏重點發展同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世界的文化產業合作,新疆重點發展同中亞國家和俄羅斯的文化產業合作,等等。總體而言,重視文化,就是重視國家軟實力;重視軟實力,就是重視國家安全。
第一節“軟實力”與中國的戰略機遇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主宰國際關係的主要是政治、軍事、經濟等傳統實力因素,但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始終是影響國際關係和世界格局演變的重要變量。古典現實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漢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在他的經典著作《國家間政治——權力鬥爭與和平》(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中提到,“優越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學的說服力”顯然要比訴諸軍事、經濟手段更有效,因為“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領土和控製經濟生活,而是征服和控製人民的心靈,以此作為改變國家之間權力關係的手段”。
需要強調的是,“力量”不同於“實力”。力量通常指自身的物質和非物質屬性,即“擁有什麼”;“實力”則意指一種能力,它關乎到雙方或多方之間的關係,即“影響力”。一般而言,大家所重視的是如何增強力量和擴充資源,而忽視了如何將這些力量和資源轉化為實力。“軟實力”是在國際事務中通過吸引力,而不是通過威脅或誘惑來實現自己所期望目標的能力。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軟實力”就是吸引力。
20世紀90年代初期,約瑟夫·奈(Joseph S。Nye)明確提出“軟實力”概念,對國際關係研究帶來新的變化:第一,首次將“軟實力”提高到與“硬實力”(hard power)並駕齊驅的位置,並從兩個維度區分硬實力和軟實力,其一是“行為範疇”(spectrum of behaviors),“硬實力”的行為包括“強製”(coercion)、“引誘”(inducement)、“命令”(mand),而“軟實力”的行為包括議程設置(agenda setting)、“吸引”(attraction)、“吸納”(cooptation);其二是“最可能的資源”(Most likely resources),“硬實力”最可能的資源包括“武力”(force)、“利誘”(payment)、“製裁”(sanctions)、“賄賂”(bribes),而“軟實力”最可能的資源是“製度”(institutions)、價值觀念(values)、文化(culture)、政策(policies)。過去,物質性的硬實力因素總是占據首位,現在,“軟實力”概念改變了人們對實力構成要素的認識,“軟實力”不僅是手段也是目的。第二,提出了“軟實力”的運用方式及其作用效果。奈指出“胡蘿卜(Carrot)和大棒(Stick)政策”都不是“軟實力”(威脅和利誘,都是要迫使或誘使對方屈服),而“軟實力”要發揮“同化式實力”,即文化觀念的吸引力或國際舞台上的政治導向能力。以家長教導孩子為例,與其粗暴或利誘式地管教孩子做你想讓他做的事,不如巧妙地影響和確立孩子的信念與價值觀。同樣,一個國家的強盛如果能夠讓人欽羨、仿效而不是引起敵視、畏懼,那麼實現本國利益時就不必消耗過多的硬實力。
自約瑟夫·奈1990年發表《軟實力》一文之後,“軟實力”的構成要素不斷擴展,如文化、價值觀、外交政策、意識形態、社會製度、製定國際規則的權力、決定國際政治議程的能力、國家形象,等等。需要強調的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是文化,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價值觀。“軟實力”往往不是單純以某些靜態指標來衡量的,例如,年產多少噸鋼、人均擁有汽車或電話的數量等。曆史上每一個崛起的大國,都貢獻了許多重要的製度規範以及思想文化。
一、國內外軟實力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國內生產總值已以年均超過8%的比率快速增長了30年,到2012年底,我國經濟總量初步核算達到51.9萬億元,進一步鞏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人均GDP達5432美元,全國財政收入達到11.72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2.8%,是2007年的2.3倍,外彙儲備達3萬億,全國城鄉困難人口數隻剩下8953.4萬,已不到全國總人口的1/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際增長9.6%和10.7%。這些成就讓整個世界尤其是深陷主權債務危機的西方國家羨慕不已。另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統計數據,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每年都在20%左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名副其實的發動機。
另外,中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取得階段性成果,據國家統計局科研所2011年12月發布的“中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2010年中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達到80.1%,比2000年的59.6%提高20.5個百分點。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的指標體係看,經濟發展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0.3%提高到2010年的76.1%;社會和諧實現程度由57.5%提高到82.5%;人民生活質量實現程度由58.3%提高到86.4%;民主法製實現程度由84.8%提高到93.6%;文化教育實現程度由58.3%提高到68.0%;資源環境實現程度由65.4%提高到78.2%。
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以“北京共識”(Beijing-Consensus)為代表的“中國模式”也開始呼之欲出,改革開放的中國走上了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和平崛起新道路,硬實力方麵取得的成就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轉化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經濟實力的增長帶動了國民自信心的恢複和增強,也帶動了傳統文化中優秀價值倫理的回歸:易中天品三國、於丹講孔子等“國學熱”經久不衰;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亦在民眾的期盼下上升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以曲阜祭孔大典、新鄭黃帝故裏拜祖大典、西安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為代表的各種層麵的祭祀祖先活動也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地申遺熱、紅色旅遊熱此起彼伏;“文化強省”規劃爭先恐後,亮點紛呈;休閑旅遊業、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對於提升地域文化軟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效果十分顯著。為此,周國富教授選擇從文化傳統、文化活動、文化素質、文化吸引、文化體製及政策5個維度來評價每個地區的文化軟實力,並且篩選了25個評價指標,形成一個分層次的、可操作性強、且適合中國國情的區域文化軟實力評價指標體係。“注釋◆◆◆1”經過數據處理,得到各省區文化軟實力的總功效得分,如表1所示。
通過上表可以發現,各省區在文化軟實力方麵都取得了進步,得分都在60分以上。從區域上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這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在東部地區,各省份憑借較強的經濟實力在人均文化事業費、人均受教育年限、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比重等指標中排名靠前;在中部地區,沒有明顯的優勢;西部地區,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在文化傳統、每萬人文物保護業藏品數、每萬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等指標上有較大優勢,但在文化設施和文化素質方麵排名相對靠後。通過這樣的橫向和縱向的對比研究,我們得以肯定中國自身的軟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主動順應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軟實力競爭的大趨勢,孔子學院、中國文化年、官方互派留學生等國家層麵的中外文化交流絡繹不絕,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架起了橋梁。自2004年第一家孔子學院在韓國建成,孔子學院已有9年成長經曆。經由中外辦院雙方共同努力,全球孔子學院平穩發展。截至2013年5月,中國共與世界上113個國家合作設立420所孔子學院、591個孔子課堂。2012年,全球孔子學院注冊學員65.5萬人,開辦各類漢語教學班約3.4班次,舉辦各種文化活動約1.6萬場,參加人數達948萬人次,這些都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中法文化年”、“中澳文化年”、“中俄國家年”以及每年春節期間在世界各地舉辦的“歡樂春節廟會”等各種層次的文化交流紛至遝來,為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曆史文化及發展現狀提供了一個全景式窗口。
2012年,共計有來自200個國家和地區的328330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以上數據均不含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比2011年增加了35719人,增長比例為12.21%。按國別排序前15名為:韓國63488人,美國24583人,日本21126人,泰國16675人,俄羅斯14971人,印度尼西亞13144人,越南13038人,印度10237人,巴基斯坦9630人,哈薩克斯坦9565人,法國8386人,蒙古8210人,德國6271人,馬來西亞6045人,新加坡4250人。按學生類別統計為:接受學曆教育的外國留學生總計133509人,占來華生總人數的40.66%,人數比2011年增加了14672人,同比增加了12.35%。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計36060人,比2011年增加了18.71%,其中,碩士研究生27757人,博士研究生8303人。非學曆留學生194821人。外國留學生數量的增加不僅體現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魅力,還表明中國已經成為亞洲的文化磁石。如此大規模的中外文化交流必將為傳播中國文化、改善國家形象,從而為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出切實貢獻。
進入新世紀以來,北京奧運會成為展現中國軟實力的重要平台。約瑟夫·奈指出,通過舉辦奧運會,中國實現了一個主要目標——提升自身的軟實力。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觀念,也展示了中國政府將秉承“和”的理念,堅持和平發展,堅持與世界各國共同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外交政策。北京奧運會使中國更加全球化,也充分展示了中國的嶄新形象,為世界增加了更多的中國元素。同時借助於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以及廣州亞運會的勝利舉辦,數量空前的外國政要、普通民眾和媒體記者來到中國,通過身臨其境的觀察走訪,感受中國的曆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感知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於向世界展示開放、自信、多元、充滿活力的現代中國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曆史機遇:有助於建立世界公眾和國際輿論對中國的好感,增加中國的吸引力和親和力;有助於改變國際民眾長期以來受西方傳媒妖魔化而形成的中國印象;有助於提升舉辦城市乃至整個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
除此之外,中國在抗擊“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挑戰過程中的成功表現,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巨大優越性,黨和政府快速、高效的動員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展示了中國政府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及開放、透明的大國形象,又一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這對於提升中國政治體製的吸引力,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的理解、尊重和認同大有裨益。外媒評論指出,“為了調動更多的力量拯救幸存者,中國政府敞開了救災的大門,接納了民間救災力量和國際救援力量,一個開放的、全透明的、全民參與的現代救援體製正在形成。”“中國式救災”贏得了世界各國的認同和讚揚。建國60餘年來,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與世界各國友好往來。中國外交坦誠、務實、靈活、開放的風格和堅持原則、仗義執言的負責任大國形象,贏得了世界上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廣泛認同和一致好評。
近年來,華人華僑群體在中國軟實力的構建方麵也貢獻了獨特的力量。在2008年奧運會舉辦之前,針對甚囂塵上的辱華言論,歐美等地華人在同一時刻走上街頭,包括洛杉磯多個華人社團,抗議CNN對中國的負麵報道以及傑克·卡弗蒂(Jack Cafferty)的辱華言論;巴黎共和廣場近萬名華僑華人和中國留學生舉行集會表達支持奧運的立場;3000多名中國學生和華人聚集在倫敦西敏寺議會大樓及曼徹斯特的BBC廣播大樓外,抗議BBC有關中國的報道失實和不公正。幾千萬華人華僑,在海外為維護祖國的國家利益而共同奮鬥。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光輝燦爛的5000年文明史和博大精深的曆史文化傳統;中國也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有著遍布大江南北的曆史名城和人文古跡、全球最多的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良好的資源稟賦和源遠流長的文明傳統為提升我國軟實力打下了得天獨厚的基礎,硬實力快速提升的階段也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遇,再加上近年來中國黨和政府的積極努力和成功應對,總體來說,現階段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發展進步很大,增長勢頭迅猛,中國軟實力建設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軟實力”正處上升勢頭,具體表現為:
1.世界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對漢語的興趣在增長;
2.中國的發展模式受到了世界的關注。2004年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雷默提出了“北京共識”概念;
3.中國已經參加了幾乎所有重要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中國還進行了製度創新,比如六方會談、“10+1”、“10+3”、上合組織,中國的很多想法通過製度得以實現;
4.中國的國家形象發生了比較大的改變。從“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到“中國責任論”、“中國貢獻論”,客觀反映了中國形象的變化;
5.中國提供了一係列新的外交思想,如和平發展道路、“和諧世界”理念,等等。
另一方麵,與歐、美、日等大國相比,中國“軟實力”依然薄弱:
1.中國“軟實力”中文化的吸引力還相對較弱。相比較於美國的電影、音樂和其他文化產品,中國似乎沒有一個突出的享譽世界的文化品牌,世界許多國家對中國的印象還很模糊並充滿了錯覺。
2.開展國家間的文化年活動有利於外國人了解中國和認識中國,但這並不意味外國人就因此喜歡中國和支持中國政策。在那些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的外國專家中,有很多都是喜歡中國文化的,甚至是中文講得很好的。
3.中國通過搞“經濟外交”與世界建立起一個以利益為基礎的關係,超越社會政治製度、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這樣一種外交形式,使得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缺乏一種價值基礎,等等。
具體來說,在文化方麵,中國雖是文化資源大國,但是文化產品與西方大國相比,相當不足。撒切爾夫人曾說過,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非電視節目,一語道破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軟肋。在政治價值觀方麵,中國的發展成就雖然吸引著世界,但發展模式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了中國政治價值觀的影響力仍然不足。而且,一些發展中國家沒有條件也不願意“複製”中國的發展模式。在外交政策方麵,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於提升中國“軟實力”,但與西方大國相比,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依然有限。有學者認為,目前中國“軟實力”還體現在“微笑外交”上。總之,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中國將進一步走向世界,世界將更加關注中國。中國軟實力建設要借鑒世界先進經驗,在完善自我的同時博采眾長。今天,“軟實力”對中國的和平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更深刻、更直接,國家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軟實力”的建設工作。
資料來源: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紀錄片“中國人來了”整理而成。
資料來源: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紀錄片“中國人來了”整理而成。
二、中國軟實力的國際認知
近年來,國際社會的“他者”對中國的軟實力建設也給予了較高評價,如喬舒亞·科蘭齊克(Joshua Kurlantzick)的《中國軟實力的成功》、《中國魅力:中國外交軟實力的實施》等文章。還有一些文章直接肯定了中國軟實力的發展成就,如《中國軟實力的迷思》一文指出,“讓我們首先陳述這一顯而易見的事實:中國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它所處的東亞的後院正在持續增長。”《中國:軟實力,硬選擇》一文指出,“外交政策專家討論的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中國迅速增長的軟實力。”《國際軟實力的硬考察》一文強調,“根據美國國會的研究,中國發掘軟實力資源的嚐試日漸成功。”可見,國際社會對中國軟實力的認同程度在不斷提高。
皮尤全球態度項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近期的調查數據顯示,非洲、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中國對他們國家的影響比美國更積極。根據BBC在22個國家的民意調查,將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北京的影響是正麵和積極的。根據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2008年在美國、日本、韓國、印尼以及越南等國的調查,大多數受訪者認為,中國在亞洲發揮“很正麵”或者“比較正麵”的影響(美國53%,日本62%,韓國和印尼58%以及越南76%)。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3年7月最新的一次調查數據顯示,來自39個國家的3.8萬受訪者認為,中國正在成為全球領導者的道路上順利前進。53%的英國人認為,中國是全球經濟的領頭羊,隻有33%提到美國;60%的德國人認為,中國是全球經濟的領頭羊,隻有19%選擇美國;47%的美國人認為中國將超過本國。對中國的好感率則分別是:非洲72%,拉丁美洲58%,亞洲58%,中東45%,歐洲43%,美國37%。“注釋◆◆◆2”
2011年11月,北京大學“中國對外傳播文化軟實力研究”課題組進行了麵向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等國的網絡問卷調查,意在從大眾角度,以實證手段,考察並解析中國文化軟實力在世界的傳播內容和效果。如此大的樣本量在我國的對外跨文化軟實力研究中還屬首例。下文著重從兩方麵來解讀,一是中國文化的吸引力,二是中國整體形象的吸引力。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針對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問卷用兩個問題測量了受訪者對中國文化表現形式的態度和行為(見表4、表5)。
關於第一個問題“對中國文化的表現形式哪些最具吸引力”,在對美國的調研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中餐64.94%,中國曆史42.98%,名勝古跡32.85%,中國功夫32.51%,中醫29.36%;在對俄羅斯的調研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中餐44.86%,中國哲學31.67%,中醫28.93%,中國曆史27.90%,名勝古跡25.45%;在對日本的調研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中餐56.50%,中國曆史53.80%,名勝古跡36.30%,中國功夫23.80%,建築與園林16.20%;在對德國的調研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中餐53.00%,中國曆史36.70%,中醫35.60%,建築與園林26.50%,漢字24.40%。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在四個國家中最有吸引力的都是中餐,中國傳統的“食文化”是中國元素中最受關注的;第二,“中國曆史”均排在調查國感興趣的前五位,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曆史傳統具有獨特的魅力;第三,在調查中,比較受關注的元素幾乎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中國現代文化元素並沒引起足夠關注。
關於第二個問題“在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中國文化表現形式”,在對美國的調研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中餐47.15%,中國功夫11.40%,中國曆史10.04%,中醫8.17%,中國電影7.83%;在對俄羅斯的調研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中餐42.32%,中國哲學22.34%,中醫20.64%,中國電影19.51%,中國動漫16.78%;在對日本的調研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中餐60.50%,中國曆史28.30%,漢字21.70%,中國電影17.70%,影視明星9.40%;在對德國的調研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中餐40.80%,中醫11.80%,中國功夫9.50%,中國曆史9.20%,漢字8.70%。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第一,中餐是接觸最多的中國文化表現形式;第二,“中國曆史”是各國較為容易接觸的文化表現形式,都排入調查國的前五;第三,中國電影這一新興的文化產業在各國的普及度較高,排名均很靠前。
針對上麵兩個問題,整體來看,存在以下幾個特征:第一,中國文化表現形式的吸引力和中國文化的普及度(接觸率)都較高。例如,在美國有86.21%的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並且60.94%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中國文化。第二,中國文化的主觀吸引力均明顯高於實際接觸的比例。例如,在日本,對“中國曆史”感興趣的數值是53.80%,而能接觸到的數值為28.30%,相差25.50%(其他國家基本如此),可見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存在嚴重的供給小於實際需求的情況,這也說明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第三,在中國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民間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中餐的高吸引力和高普及度,離不開遍布世界的中餐館。第四,對於中國文化的認知普遍趨於單一化。無論是感興趣的文化形式還是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文化形式,中餐、中國曆史、中國功夫、中醫、名勝古跡等傳統元素備受青睞,而其他形式如中國圖書、中國音樂、中國電影、中國動漫、中國繪畫等現代元素則較少被關注,這也說明我們在對外傳播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擴展領域,不能單一集中於某幾個領域,應當讓他國民眾全麵地了解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