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形象是建立在對文化、價值觀、製度等核心認知基礎上的總體印象,是軟實力最直觀的表現。針對中國整體形象的吸引力,問卷用兩個問題測量了受訪者最喜歡的國家和喜歡這個國家的原因(表6、表7)。
從表6可以看出,中國的“國家形象”在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國(日本除外)受訪者心目中均位居榜首,這是我們提升軟實力相當有利的一個條件。在之前的一些調研中,中國的國家形象較為負麵,如2010年6月17日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全球態度民意調查,44%的印度人從戰略上視中國為“敵人”,69%的日本人、61%的土耳其人和德國人、56%的韓國人、52%的印度人、50%的法國人對中國持負麵印象。而此次調研卻以對中國形象持正麵看法者居多。分析其原因,大致是因為問卷設置中將“國家形象”概念更多地與“文化形象”結合在一起,撇開地緣政治上的一些國家利益衝突,單從文化意義上來看待中國形象,故此主要呈現正麵印象。可見中國的國家形象構建應當更多地依賴於深厚的文化資源。
由表7可見,受訪者喜歡中國的原因中最主要的仍舊是燦爛的中國文化,文化因素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貢獻率是最高的。對於美國受訪者來說,除了文化,中國的國民素質得到美國人的認可,而俄羅斯和日本則認可中國的環境優美。在政治與外交層麵,政治民主和和平外交都沒有獲得較高的認同,值得深思。總而言之,通過以上調研數據,我們發現中國文化和中國國家形象在世界各國整體上獲得了正麵評價,中國以文化為核心的國家軟實力在國際上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和接納。
三、比較視野下的中國軟實力
2008年,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與東亞研究所在亞洲做了一次關於軟實力的調查(見表8),各國軟實力指數差異很大。
資料來源: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 in Partnership with EAI,“Soft Power in Asia: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2008.
表8可見,美國軟實力仍然高居榜首,中國軟實力和美日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具體來說,在美國人心目中,日本軟實力最高,其次是韓國,最後是中國;在日本人心目中,美國軟實力最高,其次是韓國,最後是中國;在韓國人心目中,美國軟實力最高,其次是日本,最後是中國;在印度尼西亞人心目中,美國軟實力最高,其次是日本,再次是中國,最後是韓國。因此,我們需要了解其他國家提升軟實力的建設性措施,取長補短,以促進自身軟實力的提升。以下是各國軟實力構建的主要路徑:
美國軟實力在世界上占有絕對優勢地位,其軟實力是美國對全球產生吸引力、影響力和領導力的主要因素和重要來源。探究其軟實力的建設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在發展文化事業方麵,形成了政府、公共組織、基金會和私人機構四位一體的體係。美國雖然沒有專門的文化部,但國務院設立了教育和文化事務局,協調全國的文化事務,頒布相關法律法規,保護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美國政府對文化事業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如國家人文基金會2007年度的財政預算為1.41億美元,2008年比2007年增長40萬美元,2009年為1.55億美元,2010年為1.71億美元,2011年為1.61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非常注重市場對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將文化與市場充分結合。第二,以文化產品為載體輸出大眾文化,推廣價值觀。美國成立“全球信息辦公室”,整合對外宣傳力量,大力扶持影視娛樂、網絡時尚等文化產業,文化產品一直保持第一出口創彙產業地位。美媒體發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國家發布信息總量的100倍,控製著全世界75%電視節目的生產與製作,NBA節目用42種語言在全球播放,觀眾達7.5億,美電影產量隻占世界總產量的5%,但放映時間卻占世界放映時間總量的50%,票房收入的80%。美國以34種語言印製發行了200餘種外文報紙,其報紙雜誌發行量居全球首位。美國網站占全球網站的70%以上,互聯網訪問量最大的100個站點中,有94個設在美國境內。美國大眾文化產品的輸出在獲得巨大商業利益的同時,還公開或隱蔽地推銷其政治製度、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促進國際民眾對美國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欣賞和認同。第三,開展種類繁多的文化交流合作。美國不斷深化和拓展國際文化合作項目,美國教育和文化事務局負責的具有戰略意義和長遠影響的文化交流項目有:富布賴特項目、美國教育項目、英語教學項目、哈姆弗雷項目、美國研究項目、教育夥伴項目、國際訪問者項目、公民交流項目、國際文化財產保護項目、文化保護大使基金等。2008年9月,美國國務院宣布與民間文化組織合作開展“全球文化計劃”(Global Cultural Initiative),同年,美國政府建立了“青年交流與學習項目”(Youth Exchange and Study Program),通過這一項目赴美的中學生,2008年為1.6萬人,2009年上升為2.3萬人。總之,通過以上措施,美國不斷夯實其文化軟實力,在提升本國文化凝聚力的基礎上,逐漸掌控了全球文化話語權。
日本非常重視文化吸引力、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的感召力等一些抽象的和非物質的權力因素,積極以軟實力建設為主要手段,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總體來看,大體有以下措施:第一,製定文化產業戰略,推行動漫外交。日本2005年發表《推進日本戰略》研究報告,呼籲國民大力向世界推介日本文化,以實現政治大國的戰略目標。安倍內閣還提出了“亞洲通道計劃”,準備在人、財、物、文化、訊息等方麵,架起一座日本通向亞洲乃至世界的橋梁。全球60%以上的動漫產自日本,動漫影響非常大,幾乎占據了世界各電視台半數以上的動漫播放時間。日本的動漫對各國少年兒童乃至成年人都產生了重要影響。2008年5月,Hello Kitty成為日本旅遊大使,機器貓多啦A夢3月成為日本首個卡通使者。第二,重視日語的推廣和傳播。2011年,除日本以外,全球大約310萬人學習日語,這一數字是1991年的3倍。為了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日語教學,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每年邀請來自50多個國家的500名外國教師赴日本參加免費培訓課程,日本基金會項目已經在海外建立了100多個日語中心。第三,積極對外援助。麻生太郎認為,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是輸出日本文化的體麵途徑,也是傳播日本價值觀的重要方式。20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援助國。過去10多年,雖然日本海外援助預算急劇下降,但是現在仍是第五大援助國。2009年,日本增加了13.6%的對外援助預算。與此同時,大量的非政府組織也參與到海外援助中,日本青年大西健介1996年創辦的非政府組織“日本和平之風”,現如今已成為日本最有影響力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之一。參加日本
青年海外協力協會的誌願者與日俱增,自1965年以來已經向70多個國家派出超過3萬名誌願者。日本正是靠這些方麵的努力,使得日本的國家形象得到了較大提升,增強了日本的文化魅力,增加了自身的國家軟實力。
俄羅斯積極利用不同形式的公共外交大做文章,實施國家文化對外推廣計劃,努力消除西方社會對俄羅斯的偏見和誤解。2009年5月底,俄羅斯根據梅德韋傑夫總統的指示,總統辦公廳成立了“國際形象委員會”,進一步加強俄羅斯的對外公關和軟實力建設。俄羅斯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強化媒體管理。政府采取措施抑製金融寡頭對媒體的控製,限製外國資本對俄羅斯媒體的滲透,強化了國家對媒體的管理。2005年,俄羅斯斥巨資開播“今日俄羅斯”衛星電視英語新聞頻道。2007年8月,俄羅斯數家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媒體,如《俄羅斯報》、《俄新社》等聯合在《華盛頓郵報》、《印度時報》等境外媒體上推出了宣傳俄羅斯“美好形象”的廣告。第二,成立專業公司從事俄羅斯對外形象的設計、推廣及國際公關活動。2007年底,俄羅斯經濟發展與貿易部向政府提交報告,建議由政府投資成立專業形象公關公司,通過組織展覽、邀請外商或外國記者來俄羅斯旅行,對外宣傳和介紹俄羅斯的引資環境和商業前景。第三,積極設立國際議題,舉辦大型國際活動。俄羅斯通過舉辦一些公眾感興趣的大型國際活動來贏得世界的注視,以打造積極主動、充滿活力的對外形象。在成功舉辦聖彼得堡八國集團峰會之後,俄羅斯還積極爭取了一些世界性大型文化體育活動的主辦權,如2014年索契冬季奧運會等。第四,加強與國外智庫的交流,積極影響國際輿論。俄羅斯通過開展國際交流、舉辦論壇,在境外設立研究基地等方式引導國外智庫和輿論製造者,增強俄羅斯在國際上的話語影響力,其重要手段之一是建立“瓦爾代國際俱樂部”。“注釋◆◆◆3”除此之外,還效仿西方智庫在世界各地布局的戰略,分別在巴黎和紐約成立了“民主與合作研究所”,由俄羅斯著名曆史學家和政治學家出任所長。
法國擁有非常豐富的軟實力資源,從中世紀以來就是各種思想創新活動的中心。難以計數的法國藝術家、哲學家、文學家、曆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在人類思想史上留下了他們的印跡,他們的作品成為整個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法國加強其軟實力建設有以下幾點特征:第一,建立強大的語言文化網絡。1883年成立了法語聯盟(Alliance Francaise),它一直推行一項宏偉計劃:向世界推廣法語和法國文化。目前,聯盟在13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1100個法語中心並接收了近4萬名學員。所有的法語中心都堅持采用不同的形式介紹法國文化,並致力於與所在國的文化交流。這些中心不僅僅是法語教學的中心,同時是法國文化傳播的平台,為展示法國形象、宣揚法蘭西民族理念、提高法國在世界的影響力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巴黎法語聯盟主席讓·皮埃爾·德洛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主張維護文化的多樣性,不是和英語進行鬥爭。除了英美文化外,我們應該有其他的選擇。”第二,加強法語類國際組織建設。法國成立了法語國家國際組織,這一組織目前有55個成員國和13個觀察員國,占世界總人口的10%,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1%,占國際貿易總額的15%。法語國家國際組織60%的活動項目集中在文化、語言和教育方麵,並且扶助法語國家的電影、戲劇、舞蹈以及造型藝術等領域的發展。第三,加強國家品牌建設。根據國家品牌指數排名,自2005年這一指數創建以來,法國國家品牌在2005-2007年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四位。2007年,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就單項排名而言,法國的曆史與文化排名第二,美食排名第一。而根據另一權威指數“安霍爾特國家品牌指數”(Anholt Nation Brands Index)2007年的排名,法國第一季度排在第四,第二季度排第三,第四季度排第四。在世界城市品牌指數中,2005年,法國巴黎位於倫敦之後列第二位。法國弗雷德裏克·沙裏永(Frdric Charillon)教授指出,法國有三大軟實力策略:一是利用世界第二大的外交網絡(法國與161個國家建有外交關係,美國有165個,德國有145個,英國有144個)以及強大的海外教學、研究、文化宣傳網絡;二是發揮法國在世界舞台上的話語權;三是繼續在地區衝突中表現出卓有成效的調解策略。
印度立足於自身悠久的文化傳統,主要從以下三方麵提升國家軟實力:第一,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兼容並蓄。印度是僅次於美、俄的世界第三科技大國,共擁有350萬科技人員,印度的高等教育也非常發達,有綜合性大學200多所,高等學校6000多所,研究院2000多所,每年培養出的工科畢業生多達100萬名。“注釋◆◆◆4”在全球軟件開發市場中,印度占據了16.7%的份額,全球500強企業,有160多家由印度供應軟件,印度的軟件業年均增長率高達28%。“注釋◆◆◆5”第二,積極參加國際組織和國際活動。印度參與全球性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比率高達67.16%,在所有參與國中名列第8位,中國位列第12位;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比率達76.53%,在所有參與國中位列第14位。印度多年來一直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中堅力量,印度已參加了40多起聯合國在全球的維和行動,提供了10萬多名維和人員,是提供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之一。“注釋◆◆◆6”2007年1月30日,聯合國首支“女子維和部隊”抵達西非的利比裏亞。這支部隊的103名成員全部是印度女警,經過嚴格挑選和訓練,她們在維和任務中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是印度國際貢獻的一次創舉。第三,重視海外印度人。有接近2000萬印度人散居國外,海外印度人曾出過3位總統、3位總理、68位部長和250名議員。在美國矽穀,有印度血統的人多達30多萬,擁有700多家公司,其中15%屬於高科技產業。印裔美國人同時還是美國少數民族中最富有的群體,人均收入超過6萬美元,百萬富翁多達20萬個。“注釋◆◆◆7”在英國,海外印度人的人均收入要比英國全國的人均收入高15%。在加拿大,這一數字是20%。因此,印度著名的戰略家拉吉·莫漢(Raj Mohan)認為,人數眾多且成就突出的海外印度人是印度最重要的軟實力。
第二節 中國軟實力建設的主要架構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軟實力得到了全麵而迅速的提升,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積極發展,隨著中國從封閉社會走向開放社會,中國軟實力也邁出國門,中國正在成長為軟實力的多元中心。對照中國的戰略定位及其軟實力資源的現狀,中國軟實力依舊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麵,在中國社會發展開始產生進程性效應的同時,結構性效應的解決需要軟實力支撐,更需要軟實力的衝擊。概言之,中國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大國,需要重點關注以及全力提升國家軟實力。下文將從文化、外交理念、國家形象、民族團結和領土完整等四大要素進一步分析中國軟實力建設的具體路徑,相應的工作重點是:彰顯、弘揚“和合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根本任務;推動建設“和諧世界”—軟實力建設的崇高目標;維護民族團結、領土完整—軟實力建設的核心保障;優化國家形象—軟實力建設的重要途徑。
一、彰顯、弘揚“和合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根本任務
這裏所說的文化,是當代中華文化,是反映在當代中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文化,是傳統文化流淌至今表現出來的文化。它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已經被中國人所接受的西方文化,也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等。這裏所說的文化價值觀,主要指當代中國人所堅持和認同的價值觀,如和平、發展、和諧、以人為本等,其核心是“和合文化”。
中華和合文化源遠流長,“和”、“合”二字都見之於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義是聲音相應和諧,“合”的本義是上下唇的合攏。《尚書》中的“和”是指對社會、人際關係諸多衝突的處理,“合”指相合、符合。
春秋時期,和合二字連用並舉,構成和合範疇。“和合”的“和”有多重涵義:一為和諧之和。《禮記·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未焉,萬物育焉。”二為包容之和。《禮記·中庸》認為,“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國語·鄭語》強調,“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也是“和而不同”思想的最初來源。在中國文化中,“和”與“合”密切相關。《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陰陽二氣之“合”生成萬物的“和氣”,萬物也因此各歸其位,和諧共生。“合”的思想後來被儒家進一步發展為“天人合一”。
《管子》將和合並舉指出,“蓄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偕習以悉,莫之能傷也。”認為蓄養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便能和諧,和諧所以團聚;和諧團聚,就不會受到傷害。荀子提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認為萬物化生、事物的運動變化、天下的治理,都是和合的結果。墨家提出,“兼相愛,交相利”,認為人人相等,無尊賤之分。“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人人從兼愛之義出發,以相利之心為之,天下就是一個“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的安康世界,就是一個強弱互助、貧富共享、德者樂教的理想世界。
秦漢以後,和合概念被普遍運用。西漢董仲舒崇尚“和”,他指出,“和者,天地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誠擇其和者,以為大得天地之奉也。”儒家由此將和作為天地間最普遍的原則。道教《太平經》也強調,陰、陽、和三者和合,萬物得以生成,即“無陽不生,無和不成,無陰不殺,此三者相須為一家,共成萬二千物”。佛教則講因緣和合,如“五眾和合因緣故名為人”,認為人是由色、受、想、行、識五眾因緣和合而產生,而無實在自性的生,“諸法因緣和合生,故無有法;有法無故,名有法空。”因緣和合論是佛教的重要理論。
可見,在中國思想史上,幾乎所有流派的哲學思想和審美理想,都以“和合”作為基本命題和價值歸屬,洋溢著持中不偏、悅和親仁、和美圓融的和諧精神。陰陽和順、剛柔相濟,被視為至真的宇宙規律。人倫和諧、天人協調,被視為至善的社會關係;與天地同化、與萬物共和,被視為至美的人生境界。麵對衝突,中國文化強調“以德服人”,“不戰而屈人之兵”。麵對強權,中國文化主張同情弱者,反對強權,追求人和、家和、睦鄰友好、和諧共存。“和合”思想體現了中華文明曆經磨難而綿延不衰、屢處逆境而聚集不散的優秀品質,鑄就了中國人民謙讓、仁厚、寬容的國民性格和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為核心的和諧、和睦、合作的民族價值觀,形成了愛好和平、講信修睦、協和萬邦的優良傳統。
在國際關係實踐中,彰顯、弘揚“和合文化”,可以很好地應對西方機械二元思維模式,如“民主和平論”、“文明衝突論”,等等。“民主和平論”(Democratic Peace Theory)是一種西方國際關係、政治學和哲學理論,主張所有堅守民主製度的國家(更確切地說,所有自由民主製國家)不會或極少與另一個民主國家發生戰爭。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在1795年寫下的論文《論永久和平》中提出了民主和平論的概念。康德的理論主張:大多數人永遠不會在投票中支持發起戰爭,除非是出於防衛。美國的兩大政黨都表示支持民主和平論,威廉·克林頓(William Clinton)說:“保持我們國家安全並維持長久和平的最好方法便是支持其他地區的民主發展。民主國家之間不會互相爭戰。”美國前總統布什說:“我這麼強烈支持民主的原因,正是因為民主國家之間不會互相交戰。我對民主能促進和平有著極大信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如此強烈相信中東的前進之路,是促進民主。”已被美國國會通過的《促進民主法案》(Advance Democracy Act)指出,“民主國家之間的戰爭是非常少見的,而非民主國家之間的戰爭則相當的常見,已經有將近1.7億人因為極權政府的政策而失去了生命。”
“文明衝突論”(Clash of Civilization)的創始人為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1996年,亨廷頓出版了《文明衝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書,係統地提出了他的主張。他認為“冷戰”後,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表現為七大或八大文明的關係,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還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亨廷頓指出,“文化之間或文明之間的衝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種文明的衝突,而伊斯蘭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對西方文明進行威脅或提出挑戰”。
中國文化摒棄極端的機械對立二元思維,不主張“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北京共識”的提出者喬舒亞·雷默(Joshua Ramo)將中國“和合文化”的精髓概括為“淡色中國”。他指出:“‘淡’字既包含了‘水’,也包含了‘火’,恰如中國自身融合了諸多矛盾因素,並能夠在此基礎上實現和諧發展。”
二、推動建設“和諧世界”——軟實力建設的崇高目標
“和諧世界”理念的科學內涵,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持久和平、共同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實質是:爭取持久和平來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繁榮並解決好全球性問題,在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繁榮並解決好全球性問題過程中實現持久和平。
“冷戰”後國際關係改變了“非敵即友”的“零和博弈”式對抗模式,各國出現了“兩麵下注”或“多麵下注”的狀況,國際社會希望中國成為促進國際體係健康化的“權力平衡者”。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安全和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提迪南·蓬素提拉說,北京和華盛頓之間不一定就是一種得失所係的關係。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貝茨·吉爾(Bates Gill)指出,中國謀求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具責任心與合作性的角色,遵守國際準則,參與國際機構與組織,同世界強國特別是美國建立建設性的關係,增強了軟實力。旅居美國的華裔學者譚中指出,美國的“秩序世界”和中國理想中的“和諧世界”既平行、分流又會合、重疊。中國要實現“和諧世界”的理想,必須從“秩序世界”的現實著手努力。
“冷戰”後,國際衝突數量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歸因於聯合國集體安全機製作用的發揮,從本質上講,以維和行動為代表的聯合國集體安全機製與構建和諧世界具有功能與目標的內在聯係性。“和諧世界”理念的基本內涵是:持久和平、共同繁榮。聯合國的首要職責是:集中力量,維護國際和平安全,為完成此項神聖職責,聯合國維和行動應運而生,可見,在利益訴求上,“和諧世界”理念與聯合國集體安全機製具有共同的道德基準,即為維護世界和平和確保各國安全而努力。因此,中國將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作為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重要途徑。
20多年來,中國參與了聯合國各個層次的維和任務,有工程、醫療、運輸、防暴分隊以及普通的維和警察。中國政府於2013年4月16日發布的《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指出,迄今為止,人民解放軍共參加23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2.2萬人次。中國參加維和行動的所有官兵均被授予聯合國和平勳章,有3名軍官和6名士兵在執行維和任務中犧牲,被授予聯合國哈馬舍爾德勳章。目前,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軍事人員最多的國家,是聯合國115個維和出兵國中派出工兵、運輸和醫療等保障分隊最多的國家,是繳納維和攤款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維和部隊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優良作風,高標準完成各項任務。22年來,共新建、修複道路1萬多公裏、橋梁284座,排除地雷和各類未爆物9000多枚,運送物資100萬噸,運輸總裏程1100多萬公裏,接診病人12萬人次。參謀軍官和軍事觀察員在司令部工作及巡邏、監督停火、聯絡、談判等各項任務中表現出高度負責的職業精神。赴剛果(金)工兵分隊連續奮戰數晝夜,平整火山岩石場地1.6萬平方米。赴利比裏亞運輸分隊保障範圍輻射該國全境,成為駐利近50支聯合國維和部隊的運輸保障中樞。中國維和部隊還為當地民眾鋪路架橋、維修車輛、運送物資、送醫送藥和傳授農業種植技術。赴黎巴嫩工兵分隊自創“斜十字交叉定位”掃雷法,大大提高作業安全係數和進度,日均清排麵積500平方米以上;在黎以衝突期間排除未爆炸彈3500多枚。赴蘇丹達爾富爾工兵分隊在被認為無法打井的地方打出13眼水井。赴南蘇丹工兵分隊高標準建成首個解武、複員、安置過渡培訓中心,為當地和平進程作出積極貢獻。
2000年1月12日,中國警察第一次走出國門,赴東帝汶執行維和任務,揭開了中國警察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序幕;2004年10月,公安部首次向海地派出維和警察防暴隊,掀開了中國成建製警察隊伍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新篇章。截至2013年,公安部已向聯合國總部和東帝汶、波黑、利比裏亞、阿富汗、科索沃、蘇丹、海地、南蘇丹等8項維和行動派遣維和警察1789人次,其中8支防暴隊1004人次。中國維和警察的足跡遍布亞、非、歐、美四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