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公正僅僅表現為對等性是不夠的,還強調互換性。具體來說,例如等價交換原則,即A以X方式對B,因此B有理由以X方式對A,這隻能證明“B以X方式對A”是公正的,卻無法證明“A以X方式對B”是公正的。在對等性結構中,我們隻能必然地證明“後發行為”的公正性,卻沒有理由證明“始發行為”的公正性。因此,為了使一個相互關係得到共同的絕對認可,就必須認可這樣一個“地位互換”原則:如果A以X方式對待B是正當的,當且僅當,A認可“當A處於B的地位而B處於A的地位,並且B以X方式對待A是正當的”。對於這種地位互換關係,如果無論把“我”代入為A或B,“我”都將認可其中的行為方式,那麼這一行為方式就是正當的。因此,公正首先表現為對等性,這意味著允許存在著某種假設X,然後在X的基礎上要求對等,這樣可以保證在給定標準下的公正關係;其次公正表現為互換性,這意味著任何一個可能的假設X,即使它能保證對等,也必須被證明為在互換方式中是有效的。“注釋◆◆◆88”
公正對人具有重要的人格尊嚴價值、機會價值、經濟價值和政治價值,是人生存發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人的首要價值和全麵發展的最大動力。“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注釋◆◆◆89”公正也是社會穩定的自主力量,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所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效率的源泉。“注釋◆◆◆90”公正,“它的最大魅力是門不用上鎖,財產不須看守,債務無須保證人,合同不用證人,諾言不必寫下,征稅無須調查”。“注釋◆◆◆91”公正還是國際秩序穩定的核心價值,公正原則在國際關係中強調相互尊重,強調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強調共享全球福祉。
人本。古羅馬以一般的“人”為思考單位,以人都是人作為思想原則而創造了通用的萬民法。基督教強調,每個人隻屬於上帝而不屬於任何他人,每個人的精神隻受上帝支配而不受他人支配,這樣,雖然每個人還沒有徹底完全獨立,但已經在精神上獨立於他人。隨著“文藝複興”和“啟蒙運動”,個人權利賦予個人一種政治身份,使個人在政治上獲得獨立自主,個人成為一個完全的主體單位,在個人政治權利的保證下,作為經濟人的個人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切價值的計算單位。這就造就了近代以來西方以“個人”為分析單位的“人文主義”。
中國的“人本主義”不完全等同於西方,強調人在天地萬物中核心地位的同時又尊重生存環境。早在西周時期,中國典籍裏就有“人為萬物之最靈最貴者”的思想。《尚書》說:“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注釋◆◆◆92”不過,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強調“人最貴”且“人有其治”,但並不是“隨心而治”,而是使萬物有秩序的同時又“私誌不得入公道”,“注釋◆◆◆93”也就是不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去改變客觀事物,個人的意誌和願望不能轉變成天地萬物的本然。簡而言之,就是“循理而舉事”並“推自然之勢”,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當今中國所倡導的堅持以人為本,實際就是堅持中國傳統的人本主義,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礎上的人本主義。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批判地吸收了費爾巴哈思想的“基本內核”和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內核”之後,通過對人與動物的比較,通過對人在自然界位置的確定,不僅揭示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事實,而且提出了解決人和自然關係對立的正確途徑,從而形成了以“人的全麵發展”為核心內容的人本主義思想。“注釋◆◆◆94”中國價值中的人本主義就是把中國傳統的人本精神和馬克思的人本思想結合起來,在國際關係中倡導“重天道”、“法自然”、“尚人道”。
家國。任何個人總是生活存在於各種社會共同體之中。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有一段極著名的論述:“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注釋◆◆◆95”後來,他在論述單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時更為明確地指出,“我們越往前追溯曆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於一個較大的整體:最初還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擴大成為氏族的家庭中,後來是在由氏族間的衝突和融合而產生的各種形式的公社中。”“注釋◆◆◆96”直到今天,個人對環境的“不獨立”依然是絕對的。
在農耕文明時代中國社會的演進過程中,家庭、家族、宗族一直是社會生產、社會交往、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但人們又不是僅僅局限於家庭、家族及宗族的交往,人與人相互之間還有廣狹不等的地域性聯係,紛繁複雜的各種經濟聯係,不同層麵的各種社會聯係,政治與文化聯係,等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大一統為主要特征的國家聯係。家庭與國家高度同構化,形成二者密切不可分割的家國共同體。在這一家國共同體中,社會道德、社會禮製、社會經濟、社會政治、社會文化,都以家庭倫理、家族倫理為本位、為核心,由家庭、家族而地區,而國家,而天下,逐步向外擴展。任何個人從出生到成長、到衰老、再到去世,都是家庭及國家這一社會共同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的存在都隻能依附於這一家國共同體,家國共同體的價值遠遠高於並永遠優先於個人價值,個人存在的價值隻有通過家國共同體方才能夠得到真正實現。個人最高的價值集中表現在孟子所說的這樣一種境界中:“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注釋◆◆◆97”
治家、治國的這種高度同質化、一體化,是中國傳統家國共同體的一個根本特征。中國的家國觀念在經曆近代西方個人本位的思想衝擊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而開始修複,家庭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全過程中獨立的主體地位重新確立,親情友好、彼此關心、互相支持、謙和禮讓、和睦相處的社會倫理重新成為常態。中國價值中的“家國同構”觀念融合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之中,與西方社會的“家國異構”存在本質的差異,“家國同構”更加能夠維護共同體利益,最終為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創造條件。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社會利益關係日趨複雜,利益糾紛日益嚴重的當代世界,提倡“家國同構”就是要打破文明衝突的禁錮,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同關注人類共同體的未來命運,合作承擔人類的共同責任。
和合。所謂“和合”的和,指和平、和睦、和諧等;合即合作、融合等。和合是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不同文明間的相互融合,以及在衝突、融合的動態進程中和合生成的新生命、新事物、新結構的總和。和合包含“以和為貴”的國際關係相處觀,“和而不同”的態度觀以及“和合存在”的國際秩序觀。
“以和為貴”的國際關係相處觀。老子認為,“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和諧的基本精神就是,兼容寬恕才能共生共榮。於是在博弈論中,和諧策略意味著:某一方X要獲得利益改進x+,當且僅當,另一方Y必定同時獲得利益改進y+,反之亦然。於是,促成x+的出現是Y的優選策略,因為Y為了達到y+就不得不承認並促成x+,反之亦然。由此,和諧策略可以理解為一個普遍強化的帕累托改進,它能夠解決一般的帕累托改進所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因此,和諧就是普遍最優的合作,隻有和諧策略才能產生人人同樣滿意的普遍受惠的利益改進。趙汀陽教授將此和諧策略稱為“孔子改進”。“注釋◆◆◆98”“禮之用,和為貴”,不僅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也是處理國際關係的重要準則。目前,中國外交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打破“國強必霸”的大國崛起傳統模式。中國基於自己幾千年曆史文化傳統,基於對經濟全球化本質、21世紀國際關係和國際安全格局變化、以及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認識,鄭重選擇“以和為貴”的國際關係相處觀作為實現國家現代化、參與國際事務和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途徑。幾十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走對了,沒有任何理由加以改變。中國絕不搞侵略擴張,永遠不爭霸、不稱霸。
“和而不同”的態度觀。中和觀的“中”強調的是一種態度,就是慎獨自修、忠恕寬容和至誠盡性,簡言之就是包容。“和”就是不同因素、不同傾向之間的對立統一,是多樣性的統一。西周末年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注釋◆◆◆99”在國際關係實踐中,中和觀強調多元並存、相互包容。在當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日益頻繁,而文化的融合正是以文化的多元性為前提的。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要求從國際關係層麵借鑒“和而不同”的中和觀,承認在“不同”事物之間矛盾、差異的前提下,將其統一於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和合體中,並在相互融合過程中吸取彼此的長處而克其短處,使之達到最優化組合,發揮最大效能。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強大不僅包括物理性強大,也包括心理強大。這表現為中國敢於麵對批評和指責,敢於展現自我價值和莊嚴追求。“和而不同”這四個字,不僅是中國的戰略哲學,也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就爭取國際關係話語權而言,中國所要得到的是權力(power),而不僅僅是權利(right),“和而不同”的態度觀強調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良性互動,強調中國與國際社會的相互影響。的確,大國崛起不僅要在物質層麵體現自身的不可或缺,更要在精神層麵塑造外界對自我的積極認同。
“和合存在”的國際秩序觀。先秦思想家們普遍地將自然秩序和社會秩序結合在一起,認為人類秩序“必本與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注釋◆◆◆100”社會與天道本不可分,自然界萬物是和諧的,“天地之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注釋◆◆◆101”因而社會各行為體的關係“無一不與天合”。“和合存在”,即是認可世界的和諧本質,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獲得利益,達到一種和睦乃至大同的理想境界。對中國外交而言,要積極塑造對我有利的和平發展環境。中國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維護,需要長期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以及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和合存在”的國際秩序觀所要實現的目標就是:讓國際社會明白,中國是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是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並努力做出貢獻的國家,中國是可以信賴、值得尊重、重視合作、履行責任的全球治理的參與者、國際機製的建設者以及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是中國和合價值的具體體現。自1989年以來,中國共參與聯合國組織的近30次維和行動,到2004年已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今天,倡導世界和平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然而,中國人對和平的善良願望卻常常遭到誤解。特別是隨著中國國力增強與國際地位的提高,不斷有人用猶疑的目光打量中國,這個東方強國會不會走向霸權主義?中國的崛起會不會成為其他國家的威脅?
事實上,外界對中國的種種擔憂甚至是畏懼,大多源自對中國的陌生。另外一個因素就是中國龐大的國家規模,使得發展中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對國際秩序產生影響。對此,1993年,中國政府製定了《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提出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002年,中國共產黨再次提出,要把可持續發展擺到更突出的位置,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一個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的國家,能夠以和平手段挖掘自身資源、發揮自身潛力,實現國家穩定和建設富強國家的目標,這本身就是對國際和平的貢獻。2005年9月,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全麵係統地提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構想,呼籲各國政治上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文化上應相互借鑒,共同繁榮;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
事實上,中國領導人所倡導的這種“和平發展”、“互利合作”的“和合理念”,體現著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傳統的精髓。美國著名學者喬舒亞·庫珀·雷默曾用“淡色中國”來形容中國的形象。“淡色品牌”是營銷領域的一個概念,認為世界上最能征服人的品牌都是象征著融合、和諧的白色。喬舒亞認為,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也體現了“淡”的意味,甚至漢字“淡”也是同時包含了“火”和“水”,這種化矛盾為和諧的理念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種“和合”文化理念無疑為各國處理國際關係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
“和合文化”就是一種包容、多元、開放的文化。這種文化針對的是目前國際關係中的主流話語(體係),就是機械、二元、思維對立的模式,就是世界上可以一分為二、非此即彼。比如說,典型的“民主和平論”,類似於這樣的理念還有“文明的衝突論”。這樣的思維不利於國際社會和國際秩序的穩定。
30多年來,關於中國的爭論從未停止過,但有一點人們應該看到,那就是中國從來不想把自己的模式強加給別人,並從自己的發展中幫助別人,這裏既有經濟社會欠發達的非洲國家,也有在金融危機中麵臨主權債務危機的西方國家,甚至包括法國、德國在內的經濟強國。隨著時間推移,世界上正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逐步認同和接受中國的這種和合價值,也開始用全新的視角來看待中國的和平崛起。意大利民主黨主席羅西·賓迪女士認為,隻有合作,才是彼此之間真正的相處之道。羅西·賓迪說:“當世界上誕生了一股新生力量後,(人們)本能反應肯定就是擔憂。我覺得唯一一個克服擔憂的方式,就是與這股新生力量進行合作,建立友誼,而非製造威脅。意大利政府的對華戰略就是與中國合作,建立友誼。”
第一節 『軟實力』與中國的戰略機遇
第二節 中國軟實力建設的主要架構
“注釋★★★1”Peter Bachrach and Morton Baratz,“Decisions and Nondecisions:An Analytical Framework”,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Vol。57,No。3,1963,pp。632-642.
“注釋★★★2”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Foreign Affairs,Vol。77,No。5,1998,pp。87-88;Joseph S。Nye,“The Power We must Not Squander”,New York Times,January 3,2000;Joseph S。Nye,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8-11.
“注釋★★★3”[美]羅伯特·A·達爾:《現代政治分析》,王滬寧、陳峰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頁。
“注釋★★★4”俞可平主編:《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頁。
“注釋★★★5”[美]約瑟夫·奈、王緝思:《中國軟實力的興起與其對美國的影響》,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6期,第7頁。
“注釋★★★6”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East Asia Institute,Soft Power in Asia: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2009,http://www。thechicagocouncil。org/files/Studies_Publications/POS/POS2008/Soft_Power_in_Asia。aspx。
“注釋★★★7”Center for Strategic&International Studie,A Smarter,More Secure American,2007,http://csis。org/publication/smarter-more-secure-america。
“注釋★★★8”倪世雄等:《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92-394頁。
“注釋★★★9”周桂銀、嚴雷:《從軟實力理論看美國霸權地位的變化》,載《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17頁。
“注釋★★★10”門洪華:《中國軟實力評估報告》(上),載《國際觀察》,2007年第2期,第15頁。
“注釋★★★11”胡鍵:《軟實力新論:構成、功能和發展規律——兼論中美軟實力的比較》,載《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第4-5頁。
“注釋★★★12”楚樹龍:《國際關係基本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4-76頁。
“注釋★★★13”閻學通、徐進:《中美軟實力比較》,載《現代國際關係》,2008年第1期,第26-27頁。
“注釋★★★14”陸鋼:《文化實力弱讓中國失分——與閻學通教授商榷》,載《世紀行》,2007年第6期,第44-45頁。
“注釋★★★15”俞新天:《軟實力建設與中國對外戰略》,載《國際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16頁。
“注釋★★★16”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載《複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第91-93頁。
“注釋★★★17”何增科:《國際社會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做法和經驗》,載《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年第1期,第77-78頁。
“注釋★★★18”孫波:《文化軟實力及其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載《科學社會主義》,2008年第2期,第42-43頁。
“注釋★★★19”相關成果有:花建等:《文化力:先進文化的內涵與21世紀中國和平發展的文化動力》,上海文藝出版社、百家出版社2006年版;田豐、肖海鵬、夏輝:《文化競爭力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等等。
“注釋★★★20”胡鍵:《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國的視角》,載《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第6頁。
“注釋★★★21”周琪、李:《約瑟夫·奈的軟權力理論及其啟示》,載《世界政治與經濟》,2010年第4期,第78頁。
“注釋★★★22”《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闡述“中國夢”》,載《人民日報》,2012年11月30日。
“注釋★★★23”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3年3月18日。
“注釋★★★24”[美]托馬斯·弗裏德曼:《世界又熱又平又擠》,王瑋沁等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版,第40-71頁。
“注釋★★★25”金耀基:《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頁。
“注釋★★★26”[美]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現代化》,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第15頁。
“注釋★★★27”劉德斌:《軟權力:美國霸權的挑戰與啟示》,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3期,第61-68頁。
“注釋★★★28”趙汀陽:《天下體係——世界製度哲學導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頁。
“注釋★★★29”《道德經·八十章》。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注釋★★★30”《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載《人民日報》,2013年3月20日。
“注釋★★★31”《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頁。
“注釋★★★32”《海國圖誌》。
“注釋★★★33”朱育和主編:《民族複興與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頁。
“注釋★★★34”康有為:《大同書》,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注釋★★★35”孫中山:《三民主義》,漢文會館藏書1924年版。
“注釋★★★36”《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1470頁。
“注釋★★★37”《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頁。
“注釋★★★38”《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8頁
“注釋★★★39”《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頁、第495-496頁。
“注釋★★★40”《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157頁。
“注釋★★★41”《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頁。
“注釋★★★42”《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238頁。
“注釋★★★4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頁。
“注釋★★★44”[美]傑裏米·裏夫金:《歐洲夢——21世紀人類發展的新夢想》,楊治宜譯,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釋★★★45”樂黛雲:《美國夢·歐洲夢·中國夢》,載《社會科學》,2007年第9期,第160頁。
“注釋★★★46”《外媒:“中國夢”成新一屆政府流行語》,新華網,2013年3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2013-03/20/c_124478959.htm。
“注釋★★★47”趙汀陽:《美國夢,歐洲夢和中國夢》,載樂黛雲主編:《跨文化對話》(18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釋★★★48”[美]巴拉克·奧巴馬:《無畏的希望:重申美國夢》,羅選民等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頁。
“注釋★★★49”1620年,英國的五月花號帆船載著包括男、女及兒童在內的102名為了逃避政府宗教迫害的清教徒由英國普利茅斯出發,在到達科德角(今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敦)之前的11月11日,他們簽訂了一份《五月花號公約》。
“注釋★★★50”出自《新約馬太福音》的第五章第14節:Y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A city that is set on a hill cannot be hid(你是世界之光,一座建造在山上無法隱藏的城市)。
“注釋★★★51”張孟媛:《佩裏·米勒的清教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注釋★★★52”1726-1760年間北美殖民地的新教複興運動。其特點是強調基督徒個人生活的改變,即所謂“重生”,提倡嚴格的道德和虔敬,被認為是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德國虔敬主義和英國福音派奮興運動在北美的反應。因主要發生於歸正宗的教派中,故可視為該宗的英國福音派在美國的發展。發起人為荷蘭歸正教會牧師富瑞林·懷森。
“注釋★★★53”指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部地區遷移和進行開發的群眾性運動,始於18世紀末,終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運動大大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西進運動的進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幸存者被強行趕到更為荒涼的“保留地”,他們的被迫遷徙之路也被稱為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
“注釋★★★54”James Adams,The epic of America,Boston American:Little,Brown,and Company,1931,pp。214-215.
“注釋★★★55”[美]巴拉克·奧巴馬:《無畏的希望:重申美國夢》,羅選民等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2頁。
“注釋★★★56”[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董果良譯,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
“注釋★★★57”樂黛雲:《美國夢·歐洲夢·中國夢》,載《社會科學》,2007年第9期,第160頁。
“注釋★★★58”馬靜:《十字路口的國家路徑選擇:美國夢?歐洲夢?還是中國夢?——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載《人民論壇》,2011年第27期,第34-35頁。
“注釋★★★59”[美]傑裏米·裏夫金:《歐洲夢——21世紀人類發展的新夢想》,楊治宜譯,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釋★★★60”[美]傑裏米·裏夫金:《歐洲夢——21世紀人類發展的新夢想》,楊治宜譯,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釋★★★61”[美]傑裏米·裏夫金:《歐洲夢——21世紀人類發展的新夢想》,楊治宜譯,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釋★★★62”樂黛雲:《美國夢·歐洲夢·中國夢》,載《社會科學》,2007年第9期,第161頁。
“注釋★★★63”吳海江、杜彥君:《國際比較視野下的美國夢、歐洲夢和中國夢》,載《思想理論教育》,2013年第11期,第13頁。
“注釋★★★64”喬磊:《星條旗下的美國夢:財富欲望人生》,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頁。
“注釋★★★65”孫來斌、劉近:《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夢”多維透視》,載《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年第10期,第13-14頁。
“注釋★★★66”樂黛雲:《美國夢·歐洲夢·中國夢》,載《社會科學》,2007年第9期,第161頁。
“注釋★★★67”《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載《人民日報》,2013年3月24日。
“注釋★★★68”吳建民:《“中國夢”不僅屬於中國更屬於世界》,載《外交評論》,2006年第2期,第7頁。
“注釋★★★69”[美]傑裏米·裏夫金:《歐洲夢——21世紀人類發展的新夢想》,楊治宜譯,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頁。
“注釋★★★70”樂黛雲:《美國夢·歐洲夢·中國夢》,載《社會科學》,2007年第9期,第161-162頁。
“注釋★★★71”《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3年3月18日。
“注釋★★★72”趙汀陽:《普遍價值和必要價值》,載《世界哲學》,2009年第6期,第66頁。
“注釋★★★73”[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曆史的投影》,夏克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頁。
“注釋★★★74”2013社會進步指數發布(Social Progress Index)旨在對50個國家的社會和環保表現進行評選,由哈佛、麻省理工及來自商界、學界、慈善界機構及德勤、斯科爾世界論壇一起合作,以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的權威數據為標準,進行全球各國社會進步指數的排名,http://www。socialprogressimperative。org/data/spi/countries/CHN。
“注釋★★★75”[法]埃德加·莫蘭:《超越全球化發展:社會世界還是帝國世界》,載樂黛雲主編:《迎接新的文化轉型時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頁。
“注釋★★★76”[新加坡]許通美:《探究世界秩序:一位務實的理性主義者的觀點》,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頁。
“注釋★★★77”[美]杜維明:《全球化與多樣性》,載哈佛燕京學社主編:《全球化與文明對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頁。
“注釋★★★78”[美]瑪莎·費麗莫:《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袁正清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4頁。
“注釋★★★79”[美]阿裏夫·德裏克:《後殖民氣息: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第三世界批評》,載汪暉、陳燕穀主編:《文化與公共性》,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473頁。
“注釋★★★80”[法]於連·法郎索瓦:《迂回與進入》,杜小真譯,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3頁。
“注釋★★★81”[英]湯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荀春生等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89頁。
“注釋★★★82”“亞洲價值觀”的概念和範圍學術界爭論很大,本文所談及的“亞洲價值觀”特指東亞一些發展中國家具有的主流價值觀,它並不等同於整個亞洲範圍內的各種價值觀的總稱,主要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這兩個國家作為考察對象。
“注釋★★★83”俞新天:《中國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的國際視野》,載《國際問題論壇》,2008年冬季號,第19頁。
“注釋★★★84”樂黛雲主編:《跨文化對話》(18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頁。
“注釋★★★85”許紀霖:《中國如何走向文明的崛起》,載《文彙報》,2010年7月25日。
“注釋★★★86”吳海江:《中國的崛起:文化準備與核心價值構建》,載《思想理論教育》,2011年第7期,第15-16頁。
“注釋★★★87”[美]傑裏夫·裏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張體偉、孫豫寧譯,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注釋★★★88”趙汀陽:《論道德金規則的最佳可能方案》,載《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第74-75頁。
“注釋★★★8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頁。
“注釋★★★90”胡聯合、胡鞍鋼:《中國夢:中國每一個人的公平發展夢》,載《探索》,2013年第3期,第48-51頁。
“注釋★★★91”[美]E·A·羅斯:《社會控製》,秦誌勇、毛永政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頁。
“注釋★★★92”《尚書·泰誓上》。
“注釋★★★93”《淮南子·修務訓》。
“注釋★★★94”[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頁。
“注釋★★★9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
“注釋★★★96”[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頁。
“注釋★★★97”《孟子·滕文公下》。
“注釋★★★98”趙汀陽:《普遍價值和必要價值》,載《世界哲學》,2009年第6期,第69頁。
“注釋★★★99”《論語·子路》。
“注釋★★★100”《禮記·禮運》。
“注釋★★★101”《荀子·禮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