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用性別優勢,學會“曲線”救國
某校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是同班同學,去年同時申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學院,成績弱一些的女生被錄取,男同學被拒了,家長有些疑惑。讀過《美國大學申請信息白皮書》的同學和家長,一定會發現大部分美國大學男女生比例基本均衡,女生比例稍微超過男生。但一些以工程見長的學校,或者綜合性大學的工學院,男生比例遠大於女生,如加州理工的男女生比例大約是62%︰38%,喬治亞理工大約是70%︰30%,倫斯勒理工大約是72%︰28%。美國大學不但注重文化多元,也注重男女比例平衡。現在工學院男女生失衡,有女生申請人家自然歡迎。女生學工程如能順利完成學業,找工作繼續有優勢;入學之後萬一覺得骨頭難啃,換個專業也來得及。有時候“曲線”確實勝過“直線”。
展現人文特長需注意“中外有別”
十多年下來,申請者中鋼琴十級、藝術體操一級運動員等屢見不鮮,好在這些才藝招生官一看也明白。但去年有位同學特別強調自己在書法方麵的才能,而且臨摹王羲之《蘭亭序》數百遍,在我這粗通書法的人看來竟然有七分相似,但你讓招生官理解中國書法的精妙,不是為難人家嗎?再說把“模仿”作為一項才能展示,申請失利也就在所難免。還有熱愛昆曲的同學,最好是在將昆曲與西方古典戲劇的比較中得出自己的感悟。須知招生官審核一份材料的時間是有限的,故意跟招生官捉迷藏,是在考驗人家的耐心。
讓“小故事”能發揮大作用
媒體有報道說去年南方一位喜愛吃泡麵的申請者受到名校招生官的青睞,我不知道具體內情。但我知道有不少申請者講述自己的“小故事”,申請成功了。今年有位同學申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講述的是自己11歲的時候,大人都不在家,獨自想方設法疏通家裏下水道的故事,結果如願以償。但某地有位申請者在申請文書中發誓,要研究中醫攻克癌症,自然是失利了。
千萬別傷害招生官的“自尊心”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加入了通用申請係統,申請者的效率大大提高。但方便之中也有不便之處:申請文書不能隻鎖定一所學校。比如你的文章是為甲學校量身定做的,盡管你在操作時小心翼翼地替換成了乙學校的名字,但招生官都是閱卷無數的人,眼光何其毒也,一眼就能識破你心儀的是甲校。傷害招生官的“自尊心”,結果自然是“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