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申請之巔 申請提交階段應注意的七大問題
預留學
作者:李嘉玉
導語:錄取辦公室的人員是有限的,招生官審核材料的時間是有限的,錄取比例幾乎不變,申請人數又大幅增加。不深諳七大細節問題,怎麼決戰申請之巔?
一到11月1日,一年一度的美國大學申請季就到了關鍵的決戰階段。
在提交申請的關鍵時刻,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為了更有針對性,避免泛泛而談,我就根據去年(2013/2014學年度)的申請結果,尤其是一些失誤案例,簡單說說今年在最後衝刺階段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吧。
至少提前一周提交申請材料
去年美國大學申請人數再創新高,錄取率再創新低。在常春藤8盟校中,除普林斯頓大學申請人數較上一年略有下降之外,其他各校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有的申請人數較去年增長7.6%。與此相應,錄取率也再創新低。其中錄取率最低的哈佛大學,總體錄取率僅為5.9%。在公立的加州大學係統9所學校(舊金山分校隻有研究生院,故未包含)中,競爭也日趨慘烈。洛杉磯分校總共收到超過8萬份申請,錄取率隻有18.2%;伯克利分校總共收到7萬多人,錄取率僅為17.3%。
在此大背景下,申請者除了比拚綜合實力之外,采用什麼樣的申請策略和申請技巧,可能會決定申請成敗。不少學生一定拖到申請截止最後一刻提交自己的申請,這在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但實際上可能導致申請失敗。去年某校有兩位各方麵條件基本相當的同班同學,選擇申請同一所大學,一位在截止日期前10天完成提交,順利錄取;另一位在截止日完成提交,結果被拒。個中原因複雜,但有一個情況還是明擺著的:須知一所大學招生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總是有限的,國際生的錄取比例是基本不變的,麵對數以萬計而且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的申請文書,“先到先得”的幾率應該相對較高。或者說,留足提前量,有助於招生官充分重視並仔細審核你的材料。去年的拒信中,有的學校就破例增加了一句話:“我們確實沒有能力審查所有申請,抱歉。”
少講或不講招生官看不懂的故事
申請文書需要講述自己的故事,這個已經得到絕大部分同學的認可。但該講什麼故事,如何講呢?去年有位同學,英語水平不錯,其他條件也好,就是在申請文書中,一定要講自己給《哈利·波特》寫續集的故事。我們的谘詢指導老師認為,他寫的還是中國孫悟空的故事,招生官可能理解不了,建議另寫一篇。這位學生堅決不肯割愛,隻同意兩所學校使用老師指導的另一篇文書。結果是隻有這兩所錄取,其他全拒了。
還有一位同學,申請維克森林大學,明確的專業誌向是學習經濟學。但他提交了一個自己熱愛戲劇的故事。招生官不太明白,電話麵試時直截了當地問:你熱愛戲劇和你的經濟學專業理想之間有什麼關係?幸虧這位同學還能急中生智,想到戲劇創作的“三一律”和宏觀經濟的均衡理論,才涉險過關。假如麵試官沒有給他解釋的機會,那就很不妙了。
“劍走偏鋒”正中靶心
美國大學招生官願意錄取什麼樣的國際生?簡而言之,能為校園帶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中國學生在美國校園裏最大的亮點是什麼?說白了,是數理化基礎好,能帶動其他學生學好數理化。在矽穀時代,可能斯坦福比哈佛更受追捧。去年斯坦福的錄取率創下最低,但北京有位同學還是如願以償。他既沒有全國奧賽大獎之類的“硬通貨”,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實驗或發明,怎麼在招生官麵前展示自己是獨特的“那一個”呢?我們在深入交流過程中發現,這位同學熱愛佛學,看過控製論鼻祖諾伯特·維納的《控製論》,於是一篇用信息論原理探索佛學意蘊的文書出手了。很顯然,這位同學知道斯坦福的招生官十分青睞具備創新精神的學生,而他找到了“迎合”招生官眼光的最佳切入點。看似“劍走偏鋒”,實際正中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