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禮記》《儀禮》等都對建築的等級形式做了明確的規定,禮製強調要建立一種上下有別、等級有序社會格局。不僅官式建築即庶民百姓的住宅也都受到等級製度的嚴格約束。《明會典》卷五十九《房屋器用等第》:“凡官員蓋造房屋,不許歇山、轉角、重簷、重栱、繪畫、藻井,其樓房不係重簷之例,聽從自便。公侯前庭七間或五間,兩廈九架。造中堂七間九架,後堂七間七架,門廡三間五架,門用金漆及獸麵擺錫環。家廟三間五架,俱用黑板瓦蓋屋脊,用花樣瓦獸。梁棟、鬥栱、簷角青碧繪飾,門廡三間五架,門用綠油及獸麵,擺錫環。三品至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屋脊用瓦獸。梁棟簷青碧繪飾。正門三間三架,門用黑油,擺錫環。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五架,梁棟隻用土黃刷,正門一間三架,黑門鐵環。一品官房舍除正廳外,其餘房舍許從宜蓋造,比正屋製度務度減小,不許太過,其門窗戶牖並不許用朱紅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鬥栱及彩色裝飾。”《明律》中明確規定“凡官民房舍車服器物之類,各有等第,若違式用、有官者杖一百,罷職不敘。無官者笞五十,罪坐家長。工匠笞五十”。還規定軍商房屋不許蓋造九五間數。在封建社會裏等級製度對民居的影響非常之大。
史家宅院位於縣城東門內,始建於明代,為品官第宅,在明清兩代史家世居於此地。[史文煥,字涵華,號還樸,東關人。史登科之子。萬曆二十六年(1598)考取進士。由獲鹿(今河北獲鹿)令轉刑曹,出守永平(今河北盧龍),因政績卓著,提拔為陝西關內首,曆任臬台(按察使)、藩台(布政使)等要職。後調任四川左布政使從二品。任中,他將所餘糧草,支援陝西軍隊,朝廷嘉獎其廉正,賜予蟒袍玉帶,晉階從一品祿大夫。]
史宅由三個主院和其他附屬配套院落組成。大部分已經破壞,隻留下比較完整的一個院落。前院是一個四合院,正廳五間,麵闊五間,進深六檁,前出廊,懸山頂。後進院落為三合院。正廳為麵闊五間,進深六檁,前出廊,懸山頂,雙層樓閣式建築。
五架梁上承三架梁、瓜柱施繳背、接點上采用“丁華抹額栱”,與叉手承托脊檁。廊下施一鬥雙升交麻葉,柱間為平板枋、大額枋和雀替組合,結構緊湊,上襤段施大梁,梁頭穿過金柱插於簷柱出頭,上麵鋪木板隔為雙層。東山牆設門,樓梯為磚砌。山牆為五花牆封護。院落尊卑有序、等級分明,是典型的品官宅院,為我們研究明清民居建築提供了翔實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