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廟位於縣城西北兩關相銜的香河北岸。始建年代不詳,據元至治三年(1323)《重修藏山廟記》碑載“藏山神者,晉趙孤、程嬰、公孫杵臼也。古盂治之北遠一舍許,有山曰藏山。行數裏,林木蔚茂,峰岩險,有神祠在焉……後世於亡匿之所祠而祀之,又建別祠於城右,以便祈禱。城右之祠僅存梁記,則重建於金,源於承安五年(1200)。”經曆元代至治、至正、至順,明代洪武、萬曆、正德,清代順治、乾隆、道光、同治等多年的修繕。現存建築為金、明、清代風格。200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王廟坐北向南,主要建築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的建築為影壁、山門(後兼戲台)、正殿和後殿(也稱寢宮)。影壁坐落在香河北岸邊,山門東西兩側為鍾鼓樓。前東側為鍾樓山門鼓樓,西側與鼓樓平行排列的是八蠟殿儀門。西側與正殿平行排列的為八臘殿遺址。乾隆六年碑記“八蠟、文子廟相比建。然其廟各垣而建……”同年在修繕時合二為一。該廟南北長56.48米,東西寬62.63米。總麵積約3537.34平方米。
從總體平麵布局看,該廟可分為兩個南北軸線,形成兩座平行的廟院,即大王廟、八臘廟。現存大王廟,除軸線上的建築外,還有鍾鼓樓和前院碑廊。山門外有古槐兩株,一株位於大王廟鍾樓的東南隅,另一株位於八蠟殿儀門的西南麵。大王廟地勢為北高南低,東高西低。
後殿(寢宮):麵闊三間,進深四椽,通簷用二柱,懸山頂。前後簷柱各四根,柱徑380毫米,柱高3270毫米,前後簷柱距6940毫米,明間柱距3960毫米,次間為3460毫米。元代建築。
鬥栱五鋪作,補間各一朵,明間正麵為45°斜栱。後簷鬥栱裏跳二跳為偷心造,鬥栱總高為柱高的1/2,材寬140毫米,材高210毫米(單材),足材300毫米,合法式殿小三間五等材的用材之製。
梁架:四椽栿上置駝峰,上施鬥栱承托平梁,梁架鬥栱,令栱承托通替木。駝峰之間用襻間枋相連。
正殿:梁架麵闊三間,進深三間,五架梁前後搭牽單步梁用四柱,歇山頂。明代建築柱網:四周簷柱十二根,前後槽簷柱各四根,共計八根。柱徑380毫米(簷、金柱同),簷柱高3290毫米,簷柱高4700毫米。明間簷柱距4150毫米,次間4100毫米,兩山廊柱距,明、次相等為3700毫米。東西四縫梁架,次間為歇山部位的梁架,故簷柱次間恰為廊角柱45°置大角、仔角梁所交之位。各柱底皆墩接著石柱,(主要是防潮、其次是增高)。石柱徑與木柱相同、高度所有柱子皆同高450毫米,石柱置於石柱礎之上,柱礎為覆盆式,直徑710毫米,覆盆高50毫米,柱頭前後皆有辟刹,刹高100毫米。
鬥栱:為五踩雙昂,補間各一朵,鬥栱總高1035毫米,鬥栱總高為廊柱總高的1/3.
隔架鬥栱:簷柱頭蘭、普之上坐大鬥,五架梁騎在鬥口上,橫向出隔架枋,其上隱刻令栱,上置散鬥承托金檁枋。
五架梁上施駝峰,上坐鬥承平梁三架梁,其鬥栱作法與簷柱頭同。補間隔架鬥栱為異形栱。駝峰之間用襻間枋拉接。各類鬥栱:鬥口寬90毫米,高140毫米,足材高190毫米。台基:近似方形,寬16330毫米,14920毫米,高450毫米。台明牆為石條砌。石條直接坐於灰土之上。
山門:山門與戲台為兩座單體建築組合成一體。清代建築。山門為硬山頂,戲台為卷棚頂兩山加披簷(卷棚歇山頂)。
山門構架特征:五架梁前簷廊用三柱,硬山頂。兩架梁上後坡脊部用單步梁,脊檁兩側施叉手,各檁之下皆有隨檁枋,無襻間枋。屋頂前坡長,後坡短。前簷廊步五六舉,脊步六六舉,後坡總舉五一舉。前後無飛出,椽上施望磚。
柱網:麵闊三間,12柱。廊柱徑300毫米,柱高3550毫米,柱高與柱徑之比11.8:1;簷柱徑300毫米,柱高4350毫米,柱高與柱徑比為14.5:1,(廊柱簷柱底皆有墩接);明間柱距2850毫米,次間2710毫米。廊深930毫米,屋深3540毫米。通麵寬9320毫米,通進深5930毫米。鬥栱:廊步柱頭施異形栱。台明,為石條砌築,高900毫米,寬與兩山牆齊。
戲台:台明平麵為長方形,兩塊組成,明間留有2500毫米的通道。台明由條石砌築。四周壓沿石、上施石欄板、望柱。台明高1180毫米。構架特征為六檁卷棚式,用兩柱懸山頂。兩山插廊加披簷,組成一座卷棚歇山屋頂。前簷下使垂花柱。柱頭施一鬥兩升交鬥栱,明間施補間鬥栱兩朵,次間一朵。隔架後金檁施荷葉墩。兩山金柱鬥施一鬥二升交象鼻鬥栱,簷下設垂花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