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明清縣城古建築圖錄釋譯(1 / 1)

從人類文明開始,建築與生存息息相關。建築作為人類創造而成為文明進步的標誌。它反映著社會經濟的曆史進程,記錄著時代的發展變遷。它是不可移動的實物見證。

盂縣城池建設始建於隋,發展於明。據明清縣城圖錄的記載,它的規劃完全按照風水理論的要求,因地製宜,隨高就低,遵循了《周禮》、《考工記》的基本法則。據《宅譜問答指要》:“府州縣城,內立衙署、倉庫、文昌、魁星樓、城隍廟、關帝廟諸祠,外建社稷壇;裏許,曆壇於北,風雲雷雨山川壇、旗廟於南。”盂縣的城池建築分布合理、等級規範,完全遵循《禮記》的規製。

城池之內建有縣署、廟宇、書院、倉儲等必要的商業附屬設施,功能齊備、規劃嚴謹、布局合理。按風水之說“城市之地,其正穴多為衙署諸基用,餘者無論東西南北四向,總以高地為吉,低處為界,水不可居”。盂縣的城池正穴為正北縣署,按有關風水形式和意形看為龜城,它是按照“龜前戲水,山水朝陽,以此為勝”的傳說而建。龜頭就是縣署,後麵還專門建了一對對稱的古建築仿佛是龜的眼睛,正視下麵的香河,龜首就是城南的望樓。整個城池構思巧妙,形成完整的龜的形式並表現出來。並且體現了龜欲動而不得,臥地而永固的吉祥之意。

縣誌乾隆版

縣署坐北向南,五進院落。中軸線依次排列為照壁、署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儲堂。東側建有賓館、典史宅、書院、內宅三進院落。西側建有牢房、捕房、和雜役三進院落。縣署署門為麵闊三間,重簷歇山頂建築。署門的兩側建有八字型廊牆。整個建築群共有大小建築八十餘間,均為木結構建築,是整個城池的最典型建築群。

縣誌乾隆版

拱陽門(南城門)以北就是當時統治者的政治文化活動中心。左有武廟(關公廟)和西寺(原為三聖寺)、城隍廟。右有文廟、儒學堂、秀水書院、遊擊署。街心正北建有登山樓。

縣誌光緒版

武廟為關帝廟,中軸線依次排列為照壁、儀門、樂樓、正殿、三公祠。東西有鍾鼓樓、東西配殿。

縣誌乾隆版

城隍廟是城池內規格最高的建築。坐北朝南、三進院落。中軸線依次排列有廟門、樂樓、戲台、正殿、穿廊、後殿。東西兩側對稱有掖門、神廳、鍾鼓樓、東西配殿、正殿廊子。

縣誌康熙版

文廟,坐北朝南,四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建有雲梯、欞星門、泮池(泮池上建有狀元橋)、戟門、明倫堂、尊經閣。在東西兩側對稱建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三間三樓木結構轅門。東西對稱立有下馬石一對、東西官廳東為崇德齋,西為廣業齋。中軸線兩側還建有東院都鄉名宦、啟聖祠。西院為教諭宅。

縣誌康熙版

秀水書院位置在文廟東,坐北朝南,六進院落。前三院為講堂,後三院為考院。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為大門、影壁、講堂一、講堂二、考院二門、龍門、過堂、後堂。東西對稱廊房和碑廊號房。西小院建有侯子祠。東院建有宅院和劍廳。

縣誌清光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