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門:五架梁通簷用二柱、懸山式屋頂。清代建築。五架梁上施駝峰,承三架梁,三架梁上施脊繳背瓜柱承脊檁。各檁之下施隨檁枋,前後簷檁之下施墊板封護。後簷施飛,上簷出970毫米,前簷無飛,上簷出1070毫米。兩山出際550毫米,屋簷4.1舉,脊部7.5舉,屋頂灰瓦作,無正垂脊筒。兩山無排山溝滴,平麵呈長方形、前簷出台明,下出簷910毫米,後簷無。兩山牆厚670毫米,後牆厚900毫米。前簷明間開門,原為圓門洞。麵闊三間,通麵寬9030毫米,通進深6570毫米,地麵方磚鋪墁。
此廟宇年代久遠、久經滄桑,其建材之繁,造型精湛,名馳三晉,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與科學價值。
附:西關大王廟重修藏山廟記
“簡介”
元至治三年(1323)八月刊。現存秀水鎮西關大王廟。
碑青石質,高132、寬75、厚14厘米。碑文楷書。正文16行,滿行46字,共698字。碑體中部斷裂。
盂州判官蒲機撰,國子伴讀掌儀呂思誠書。
蒲機,陝西省漢中東市人,於元至治元年(1321)為盂州判官,為文階正八品。
“碑文”
重修藏山廟記
賜同進士出身將仕郎盂州判官蒲機撰
離石縣儒學教諭呼延鳳舉
國子伴讀掌儀鄉貢進士呂思誠篆並書
定襄縣儒學教諭李複禮
藏山神者,晉趙孤、程嬰、公孫杵臼也。古盂治之北,遠一舍,有山曰藏山。谿行數裏,林木蔚茂,峰岩險,有神祠在焉。攷之碑誌,訊諸故老,雲:昔趙孤匿於此,故名其山曰藏。按遷史記載,趙孤名武,其父朔,娶成公姊曰莊姬。初靈公之世,大夫屠岸賈有寵,趙穿弑靈公。及景公之世,賈為司寇,及治靈公之賊,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殺朔而滅其族。莊姬有遺腹,匿公宮而生趙孤,賈與諸將又索之。嬰為朔客,乃與公孫杵臼謀取他姓子以示,諸將殺之,杵臼死焉。趙孤獲免於難,嬰持亡匿山中,居十五季。景公有疾,卜之曰:大業之後不遂者為祟。公乃問韓厥,厥知趙孤在,乃曰:大業之後在晉絕祀者,其趙氏乎?公問趙氏子孫,韓厥具以實對。乃召武及嬰,而反其田邑焉。遂攻屠岸賈,滅其族。暨長以賢,遂當晉國,沒謚曰文。後世於亡匿之所祠而祀之,又建別祠於城右,以便祈禱。二祠之建稽邑人傳雲:雖五季兵紛,祀未廢。侯爵之贈,程曰忠智,公孫曰成信,爰自宋始。噫!三神之靈,廟食茲土,其來遠矣。之功之大者其祀遠,德之厚者其報豐。此天理之當然,而人情之必然者也。夫民而非神,孰其佑之;神而非民,孰其佐之。故神與人寔相依庇。若夫水旱疾疫,神任其責,犧牲粢盛,民共其事,是故民之所聚必有神焉。且以文子之賢,忠智之忠,成信之義,宜享祀於無窮。至於歲之水旱,人之疾疫,凡有所祈,應速桴皷。祭法所謂:法施於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與夫禦大災、捍大患者,三神俱有焉。蓋神之精爽在天,功德在人,而犧牲粢盛,綿祀不絕,是以天理之當然,而人情之必然者也,夫豈有所疆而為之哉?城右之祠僅存梁紀,則重建於金源之承安五年,迨今百有餘年矣。歲月滋久,風雨弗蔽,邑人李等,好事者也,見而興歎曰:祠之若是,胡可以肅祀而妥神?遂庀工蕆財,以修以飾,計其工程、瓦甓、餱糧、藻績之費,凡用私銀二千餘緡,廟宇神像易舊而新之。工作於四月十八日,落成於八月十五日。百役既卒,欲求誌入石,以傳不朽,乃致懇州忠翊公、州尹奉政公來謂餘曰:藏山之神,民所仰也,廟貌儼矣,敢托記於子。數請而意愈篤。辭不獲已,因摭其寔,並記夫歲月雲。
至治三年八月十五日鹽官李簡同董彥友立石
石匠提控權忠友刊門人壻秦思孝
吏目王德輝
司吏戴複禮馬思禮李彬牛惠潘桂楊榮祖許世英
仕郎盂州判官蒲機
保義校尉同知盂州事那懷
奉政大夫盂州知州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張思義
忠翊校尉盂州達魯花赤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塔海
廟官馬堅
石匠提控權友刊門人婿秦思孝
泥匠韓旺劉世忠
鐵匠提控張文
木匠提控張山
待詔賈善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