襻間鋪作:坐鬥正心出平梁與側出令栱散鬥上替木相交承上平榑。鋪作高47厘米,材寬同前簷。
明間梁架結構為前簷搭牽對三椽栿用三柱。鋪作耍頭後尾搭牽插入金柱並出頭,搭牽下三椽栿出頭作栱鬥支撐。三椽袱後尾插入後簷柱頭鋪作。三椽栿上置柁墩,明間柁墩間用襻間枋連接;柁墩上置襻間鋪作,上承後簷上平榑,後簷上平榑下鋪作正心出平梁與前金柱上襻間鋪作連接上承前簷上平榑;平梁上置蜀柱,蜀柱下用繳背穩固,蜀柱間用襻間枋連接,脊部襻間鋪作用兩側叉手支撐共承脊榑。盡間梁架結構為前後搭牽對平梁用四柱。前後簷鋪作後尾均作搭牽插入山柱,山柱上置襻間鋪作用平梁連接;平梁上置蜀柱,蜀柱下用繳背穩固,蜀柱間用襻間枋連接,脊部鋪作用兩側叉手支撐共承脊榑。
正殿前後簷各47根簷椽,前簷踩飛。其中椽出83厘米飛出30厘米。後簷椽出144厘米,椽均為圓形狀。
瓦屋麵為筒板瓦屋麵,前後簷屋麵各出43壟筒板瓦。
正殿山牆及後牆均有壁畫。因後做學校時後人將山牆壁畫下部作為黑板使用,其中山牆因屋麵漏雨部分壁畫被雨水衝刷及後做學校時人為的破壞使壁畫局部殘缺且不完整。後牆壁畫現東次間僅殘存2平方米,其餘已被後砌牆損毀及牆內後抹灰覆蓋。所繪均為宮廷人物壁畫。
山門:山門麵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明間麵闊3.18米,次間2.84米,通麵闊8.86米,通進深5.1米;占地麵積81.4平方米。明代建築。
山門共用鋪作14攢。其中前簷柱頭鋪作4攢,補間鋪作3攢,後簷柱頭鋪作4攢,補間鋪作3攢。
前簷柱頭鋪作:四鋪作外插昂。坐鬥兩側泥道栱,泥道慢栱上承正心枋;正心前出昂,昂上交互鬥出龍形耍頭與交互鬥兩側出令栱相交,上置斜散鬥承挑簷枋跳簷檁。坐鬥正心後尾出華栱,華栱交互鬥上置羅漢枋與耍頭後尾乳栿相交。補間鋪作與柱頭鋪作不同的是:補間鋪作後尾交互鬥上出耍頭。後簷鋪作同前簷。
山門明間梁架結構為:四架椽屋分心用三柱。前後簷鋪作後尾乳栿與中柱連接承前後簷榑。乳栿上置柁墩搭牽,柁墩間用襻間枋連接;前後搭牽後尾亦與中柱連接承上平榑;中柱上承脊榑。
次間梁架結構為:四椽栿通簷用兩柱。前後簷鋪作後尾置四椽栿,四椽栿上置柁墩承平梁,柁墩用襻間枋連接,平梁上承上平榑;平梁上置蜀柱,蜀柱下用合榻穩固,蜀柱間用襻間枋連接,上承脊榑。
山門前後簷各用椽45根,前簷椽出89.5厘米,飛出39.5厘米,後簷椽出90.5厘米。
山門共用柱12根,其中角柱4根,前簷柱2根,後簷柱2根,中柱2根,前金柱2根。前簷柱下設柱礎石。前簷柱高248厘米,柱徑42厘米。柱徑與柱高比為1:6,前後簷柱頭均具有早期特點的梭柱造。
山門前出台明126厘米,設壓岩石,壓岩石寬25厘米。後簷台明出72.5厘米。前簷台明條石條磚鋪墁。前設青石踏步七步。
山門闌額高20厘米,寬11厘米,平板枋高11厘米,寬26厘米,出頭37厘米。額枋有升起7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