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泰山廟(2 / 3)

梁架結構為四椽栿通簷用二柱。明間梁架:前後簷柱頭鋪作後尾四椽栿,四椽栿上置柁墩用枋連接,柁墩上置一鬥三升襻間鋪作以承平梁平榑,平梁中部立蜀柱用襻間枋連接,蜀柱下用合踏穩固,平梁兩側用叉手支撐蜀柱上丁華抹亥栱以承脊榑。

次間梁架:前後簷柱頭鋪作後尾搭牽置於山柱中,山柱上置一鬥三升襻間鋪作以承平梁平榑,平梁中部立蜀柱用襻間枋連接,蜀柱下用合踏穩固,平梁兩側用叉手支撐蜀柱上丁華抹亥栱以承脊榑。

正殿。麵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硬山頂。明間開間3.5米,盡間2.915米。通麵闊9.33米,通進深6.77米,建築麵積181平方米。元代建築台明前出144厘米,後出110厘米,台明長108.5厘米:台明均設壓岩石,寬26厘米。

設有內外過門石各一塊。內:長155厘米,寬38厘米;外:長116厘米,寬38厘米。

前出月台533厘米,長112.3厘米,月台邊緣設壓沿石砌築。

共用柱14根,其中角柱4根,前簷柱2根,後簷柱2根,山柱4根,金柱2根。均為圓形柱,且前後簷柱頭均具有早期特點的卷刹造。前簷柱高3厘米,柱徑41厘米,柱徑與柱高之比為1:7.

前簷闌額高21厘米,寬7厘米;平板枋高11厘米,寬29厘米;後簷闌額高16厘米,寬8厘米;平板枋高9厘米,寬23厘米。前簷闌額平板枋有升起3厘米。

鋪作共26攢,7種不同樣式。其中前簷柱頭鋪作4攢,明間補間鋪作1攢,次間補間鋪作2攢;後簷柱頭鋪作4攢,補間鋪作3攢;丁華鋪作4攢,襻間鋪作8攢;鋪作分布於簷下四周及梁架上。

正殿柱頭鋪作為四鋪作單下昂計心造,昂為插昂,斜插在華頭子上。裏轉五鋪作雙抄計心造;坐鬥前出插昂,兩側出泥道栱、泥道慢栱;泥道栱與前出下插昂相交,後尾接一跳華栱;昂上交互鬥前出栱狀耍頭與兩側出令栱相交,後尾接五鋪作華栱;栱狀耍頭上齊心鬥前出六分頭,撐頭與後尾搭牽連接,以承隨檁枋。泥道慢栱散鬥上承正心枋;裏轉一跳華栱上交互鬥正心出二跳華栱,兩側出令栱以承羅漢枋;二跳華栱交互鬥上施羅漢枋與搭牽相交。

次間補間鋪作與柱頭鋪作不同的是:次間補間鋪作後尾二跳華栱交互鬥上耍頭與羅漢枋相交。

明間補間鋪作:坐鬥兩側出泥道栱、泥道慢栱;正心前出昂,昂上交互鬥出龍形耍頭與令栱相交,龍形耍頭上齊心鬥出六分頭撐頭與隨檁枋相交;45度出斜栱斜鬥;上置耍頭與令栱相交,耍頭上置正散鬥,令栱上置斜散鬥,上承隨檁枋,挑簷榑;後尾正心出華栱兩跳,45度出斜栱二跳上承羅漢枋,二跳斜栱與令栱相交,令栱上承一跳羅漢枋。

前簷鋪作總高70厘米;材寬12厘;單材高18厘米,足材高24.5厘米。與《營造法式》七等材接近。

後簷柱頭鋪作坐鬥兩側出令栱與正心出耍頭相交,承隨檁枋,挑簷榑;耍頭後尾接三椽栿。

後簷補間鋪作與柱頭鋪作不同的是:補間鋪作耍頭後尾亦作耍頭。鋪作高45.5厘米,材寬同前簷。

脊部襻間鋪作:坐鬥正心出丁華抹亥栱,與兩側出令栱相交承隨檁枋、脊榑。鋪作高42.5厘米,材寬同前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