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上述的詩詞名篇,雷長安起碼有數百篇可以銘記於心,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五月初,在參加軍事博物館書畫研究院舉辦的一次筆會上,雷長安沒有翻動任何資料本,一口氣寫了近20幅內容各異、形式多樣的書法作品,使在場的書法同仁都嘖嘖稱讚。從諸葛亮“出師表”的長卷,到毛澤東名詞《沁園春·雪》;從嶽飛的《滿江紅》、蘇軾的《赤壁賦》,到行楷中堂“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及草書對聯“畫鳥泄真意,書墨溢清香”諸多作品,一一奉上。這是雷長安把書法藝術之根深紮在文化積澱深厚的古都長安,長期堅持攝其氣韻,采其精華而苦心習練基本功的結果;也是他遵循中國傳統書法的發展規律和章法,整體謀篇,巧妙構思,一氣嗬成,宣泄出對書法藝術的一往情深。
三曰,汲取前賢優長,完善獨特風格
雷長安這次走出西安的初衷是:求教京城,博采眾長。正巧由海峽兩岸曆史博物館與何劉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共同舉辦的“人間四月天——中國近代名人書法大展”在中國曆史博物館隆重推出。這是繼2001年“張大千繪畫回顧展”火爆京城之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再樹立的一個真誠合作與良性主動的典範。無疑,這也正是雷長安見賢思齊、錘煉藝術功底的難逢良機。他一遍又一遍地觀賞楊守敬、吳昌碩、康有為、黃賓虹、齊白石、吳敬恒、羅振玉、李瑞清、歐陽漸、梁啟超、於右任、董作賓、徐悲鴻、張大千等25位書史名家的手跡。對涵蓋文學、史學、哲學、教育、宗教等近代名人書法作品近160幅,他反複揣摸,仔細玩味。通過一次又一次地拜讀前賢名作,他不僅觀賞到這些海內外聞名大家的精湛藝術,而且嗅覺到“袖中吳郡新詩本,襟上滄浪舊水痕”,那個時代的氣息與脈搏的律動。
薈萃近200位近代先賢的墨跡於一堂,可謂春光明媚的京城又一道絕佳的文化風景線。專程領略中華近代名人書海風光的雷長安,對自己的針書也有了新的反思。他說:書法是“寫字”的藝術,書法家的追求隻在於如何賦予漢字藝術的品格,不限於何種工具何種書法。隻要針書能夠成為汲取前賢優長、完善自我風格的獨創,能讓眾人在陶冶中受到美的感染,我也就暢心舒意,深感滿足了。
訴罷這段衷腸,長安再一次揮毫書寫清人的名句:“不抱雲山骨,哪成金石心。自然奇節士,落墨見高襟。”隻覺得心清氣爽,格外亢奮。他連夜針書一幅四尺整張《三國演義》卷首詞,於5月8日親自送到孫毅將軍家,為老將軍99華誕增添喜慶。這位以保持晚節情操深受後人敬重的20世紀50年代中將,親筆回贈四個大字:“健筆淩雲”,用以褒獎身邊來自大西北的針書新秀。
〔曾刊於2002年7月21日《陝西日報》,《秦嶺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