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對增強書畫作品宣教美育功能的幾點思考(2 / 3)

思考之二:注重體現書畫作品與陳列內容相得益彰的和諧關係,以增強書畫作品對陳列主題的標示功能

博物館的陳列主題和指導思想以及眾多的文物展品,需要用漢字準確地表述,大跨度地概括和點題。不少的文物和展覽情節要巧妙合理用書畫藝術形式加以說明表現,進而引導觀眾認識和理解展覽內容,擴大想像的力度。在這些方麵,名人書法題詞已經起到了其他設計形式無法達到的特殊作用。偉人題寫的書畫作品,不僅使展館主題突出,定性準確,而且使觀眾對展覽內容一目了然,收到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如毛澤東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書寫的館標,采用的行草書體,既對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職能和地位作出定性、定格和定義,同時,也抒發了人民軍隊締造者和領袖書法大家特有的縱橫奔放、飛動回轉和開張險峻的風格。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為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題寫展名,江澤民主席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題寫的館名,都在確切點題的基礎上,充分體現了時代偉人、國家領袖寄望文化產業興旺情誌和俊秀灑脫的書風。真是和合至貴,相得益彰。軍事博物館古代戰爭館序廳臥碑的碑陰,用大篆書寫的《孫子兵法》節句,則給人以莊重、嚴肅和富於曆史的美感;單元標題采用簡書,則呈現了俊逸、飄蕩的氣韻;每組說明和文物說明采用的正書,則顯出清秀、寧靜、均衡的特色;中心標題采用魏碑體,則具有剛直和健勁的特性。國家博物館中國民主革命展廳中陳列的孫中山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手跡、電文稿,既是珍貴文物,又具備書法的魅力,成為吸引觀眾品味流連的藝術佳肴,從中受到教益。

就繪畫的標示作用而言,針對曆史性陳列展覽中,一些抽象難以表現的內容,充分利用繪畫這種二度空間藝術形式,針對不同內容分別采取對比、象征、誇張、蒙太奇的手法,進行巧妙的藝術加工、闡釋,也可以使具有文學色彩的無限性變成客觀的時空性。從而使枯燥板滯的內容妙趣橫生,使觀眾駐足觀賞。如在1998年重新籌建抗美援朝戰爭廳的第一部分時,麵對當年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聯合國軍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嚴峻形勢,如何表現中共中央鄭重作出中國人民義無反顧地出兵抗美援朝這一重大決策?現有的資料隻有召開會議的時間地點及出席人員,決議的內容。倘若簡單處理,寫一段文字即可對付展示。為濃墨重彩展示這一重大題材,“抗美援朝戰爭館”籌展領導小組決定請著名畫家高泉同誌用繪畫形式加以表現。高泉同誌接受任務後,反複查閱資料,了解決策人員的情況,並到中南海當時的會場實地考察,構思並創作成一幅《決策出兵》油畫。這幅畫不僅清楚交代了開會地點環境,同時對出席會議人員的音容笑貌作出充分表現。尤其對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等22位重要人物決策時的手勢,麵部表情描繪得栩栩如生。凡到展廳參觀的人無不停下腳步,領略英明領袖重大決策之時的偉大氣概。畫家楊之光創作的大型國畫《不滅的明燈》,表現了紅軍在艱苦歲月,麵對敵人圍追堵截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雄才膽略。畫麵選擇毛澤東夜間伏案讀書時用手撥燈心的細小動作,深刻闡明偉大領袖撥亮一盞燈,照亮全中國的意境。陳列布展中,遇到一些偉大的曆史文物形象無據可查,為使觀眾留下美好的印象,采取人物肖像畫創作的形式表現說明,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古代戰爭館的孫子、白起、劉邦、苻堅、肖綽、元昊、李自成、年羹堯等20多位曆史人物;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羅盛教等英雄形象,均采用繪畫藝術手法加以描繪,使觀眾如睹其人,印象深刻。

思考之三:注重發揮書畫藝術作品所具備的先進文化基本特征,以增強其在陳列展覽中再現曆史的功能

對於先進文化的深刻內涵說法各異,但對其應有的基本特征,看法還比較一致,即:曆史的繼承性,濃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顯著的意識形態性,廣泛的群眾性,嚴格的科學性,博大的容納性,不懈的創新性,科學的前瞻性。在這諸多的優良特性中,書畫藝術作品對曆史繼承性體現得最為直接和充分。在大型曆史陳列展覽中,由於受曆史條件的限製,曆史上一些重要戰爭和主要事件往往不能全靠史書文字描述,隻能用形象線條和畫麵去標示。如何將書麵語言變成形象畫麵,軍事博物館在設計中充分利用了繪畫這種藝術形式,作者通過大跨度的概括,具體典型人物的塑造,又巧妙地運用藝術手法再現曆史,使觀眾看後產生身臨其境之感。自1959年建館以來,由著名畫家繪製再現曆史戰爭題材的繪畫200多幅。其中有描繪古代戰爭題材的鄭洪流創作的《赤壁大戰》,許勇創作的《長平大戰》,劉文西、楊曉陽合作的《黃巢攻占長安》,顧蓮塘創作的《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張道興創作的《攻克建康》,李寶林創作的《陳家島海戰》,劉大為創作的《即墨之戰》,趙奇創作的《垓下之戰》,李愛國創作的《太平軍占領南京》,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采用不同的藝術手法,再現我國曆史上人民反抗侵略,反對強暴的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還有相當一部分再現現代軍事題材的畫作精品,多以表現中國人民在毛澤東和共產黨領導下奪取革命政權鬥爭中可歌可泣的場景。如徐燕孫等集體創作的長45米的《長征圖》,吳鏡汀與顏地合作的《紅軍過雪山》,方增先創作的《空室清野》,石齊創作的《風雪大別山》,金浪創作的《平型關大捷圖》,石魯創作的《延安保衛戰》,傅抱石與亞明合作的《過黃泛區》;再如王盛烈的《八女投江》,劉旦宅、林雪岩、戈湘嵐合作的《淮北騎兵隊》,黃胄的《巡邏圖》,劉勃舒的《犛牛運輸隊》,這些珍貴的再現革命鬥爭史的畫卷,在博物館的陳列中既形象再現了曆史,又充分發揮觀眾的流動觀賞作用,豐富和延伸了空間環境;擴大了參觀中想像的範圍和力度;有力地增強了陳列展覽的再現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