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增強書畫作品宣教美育功能的幾點思考——學習《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材》筆記
近些年來,中國書法繪畫作品在博物館展廳相繼陳列展示,已成為京城內外文化產業興盛繁榮的一道亮麗風景。書畫作品通過裝裱拓展,以精品薈萃或以專題陳列等形式,正作為中國書畫藝術的一道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快餐,奉獻服務於社會:2001年3月,中國曆史博物館舉辦“中國曆代書法精品展”;同年七一前夕,中國軍事博物館承辦“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暨全軍第三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和“軍博館藏油畫、國畫、書法精品展”。2002年11月,在上海博物館開幕為期38天的“千年遺珍國寶展”;是年年底,在南京博物館推出“明清書畫精品係列展”。2003年冬春之交,故宮博物院對宋代米芾名作《硯山銘》珍品展示,隨後又對初唐《出師頌》墨跡的收藏陳列;同年8月,中國美術館在新館開館之際對館藏精品固定陳列的推出……以及近三年來數以百計的書畫名人作品展在文博場館與觀眾見麵,都從不同側麵展示了中國書法繪畫藝術的輝煌業績和博物館收藏、研究、宣傳書畫精品方麵所取得的豐碩成果。這些影響巨大、衝擊力極強的墨寶聚會,在中國文博發展史上是盛況空前的。它預兆著中國書法繪畫藝術創作進入了又一個時代新春。
這裏,給書畫工作者及愛好者一個深刻的印象是:書畫作品的創作和展示總與博物館密切結緣:“要目睹書畫精品風采,博物館是您的最好選擇”。本文擬聯係書畫陳列展覽實際,特別是軍事博物館書畫工作實踐,對增強中國書畫作品的宣教美育功能問題作幾點理性思考。
思考之一:注重把握書畫內容與形式設計的有機結合,以增強書畫作品在展廳的美感功能
中國書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積澱、氣韻的升華、精神的寄托。中國書畫藝術表現力極強。藝術家在筆毫之端的揮灑凝聚,既可以宣泄博大精深的雄厚樸質的情感,又可以表達瀟灑飄逸的情趣,還可以寄托誌存高遠、憂國憂民的情懷,一直被譽為東方藝術的瑰寶,深得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喜愛。書畫作品從宮廷品賞、書齋把玩走進博物館藝術殿堂去展示,這是時代的進步,文明的發展,藝術品格的釋放。書畫作品在展廳的陳列,之所以容易收到美的成效,除了作品本身美以外,應當得益於陳列設計的美能作用。
形式設計是為陳列內容美化服務的跨學科和門類的協同藝術。它不僅涉及曆史學、考古學、建築學,還涉及社會心理學、人體工程學、視覺環境學、技術美學等科學領域。其表現形式又是采取多手段多材質的工藝技術。運用現代視聽技術設備可以強化展覽的時代感;借用光的節奏、色彩的韻律可以強化文物的厚重感;充分運用書法繪畫以及雕塑藝術,可以使陳列形成高層格調,構成和諧的聲韻旋律,從而使博物館的陳列內容和設計形式達到科學組合,為觀眾所理解,所接受,所感染。觀眾通過欣賞這些書畫藝術形象,在心理上獲得興奮和滿足,精神上受到美的潛移默化和影響教育。
(一)把書畫珍品置於美的展廳環境之中,以增強書畫展品布局的格調美
上海博物館在建館50周年之際舉辦的千年遺珍國寶展,是成功的一例。此次大展由北京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聯合主辦,展出了《清明上河圖》、《伯遠帖卷》等晉、隋、唐、宋、元曆代書畫珍品72件。這些國寶級書畫文物集中在全國一流博物館展示,僅展品與展廳之間格調構成的和諧美,就足以使廣大書畫愛好者賞心悅目了。
1995年6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的“李鐸書《孫子兵法》碑拓展”也是一次成功的嚐試。時任軍事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的李鐸先生,注重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先後出版了《李鐸書〈出師表〉》字帖和《〈孫子兵法〉新校字帖》。1994年,他再次手書《孫子兵法》長卷,共計158張,每張寬70厘米,長140厘米,全書6000多字,總長220餘米。啟功大師讀後,欣然賦詩題讚。此長卷由洛陽張弘先生全部刻製成石碑,永久珍存,可謂珠聯璧合。軍博在西二樓3300平方米的高大寬敞展廳裏,沿數千米參觀路線陳列展出“李鐸書《孫子兵法》碑拓”珍品,成為轟動京城的書展盛舉。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同誌在同一天時間,不約而同來到軍博展廳觀看當代書法珍品。可見書法珍品布局展出的魅力,至今傳為佳話。
(二)突出美化展覽典型的人和事,以增強書畫展品在展線上的韻律美
被首都觀眾評為“我最喜愛的陳列”——軍博曆代戰爭館陳列就是很好的例證。該陳列常年展示的書畫作品,都是從中國五千年軍事曆史長河中精選的具有典型的戰爭、戰役和事件。事件本身就充滿著美感,被人們熟知稱頌。經過藝術家美術設計在典型的展線上,就更為典型更吸引人。如陳逸飛的《攻占總統府》,以解放軍在南京降下國民黨旗,升起五星紅旗的典型事件,使觀眾從中領略到蔣家王朝的覆滅,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鬥爭的偉大勝利。許勇創作的《長平大戰》,劉文西、楊曉陽合作的《黃巢攻占長安》,顧蓮塘創作的《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趙奇創作的《垓下之戰》等都是中華五千年軍事戰爭史上的閃光點,觀眾通過對典型繪畫作品的欣賞,產生美的聯想和曆史的回憶。王盛烈創作的《八女投江》選擇了九一八以後,東北抗聯為反抗日本侵略者,在白山黑水和敵人頑強的鬥爭。八位女戰士在掩護部隊撤退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寧肯投江也不落入日寇敵手的悲壯的典型場麵,使觀眾從中領會到中國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愛國主義誌氣和情懷,大大增強了展廳展線上民族情結的凝聚力。
(三)適應觀眾心理需求優化構圖和色彩,以保持書畫作品的風格美
通過對展廳整體效應的調查,筆者發現:好奇、先睹為快是觀眾的普遍心理。觀眾對書畫作品的色彩和構圖比較敏感,千方百計爭先去看,寧可花費時間也不甘願落後於別人。通過對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常年陳列展廳書畫美感狀況考查,筆者發現:這裏陳列和收藏的大部分書畫作品,作者在作品創作時都是經過反複斟酌、精心構圖,不少是多易其稿,堪稱為精妙結構之作。在陳列設計為展品後,設計人員充分調動藝術手段保持原作風貌。在忠實原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對原作者的創作風格也應十分看重。用筆時筋、骨、肉、氣四法並用,設色時濃、淡、幹、濕四度齊下,並應十分講究題款和用印。這樣布展的結果,大大增強了書畫作品的視覺衝擊力。使不少作品堪稱詩、書、畫合璧佳作,吸引觀眾仔細品味。在展覽大廳有相當一部分專業畫家和美院學生、書畫愛好者,他們把來到國家級博物館參觀,當做觀察美術作品的課堂。中央美院的學生將陳逸飛《攻占總統府》和高虹《決戰前夕》作為觀察課,重點領略《攻占總統府》仰視的三角構圖和《決戰前夕》黃金分割構圖的運用,進而達到理解整幅作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