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內膜炎是一種大家不太了解的病,發病相對少,但危害很大,所以很難根據他人的經驗或媒體的報道自行診斷及治療,下麵我們通過一些簡單的問題來了解這種疾病。
1.什麼是感染性心內膜炎
感染性心內膜炎,它的定義具體為心髒內膜表麵的微生物感染,伴贅生物形成。贅生物為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血小板和纖維素團塊,內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細胞。微生物多為細菌,也可為真菌等其他病原體。
這樣說比較抽象,換言之:它是一種炎症,多為細菌感染造成的,當我們處於勞累、情緒低落等免疫功能下降時,細菌會乘虛而入,把他們的“家”安在心髒裏,並且不斷增長、繁殖,加重心髒的破壞,同時細菌也會隨著血液到全身,甚至會損害我們的脾髒、腎髒、腦、眼睛、四肢等多種器官,造成嚴重的後果,這就是感染性心內膜炎。
2.感染性心內膜炎吃消炎藥可否
這種觀點是錯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是一種嚴重的感染,通常診斷是需要專業醫生及相應輔助檢查,如血常規、血培養、心髒彩超,當疑似出現並發症時還需要尿、便常規、心電圖、腹部B超、血管超聲、藥物敏感性試驗甚至CT等檢查手段。
當診斷明確後需要根據藥物敏感性試驗或醫生的經驗選用敏感抗生素,規律治療4~6周,此外還要判斷是否出現並發症,並進行相應的治療,所以當懷疑感染性心內膜炎時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就診,不能自己口服消炎藥,這樣一方麵會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此外還可能導致細菌耐藥,對後繼的治療造成影響。
3.看牙病易得感染性心內膜炎,是否要服用消炎藥預防
感染性心內膜炎在日常生活如:咀嚼、刷牙、牙線清潔、牙簽剔牙、牙科就診等操作均有可能導致發病,那我們是不是會擔心自己患上這種疾病呢?平時預防性服用抗生素會不會有效呢?這一點倒不用過多擔心。
感染性心內膜炎雖然危害大,但不是每個人進行日常活動都會患上該病,它有易患人群的。該病多發生在以下三類人群。
一種是發生於自體的心髒瓣膜上的,這些患者中大部分心髒有基礎病變,如先天性心髒病(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畸形等)或者自體的瓣膜有病變(狹窄、關閉不全、脫垂、退行性病變等),也有少部分病人沒有基礎病變。
另有一種是發生在有植入物的患者身上的,這些植入物多為人工瓣膜,也有起搏器或其他心內植入物。
另有一種是靜脈藥癮(吸毒)或長期應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製藥或靜脈導管輸給高營養液引起。所以對於不是易患人群的個體,我們進行牙齒清潔或牙科就診時,不必過分擔心,也沒有必要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4.發熱1周,疲勞、心慌,是否患上感染性心內膜炎
當疑似感染性心內膜炎時,應該及早就醫。根據什麼考慮自己得了這種病呢?是否凡有心慌、乏力的症狀,就可能患病呢?現舉一些常見症狀。
首先是發熱,病人在發熱前可能會有寒戰,這種發熱一般體溫較高,在38.5℃以上,而且持續時間長,可能達數天至數周,治療效果不好。
其次,由於感染壞死的東西會脫落,造成一些小血管的栓塞,可以出現相應的症狀,病人可以出現肢體的小出血斑點、指(趾)甲下出血等,嚴重的會出現肚子痛、偏癱、失明等。
再次,長時間沒得到正規治療的病人可出現心髒結構的損害,多造成瓣膜的損壞。如心髒瓣膜的穿孔、關閉不全、瓣膜狹窄,有時還會造成瓣膜周圍組織損壞,甚至引起患者心率變慢、心髒停跳等。
還可能出現心力衰竭,咳喘、憋氣,晚上躺不平,飯後腹脹、腿腫等。故心髒病患者若出現1周以上高熱,療效不佳,或伴喘憋、食欲缺乏、夜間不能平臥、腹脹或者腹痛等症狀,要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