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文化館免費開放的最終目的(1 / 2)

試論文化館免費開放的最終目的

群文研究

作者:王秀英

近幾年,按照文化部、財政部《關於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的意見》(文財務發[2011]5號)要求,各地文化館對文化館(站)實行了免費開放。最近,全國上下又全麵深入地開展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群眾路線觀點成為一切群眾文化工作的出發點,為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從這幾年文化館免費開放的工作實踐來看,文化館工作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的文化生活需要,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究竟該怎麼解決?如何才能真正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要?本文試就這幾個問題作以下思考。

一、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所有館都實行了免費開放,但其開放後的服務設施跟不上群眾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一是硬件設施不足,特別是一些設施設備不到位。例如學樂器的,館內沒有大量的樂器;學美術的,沒有可供學習的顏料工具;學書法的,沒有可供練習的紙張;學中老年健身舞蹈的,沒有必須配備的音箱等設備;學少兒舞蹈的,沒有拔杆、室內墊等設施;下鄉演出無流動舞台設施,無演出車輛配備……這都是由於群眾文化資金不足而造成的。二是建築麵積達不到要求,許多館、部麵積嚴重不足,許多項目沒有專門的室內空間,隻能交叉使用,或你用我停,我停你用,極不方便免費開放項目的開展。

(二)專業人才嚴重不足。由於曆史的原因,館內人才力量出現空缺的地方很多,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就要有一定量的專門人才。以神木縣文化館為例,音樂、美術、文學、舞蹈各項僅2人支撐,個個都身兼數職,戲劇創作、小節目創作、地方文化研究、群文理論研究、中老年健身舞蹈編創、樂器教學、音響燈光等可以說極為缺編;文化館人才青黃不接現象突出,急需一批愛文化、懂藝術的年輕新生力量。

(三)由於不少地方強調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導致被領導重視的文化項目“青雲直上”,不重視的“無人問津”。以戶縣為例,每一層領導都重視農民畫,縣上投資、獎勵,對外交流,而對一些國畫創作、少兒美術、電視劇創作、歌詞創作等項目都“無人理睬”,處於自生自滅狀態,這種不均衡的發展現狀,削弱了文化館的服務功能,降低了文化館的吸引力,不能滿足各類人群的文化生活需要。

(四)偏遠鄉村人群,由於路途較遠,交通不便等原因,享受不到免費開放權益。以神木縣為例,萬鎮、賀川、沙峁、馬鎮、喬岔灘、高家堡等偏遠鄉鎮群眾就沒有條件享受免費開放的權益。

二、應處理的四種關係,促進群眾文化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係。對群眾文化,絕不能忘了“普及”去抓“提高”,那“提高”則成了無根基的“空中樓閣”;又不能是抓“普及”而忽視“提高”,導致群眾文化無新鮮感,無品位感,無吸引力。所以,一定要正確處理“普及”與“提高”的關係,堅持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

(二)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免費開放,就是將社會效益置於第一位,但對一些需要投入培訓項目的應收一點費用,以保證文化館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這一點,要向培訓對象說明,並要將所收費用真正全部用於該項目培訓。凡是非宣傳部門、文化部門組織的部門特色文化活動,自然也應收一點費用,因為這些工作是文化館的份外工作,是文化館同誌擠出時間來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