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油價變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2 / 3)

相比之下,國外這方麵研究比較多,如關於石油價格衝擊傳導機製的研究。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能源—經濟發展模型”的測算,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將使中國的GDP下降0.7%,而且,如果油價持續上漲,GDP增長率下降的速度將加快。

常永厚和單江(Youngho Chang and Chan Jiang,2003)采用了李、尼和瑞悌(Lee、Ni and Ratti,1995)的分析方法,利用1980~1999年期間中國原油出廠價格指數和中國GDP數據進行了格蘭傑因果關係檢驗,得出的分析結果是:國內油價(原油出廠價指數)上升對中國GDP和通貨膨脹率有著正向的影響,而世界油價波動對中國GDP沒有統計上顯著的影響。

石油價格波動除了對國民經濟有相關影響以外,對中國的就業也會產生影響。一些研究表明,在最近幾年中,中國經濟大體體現為GDP每增長1%將帶動100萬人的就業。據初步測算,如果國際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並維持一年的話,中國由於企業成本的大幅度提高而影響就業的人數在500萬人以上。

上述研究成果得出的基本結論是:石油價格上漲將會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麵影響,並且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強,油價的波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會不斷加強。

三、油價變動對中國物價的影響

根據價格學理論,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商品價格的有機聯係構成統一的價格體係,表現出價格鏈條的係列銜接性。在價格鏈條上任何一個商品價格環節的變動,都會通過成本推動或需求拉動向其他環節傳導,這是價格運行的一般規律。當然,由於商品在產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價格向其他商品或服務價格傳導的範圍與程度是不同的。

(一)油價變動的傳導機製及途徑

石油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涉及的行業廣泛,產業鏈長,傳導作用強。目前石油作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組成部分,並沒有直接的權重,而是分散在燃油、燃氣、電等居住類因素之中,這類因素在整個CPI的權重中占比是上升的。高油價不會直接影響國內CPI的水平,但會影響國內動力、燃料和能源購進價格,進而推動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的上漲。由於上遊工業品價格對下遊消費品價格傳導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上遊工業品漸高的生產成本,通過產業鏈條逐步向下延伸,產生“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從而直接影響CPI的上漲。

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石油的價格大幅上升時,引起通貨膨脹水平上升。這時企業利潤不但不會上升,還有可能下降。石油價格上升使得相關企業成本上升,產品價格上升。成本與價格同時上升,利潤可能不變。但產品價格上升會抑製消費需求,降低總需求。在利潤不變、總供給不變時,總需求下降,會導致總產出下降,最終使經濟增長減緩。另外,當發生較高的通貨膨脹時,為治理通貨膨脹,政府會采取經濟緊縮政策,緊縮政策在抑製通貨膨脹的同時,也會抑製經濟增長。具有明顯通貨膨脹傾向的宏觀政策會引發通貨膨脹預期和對宏觀經濟環境惡化的預期,最終導致投資者信心的喪失、實際投資的縮減和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

探討國際石油價格對中國物價水平及經濟增長的影響,首先必須分析石油產品的特點和石油的產業鏈。石油是以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液體,日常生活中到處可以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從尋找石油到生產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運輸和石油煉製等幾個主要環節。石油的下遊產品除成品油外,還有石油化工產品。石油化工的基礎原料可以製造出各種重要的有機化工產品和合成材料。這裏將石化產業鏈簡單表示為:石油開采業、煉油和石化行業(生產油氣及有機化工產品)、化工類企業、運輸企業、其他以石化產品作為原材料或動力原料的企業。

上述產業鏈中的所有產品可以劃分為原材料、工業中間品和消費品三大類,其中原材料屬於上遊產業產品,主要是石油。消費品屬於下遊產業產品,主要包括成品油、燃料油、液化氣、化肥、農地膜以及其他工農業用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等。工業中間品對應龐雜的工業製造業,如化纖製造業、塑料工業、橡膠工業等。可見,石油涉及的行業廣泛、產業鏈長。國際石油價格首先影響國內石油價格,其後通過產業鏈進一步傳導、滲透到國民經濟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麵,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普通消費者。比如私車油價上漲,是直接的影響;食品價格上漲,是通過運輸成本增加的間接影響。

以上是對石油產業鏈的簡述,下麵分析石油價格是如何通過產業鏈和價格傳導機製對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CPI指數(消費物價指數)產生影響的。

一般認為上下遊產品價格的傳導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生活性基礎產品價格向非基礎性產品價格傳導;另一部分是生產性基礎產品價格向非基礎性產品價格傳導。作為重要工業基礎原料的石油價格的波動對CPI 的價格傳導屬於後一種。有關專家認為中國當前的國際石油價格對國內價格的一般傳導途徑如下:國際石油價格→國內油氣產品價格(成品油、燃料油、液化氣等)→國內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烯烴類、苯類等化工原料)、油氣產品價格作為原材料的購進價格、塑料、橡膠、化纖等工業中間品價格→交通運輸業價格(航空、海運、公路、鐵路、城市交通用油)→用油工業品價格(電廠、玻璃、陶瓷、鋼鐵等燃料用油)→居民燃氣價格和以塑料橡膠、化纖等為原料的加工企業(生產工農業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等)產品價格及其下遊企業的購進價格→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EPI)→CPI。它們對CPI的影響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

產業鏈各個環節對價格因素的傳導和轉嫁能力不同,受到的影響程度也不同。其大小取決於兩個方麵:一是對石油的直接和間接依賴程度和價格傳導是否暢通。對石油的依賴程度越高,受石油價格變化的影響也越大。在價格傳導機製暢通的情況下,石油價格上升影響286——

將通過產業鏈從上遊傳導到下遊,從生產領域傳導到消費領域。這種傳導的暢通程度,主要取決於商品的供求狀況、供求彈性和產業鏈條的長短。一般地說,供求彈性小和供求銜接較好的產業,其傳導效應比較明顯。相反,在供過於求或供求彈性大的領域,上遊對下遊的價格傳導隻有通過較長的供求關係的變動來實現。

由於中國當前大部分工業消費品供過於求,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其傳導過程具有不確定性。有機化工產品主要以石油作為原料,則以有機化工產品為原材料的中間工業品,如合成材料製造業、化纖製造、塑料製造、橡膠工業等行業的成本會因原材料價格的上升而上升,它們的市場競爭程度和供給需求的相互關係是影響其成本能否順利向下遊行業轉移的重要因素。當這些行業的產品處於總體上供給大於需求、競爭程度高的市場環境下,由國際石油價格上升帶來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就難以向下遊行業轉移。當這些行業的產品處於總體上供給小於需求、競爭程度低的市場環境下,原材料成本上升就可以較為順利地向下遊行業轉移。從現階段中國的具體情況來看,這些行業的產品在中國供給相對過剩,價格上升空間不大,這些行業向下遊行業轉嫁成本難度較大。

而農業生產資料、城市交通、火力電和居民燃氣等行業產品由於受到國家的調控,價格上漲會受到限製。如化肥、農地膜等農業生產資料產品的價格由於受到國家的調控,相關企業不能迅速地向消費者轉嫁成本。除此之外,國際石油價格向企業和居民使用的最終油氣產品價格的傳導途徑相對較為順暢,油價的上漲會增加企業和居民的用油成本。

以成品油、燃料油、液化氣為燃料的企業及居民會受到價格上漲的影響為例,其企業會向下遊企業進一步轉嫁成本,最終導致交通運輸和相關行業以及用油工業的產品價格上升,其中交通運輸價格上升的影響範圍較大。以上這些行業的產品及服務的漲價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其產品和服務的供求關係和市場競爭程度。如果該行業供大於求、市場競爭激烈,則該行業向下遊行業轉嫁成本就會變得困難。如果這種成本不能及時轉嫁到下遊行業,將會壓縮這些企業的利潤空間,抑製其投資需求,減少總需求,影響總產出的增長。至於石油價格上升對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影響,取決於石油價格上升幅度對居民交通、居住支出等最終需求的影響。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研究,按照國際石油價格上漲20%計算,影響國內消費價格指數上漲0.4%,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上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