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原油淨進口國是在1993年。2003年中國原油進口額約200億美元,對外石油依存度達到33%,突破20%的警戒線。2003年中國石油需求量達到2.67億噸,是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的3倍,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此後一直保持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的地位。
一、中國油價變動曆程
較長時間裏為了穩定國內市場和保障生產,中國實行計劃性的石油定價製度,國內的油價遠低於國際油價。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石油定價經曆了由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單一價格階段、多種價格形式並存階段、國家統一定價階段、向與國際石油價格接軌階段的演變。
1955~1981年,中國石油價格的製定與調整是由政府決定的,在製定價格時,政府基本上不考慮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化,國內油價遠低於國際油價。1981年國務院批準了原石油部實行產量包幹方案,規定超產與節約部分的石油可按照國際油價自行銷售,差價所得用於石油勘探和開發。
在多種價格形式並存階段,由於石油產品是統一定價,而生產石油所需的投入產品價格已經放開,這使得石油工業發展受到製約。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針對這種情況對石油、成品油價格和流通體製進行了改革,取消價格多軌製,實行計劃內外價格並軌,全部由國家統一定價。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石油工業發展受到的製約。
從1998年6月1日起,中國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石油價格接軌,實行國內原油價格與國際油價聯動的方式,並實行新的價格機製和流通體製。國內石油結算價由石油基準價和貼水兩部分組成,其中石油基準價由當時的國家計委根據每月國際市場相近品質石油離岸價確定,貼水由購銷雙方協商確定。
2000年6月,中國的成品油與國際接軌,由國家計委根據新加坡成品油現貨價格製定成品油基準價,每月調整一次。以國際石油和汽油的價格走勢決定中國的石油和汽油的價格走勢。這一定價機製由後來的國家發改委製定石油的基準價和成品油的零售中準價,中石油和中石化購銷石油的價格由雙方參照基準價協商確定,成品油價格由兩大集團在上下8%的幅度內製定具體零售價,基準價和中準價是根據新加坡、紐約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價格變化情況,每月按照6:3:1的權重加權計算定價。需要說明的是,這一定價機製隻是在價格水平上的與國際接軌,並未實現價格形成機製上的國際接軌。
2006年3月26日,國家發改委在宣布成品油價上調的同時,宣布了石油綜合配套改革方案。方案包括兩大內容:一是成品油價由原來的與國際成品油價直接接軌,改為以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為基礎,加上國內合理加工成本和適當利潤確定。二是推出“四個配套機製”:包括建立石油企業內部上下遊利益調節機製;建立相關行業價格聯動機製:建立對種糧農民等部分弱勢群體和部分公益性行業給予補貼的機製;建立石油漲價收入的財政調節機製。
二、油價變動對中國國民經濟的影響
(一)中國經濟發展麵對的能源瓶頸
經濟增長離不開要素的投入,中國經濟增長是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力素質的提升、製度創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過,從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動因看,目前還是傳統經濟增長理論強調的勞動數量、資本存量和自然資源等因素,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等現代增長理論所強調的因素還沒有成為增長的280——
主要動因。從經濟發展指標來看,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根據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論,正處於起飛階段向成熟階段挺進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以原料和燃料動力等基礎工業為重心的重化工業和以低度加工組裝型為主導的重化工業發展迅速,資本品工業占據主導地位,工業生產處於重化工業迅速發展的高能耗時期。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宏觀經濟高速增長,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消費結構躍上新台階,汽車、房地產等消費增長迅速。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巨大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的雙重拉動下,經濟增長帶有明顯的重化工業帶動特征。重化工業是高耗能產業,對煤電油運的需求都極為龐大,這導致石油的需求增長迅速。
雖然中國也是石油生產大國,但石油產銷形勢並不樂觀。從1993年開始,石油供需開始出現缺口,由於石油從勘探、開發、煉製成成品油生產時期較長,在較短時間內難以迅速增產以彌補消費的增長,因此石油淨進口量大幅增加。更為嚴重的是,中國石油儲量不足,且世界各國都在爭奪有限的石油資源,所以保障石油供應安全和價格穩定在中國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原油價格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的分析
在探討原油價格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上,國內已經出現不少研究。比如,陳燕武和吳承業(2003)應用多變量時間序列的協整分析理論,構造了多變量自回歸模型(VAR),將GDP和能源消費量聯係到一起進行分析,得到二者長期的均衡關係。史丹(2000)分析了國際石油市場的供需結構特點及OPEC石油供給策略對國際石油價格的影響,並探討了國際油價波動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利弊及其對策。
魏濤遠(2002)通過一般均衡模型,剖析了世界油價上漲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定量研究了不同政策下世界油價上漲可能給中國經濟帶來的衝擊。劉振秋、王向林(2003)闡述了2003年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情況,並分析了其對中國所帶來的影響。楊誌華(2003)分析了高油價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國際收支、總體價格水平以及主要行業帶來的不利影響。認為中國可采取成立風險采購企業、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係、優化經濟結構等三種近期、中期、長期對策,來擺脫經濟發展中的“石油困擾”。
劉希宋、陳蕊(2004)分析了石油價格對國民經濟的均衡的影響,並利用投入產出模型測算了石油價格波動對其他行業的影響。蘇長生、府亞軍、張斌(2005)從油價波浪式上漲的現狀入手,對其成因進行了剖析,然後從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及產業鏈的角度,分析了油價上漲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沈中元(2004)通過對1997年和2000年中國國家統計局124個部門的投入產出表的研究比較得出結論:中國抗高油價的能力正逐步減弱,並已接近東南亞等國的水平。其中,受油價上漲影響最大的部門是石油製品業,其次是與運輸有關的部門。
柳正、馮國良、劉永君(2004)回顧了2004年1~9月國內外油價走勢,分析了高油價原因及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提出應對措施。
徐劍剛等(2005)研究顯示,石油價格上升會導致中國經濟增長下降,通貨膨脹上升,兩年後趨於平穩,但對貨幣政策幾乎沒有影響;GDP的石油價格彈性在-0.07~-0.14之間,這表明,如果石油價格比近一年來最高石油價格上升1個百分點,那麼在未來兩年內,將導致中國實際GDP下降約0.07~0.14個百分點。
劉強(2005)通過一個真實商業周期範式的兩部門混合經濟模型探討了油價波動對中國各經濟變量的影響以及傳導機製,認為石油價格變動對中國就業的效應是不定的,具體的變化方向取決於石油生產和非石油生產兩個部門的就業彈性和就業水平。
於偉、尹敬東(2005)就國際石油價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作了實證分析。陳達忠(2005)運用回歸模型分析了國際油價變動對中國人均實際工業總產值的影響。侯銳、董相勇(2006)剖析了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的背景成因,探討油價上漲對中國宏觀經濟及相關產業的負麵影響,並提出積極應對石油價格上漲的措施和建議。楊敬(2006)重點探討了國際石油價格上升對中國經濟的非負麵影響。
師博(2007)在油價波動分解的基礎上采用月度數據,運用協整分析和誤差修正模型檢驗國際油價波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顯示,油價波動對中國經濟存在著非對稱性效應,短期來看油價下跌對產出增長率的逆向衝擊較大,但長期看油價上升的負麵效應更為顯著。該研究認為,相對於對外貿易和投資而言(從原油強度係數可以推斷),原油價格波動對產出的影響要低得多,油價上漲1%會造成產出增長率下降0.21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