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油價變動對美國宏觀經濟的影響(1 / 3)

從曆史上看,美國曾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一直處於石油淨出口國地位。1956年美國石油剩餘產量達到200萬桶/天,在西方石油供應出現短缺時,充當著主要石油供應國的角色。為了防止外國石油對美國石油產業的衝擊,美國曾實施強製性的石油進口管製政策。然而,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膨脹,美國國內石油需求不斷擴大,石油進口不斷增大,國際石油價格變動對美國經濟的影響與日俱增。

一、統計數據的顯示

(一)美國的石油進口與消費

從進口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石油進口經曆了“不斷增加—逐步減少—不斷增加”的過程。1970年美國石油進口28億美元,1973年增加到76.6億美元,占國內石油消費比重36%;1976年進口上升到318億美元,占當年進口總額1205億美元的26.4%。1973年中東石油戰爭爆發後,隨著國內節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措施的推行,從1979年至1985年,美國石油進口迅速下降。1985年之後,由於國際油價下跌,國內石油消費再度增長,加之國內高成本油井關閉,原油進口又開始增長。1996年美國石油淨進口量首次超過國內石油生產量。近十多年來美國每天石油進口超過1000萬桶,2007年達到1363.2萬桶,2009年盡管經濟還未走出困境,石油進口仍達到1144.4萬桶之多,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0%。

從消費看,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05年美國日石油消費量達到曆史最高點2080.2萬桶,其後下降;2009年1868.6萬桶/天,占美國能源消費的38.6%,占世界石油消費的21.7%。其中,美國國內生產石油為719.6萬桶/天,淨進口量為952.8萬桶/天,淨進口占消費的57%。

美國石油消費及對進口依賴性的加深,使得確保石油安全成為美國對外關係的重要內容,保證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穩定成為美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美國政府通過開發新能源來緩解對石油的過分依賴,而國內不少企業和消費者則是:隻有當石油價格上升到較高水平時,才會通過節能措施來減少需求;而當價格下跌後又會恢複以前高消費的習慣。由此,美國國內一直有不少公益團體和自願者,呼籲人們減排節能。此外,政府也通過財政與稅收等政策推進節能減排、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今天,從各部門看,美國石油消費高度集中在交通運輸和石油化工這兩個部門中,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這兩個部門的影響較大。

在交通運輸部門的石油消費中,汽油消費占據絕大部分,有學者專門研究了油價與汽油需求之間的關係。比如,穀德文、德蓋和漢力(Goodwin, Dargay and Hanly,2004),以及葛銳漢姆和葛雷斯特(Graham and Glaister,2004)對2004年及之前的汽油需求進行計量分析,證實許多國家在石油價格上漲1%之後,第一年汽油消費減少0.2%~0.3%。運用他們的分析結果,2008年原油價格約是汽油價格的40%,這意味著汽油價格對原油價格變動大約在-0.08%~-0.12%之間。這個估計與近年在96個不同國家所作的需求對總的原油消費(-0.08%)變動的計量分析結果(蓋特裏、亨廷頓,2002)相似。不過,後者的原油需求估計包括了所有石油產品的反應,而並非僅汽油一種產品。

(二)二戰後國際市場油價變動對美國GDP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至1972年,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從1973年開始,美國GDP增長率隨著世界油價的激烈變化而變化。1973年中東戰爭和歐佩克的石油禁運,引起美國經濟出現戰後最嚴重衰退。此後,1978~1989年伊朗革命戰爭和兩伊戰爭、1990年波斯灣戰爭,分別引起1980~1982年、1990~1991年美國經濟的衰退。

分析二戰後以來的國際油價變動,起伏較大、影響範圍較廣的有四次:①1973年阿拉伯國家對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使基準石油價格從每桶3.0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從而觸發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中,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②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因國內政局發生劇變,石油生產大幅下降,從而打破當時全球石油市場上的供求平衡關係。國際油價在1979年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導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出現。此次危機是20世紀70年代末發達國家經濟全麵衰退的一個重要原因。③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在3個月時間內從每桶14美元上漲到40美元。但這次油價暴漲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要小得多。④2007年下半年,油價急劇上升,到2008年7月一度達到147美元以上,其後下跌,伴隨著油價劇烈波動的是美國金融危機在全球範圍的擴展,其結果是出現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

顯示的是20世紀60年代至21世紀初油價指數波動情況。從該圖可見,國際油價最低點在不斷提升,這意味著油價總趨勢在上升。自1999年3月歐佩克達成限產保價協議以來,1999年3個月時間內,原油價格上漲了兩倍。2000年後國際油價又開始新一輪上升,3月7日創造了34.43美元/桶的高峰。2003年強勁的全球經濟推動了原油價格上漲,2004年下半年開始原油價格增長速度快於往常,在2004年的12個月中上漲了2/3.到2008年5月,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即期合約(WTI)已經達到135美元/桶。

就近十來年看,國際油價走勢大致可以細分為四個階段:①1997~1998年底,下跌階段。這個時期油價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由需求不足(由於亞洲金融危機,一些亞洲國家經濟增長放緩)所引起的。②1999~2000年9月,緩步上升及高位振蕩上行階段。這個階段油價的大幅上升是由需求和供給兩方麵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③2000年10月~2001年,振蕩下行階段。主要原因是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和石油市場需求放緩。④2002年初至2008年上半年,振蕩上行階段。為了穩定市場,製止油價下滑,產油大國減少了石油出口,從而使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從2001年底開始回升;加上世界經濟複蘇增加了石油需求和基金在期貨市場的炒作,使得原油價格一路不斷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