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又一次站在了曆史的風口浪尖!對三門峽價值的重估也第一次進入了媒體與公眾層麵。官方、民間、媒體、專家等對此紛紛發表意見,直至今日,爭論之聲仍不絕於耳。
曾出任三門峽工程技術負責人、我國水利界泰鬥張光鬥先生直言不諱的指出,建設三門峽是個“錯誤”;前水利部部長錢正英也呼籲三門峽水庫放棄發電,停止蓄水。水利部高官也在正式場合公開承認:“洪災主要責任在於三門峽。”
而早在2000年,安啟元就開始了通過全國政協提交提案的努力——治理渭河與改變三門峽水庫運行方式是他堅持不懈的提案內容。而且這一堅持就是五年,年年提出相關提案。而2003年8月的渭河洪災,也用事實證實了安啟元先前的種種警告。
安啟元說,其實他的提案還是相對“溫和”的——改變三門峽水庫運行方式,停止發電蓄水。稍早一些時候,陝西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也聯名向上級機關提出類似的建議。而陝西民間的聲音就激動了許多——“炸”掉三門峽!
有媒體評論,由於三門峽水庫梗阻,使陝西省長期背負沉重的防洪治澇任務,黃河把陝西與河南變成了一對“冤家”。過去是“陝北開荒,河南遭殃”,如今變成了“河南修壩,陝西遭殃”了。
這樣的評論也許並不為過。據安啟元介紹,當年為了興建三門峽大壩,“陝西朝邑、平民兩縣被迫撤出;淹沒耕地百餘萬畝,外遷移民28.7萬人,淹沒麵積和移民人數占整個庫區的83%和82%。”而建成後的三門峽,卻成了陝西人身邊的“定時炸彈”,兩三年一遇的大洪水讓渭河兩岸的人民吃盡了苦頭。陝西省水利廳的官員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國家能否建立一種長效補償機製,以解決庫區群眾生活困難問題。
年年提交議案的安啟元,年年都對有關部門的答複感到不滿意。2003年,在回複水利部辦理政協委員提案的意見表裏,安啟元對他的提案《關於改變三門峽水庫運行方式案》的“對辦理情況是否滿意”問題的答複十分簡單明確,“不滿意。如果及早采取實施,今年渭河流域的洪水就不會造成如此巨大的損失”。
在連續六年的不懈努力下,渭河治理及三門峽水庫問題的解決終於提上了國家的辦事日程。三門峽水庫的運行方式也成為渭河治理的核心問題。水利部對此專門安排了黃委會黃河水科院、中國水科院、清華大學、陝西省水利廳、西安理工大學等單位開展了潼關高程控製及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的研究。
也就在這個背景下,《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終於在千呼萬喚中遲遲出台,暫時緩解了有關三門峽“去”“留”之爭的同時,也拉開了根治渭河水患的序幕。
多年堅持終於換來了這樣一個國家大額度的治理投入,回顧自己過去五年五次的提案經曆以及無數次對渭河兩岸的考察,安啟元顯得很平靜,“這隻能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關鍵是要看以後,我們如何花好國家這筆錢,如何科學規劃,治好渭河,給渭河兩岸的老百姓創造和諧、幸福的新生活。”
百億巨資有望根治渭河水患
《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的出台,先後曆經四年多時間。
2001年10月,針對安啟元的提案,錢正英率全國政協、中國工程院陝西渭河流域考察團抵達陝西,在對500餘公裏渭河陝西段進行充分考察、調研後,形成了一份《關於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問題的調研報告》並呈報黨中央、國務院。國務院有關領導先後兩次就渭河流域的綜合治理作出了批示,此後政府各機構實際運作正式開始。渭河流域各省開始治理規劃的編製工作,水利部也委托黃委會製定整個渭河流域的規劃設計大綱並隨後報送國務院。2005年年末,一個更為係統、客觀的《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終於破殼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