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陝西來說太重要了!”得知《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於近期通過國務院審查並於今年啟動實施,曾任陝西省委書記、陝西省政協主席、現任全國政協常委的安啟元不禁感歎,“渭河安瀾,陝西人民才能免受洪患之苦!讓渭河兩岸的人民真正過上幸福、穩定的生活,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旨!”
安啟元的想法代表了渭河流域近兩千萬陝西人民的心聲。
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是陝西的“母親河”,但也帶給了陝西人不堪回首的無盡悲痛。每一次水患洪災,都有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人流離失所。哀鴻遍野,不忍卒睹。治理渭河、縛住水龍是陝西省上上下下共同的心願。
雖然於萬千等待中姍姍亮相,但《規劃》的出台,畢竟邁出了根治渭河水患的第一步。渭河兩岸的人民也許不用再像以往那樣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在即將到來的這個新年裏,他們可以稍許從容地跨過年關了。
渭河水患與三門峽的曆史“恩怨”
說起渭河水患,不得不提及三門峽。這實在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回顧曆史,不是為了追究孰對孰錯,而是為了銘記教訓。
自從1955年中央決定在三門峽修壩之後,陝西省就一直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這是一個犧牲上遊利益而保全下遊的工程,將會把黃河在河南的災難搬到陝西。水庫淹沒造成的百萬移民、泥沙淤積和土地堿化,這些都將成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無法解決的難題。但在陝西省及國內一些水利專家的諸多反對聲中,這個蘇聯“老大哥”的援建項目最終還是在未充分調研的情況下,僅對設計方案做了少許改動就匆匆上馬。1960年,三門峽水庫基本建成,9月開始蓄水。
正如安啟元所說,蘇聯擁有在一般河流上梯級開發的豐富經驗,但是在他們的版圖上並沒有黃河這樣多泥沙的大河,由於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泥沙條件估計不足,在三門峽水庫設計、建設之初,就為以後埋下了短時間內難以消弭的隱患。
災難很快降臨。僅僅一年半之後,水庫就淤積了15億噸泥沙。不僅從三門峽到潼關的峽穀全淤了,而且在潼關以上渭河與北洛河的入黃口處也淤了“攔門沙”。到1964年11月,總計淤了50億噸。渭河泥沙淤積已到距西安僅30多公裏的耿鎮附近。經濟重鎮西安岌岌可危。
陝西方麵開始了激烈的抗議,一些專家也紛紛站出來指責。一場關於“攔泥”還是“放淤”的論戰不可避免地爆發了。這場論戰也促成了三門峽水庫的第二次改建。
從那以後,三門峽一直修修補補。但渭河淤積問題愈發嚴重,潼關高程始終居高不下,被稱為陝西“白菜心”的渭河流域時刻麵臨水患之危。
據安啟元向記者介紹,1992年,渭河發生洪水,由於出流不暢,造成漫堤決口,僅華縣一地就淹沒農田69萬畝,受災人口28.5萬人。而2003年8月的渭河洪災,更是造成3條渭河南山支流的5道河堤決口,受災人口56.25萬人,淹沒麵積30.2萬畝,35萬人無家可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3.21億元。
那場洪災使三門峽再次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陝西方麵及國內部分水利專家指出,那場渭河洪水隻相當於三五年一遇的普通洪水,而結果是形成了50年不遇的渭河大洪,是典型的“小水大災”,其罪魁禍首就是三門峽!隨後,陝西省多名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上提交議案,要求改變三門峽水庫運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