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之爭塵埃將落百億巨資換渭河安瀾(3 / 3)

從這個過程中,我們不難體察出國家治理渭河之認真和良苦用心。

按照《規劃》的內容,渭河治理將解決全流域缺水、汙染、泥沙淤積及防洪四大難題。而在這四大難題中,有三項都與渭河洪災有關。

有水利專家認為,近年來黃河、渭河泥沙淤積嚴重,原因之一就是上遊來水量明顯減少。為解決這一問題,按照《規劃》要求,陝西將在省內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其中,“引乾(佑河)濟石(頭河)”工程主體已完工,計劃近期引水3000萬立方米,遠期引水5000萬立方米;“引紅(岩河)濟石”工程主體將於今年破土動工,建成後共計引水9300萬立方米;最大的一項引水工程為“引漢(江)濟渭”,計劃近期引水5億立方米,遠期引水10億立方米。這三項工程共計引水17億多立方米。三項工程全部成功引水後,可極大地緩解渭河兩岸資源型缺水的難題,增加渭河來水量,加快對下遊河床的衝刷,盡可能減少泥沙淤積。

陝西省防汛辦總工程師鄧賢藝告訴記者,拋開三門峽談渭河治理就缺少了很重要的一塊。自三門峽建成後,潼關高程40年間抬高了5米,渭河河床不斷抬升,在渭河入黃口形成了“攔門沙”。每到汛期,渭河水便倒灌支流,使得南山12條支流的河床也不斷抬升。這樣一來,使處於夾槽地帶的陝西“二華”(華陰、華縣)每年都要麵臨水患洪災。為解決渭河下遊防洪問題,陝西省將采取渭河全陝西段加固河堤和在渭河支流修建大型水庫的措施。使渭河河段達到設防標準,其中寶雞市段達到百年一遇標準,楊淩達到50年一遇標準,鹹陽北岸達到百年一遇標準,南岸達到50年一遇標準,局部段達到20年一遇標準。這樣一來,不至於出現衝垮河堤的現象。同時,在渭河支流、涇河、北洛河建立大型水庫。

鄧賢藝認為,要達到渭河減淤目的,改變三門峽水庫運行方式非常重要。這些年經過各方麵努力,國家已初步決定三門峽水庫在非汛期降低水位至315米。同時,還可以利用渭河支流、涇河、北洛河上的水庫,既能起到攔泥沙的作用,又可以製造人工洪峰,衝刷下遊泥沙。

通過綜合治理,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將得到極大改善,困擾下遊人民多年的洪澇災害問題也許將成為曆史。

三門峽水庫給我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前車之鑒。大自然的報複是無情的,我們也為此付出了昂貴的學費。在那個更多時候感性大於理性的年代,我們已無法苛求當年的“拍板者”以科學、客觀的態度對待一項可能造福萬民或貽害萬年的工程。但在4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應該懂得怎樣才能讓決策更科學,怎樣才能建立一個善於傾聽反對意見的科學的論證體係,怎樣以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戰略眼光麵對涉及千萬人福祉的係統工程。也許如安啟元委員所說,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