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考察團赴陝考察綜述(2 / 3)

關於水資源總量,錢副主席指出,水資源總量應當包括入境水量和當地水量,當前的問題是要注意研究入境水量的變化趨勢。

關於用水規劃,錢正英副主席指出,現在的用水規劃,歸納起來的問題是“兩大一小”;農業、工業用水偏大,生態用水偏小。

關於調水工程,張光鬥院士指出,由於水量緊缺,應當發展高技術產業和用水少的產業,使工業產值增加幾倍的情況下,用水量增加不太多。零增長不現實。城市生活也需要節約用水,這樣,需水量增加得不是太多。另外,渭河幹流需要一定的流量來保護生態環境,需要相當大的流量來衝刷河口的泥沙。在這樣的形勢下,水量肯定是不夠的,所以跨流域調水還是很必要的。比較可行的是引洮濟渭。濟渭的水量開始可能是10億立方米,以後逐漸增加到20億立方米,也不是很大的水量。至於引漢濟渭、引嘉濟渭,由於難度較大,短時間內難於實現。潘家錚院士指出,適當地由外流域調入一些水量是合理和必要的,調水有三方麵來源:西部引洮入渭、南部引漢入渭、東部引黃及其他一些較小的調水工程。大家討論後一致認為,以引洮入渭較為合適、可行。

關於水庫工程,潘家錚院士指出,東莊水庫的泥沙問題很複雜,建庫的效益主要是灌溉、供水和防洪。我們認為有一個重要前提,東莊水庫的運行,必須保證有利於下遊泥沙淤積的衝刷。隻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談得上發揮灌溉、供水、防洪效益。否則就弊大於利,蹈三門峽覆轍。我們希望,在審批和實施時要特別重視這一點,做到有利無弊。專家們認為,小水河水利樞紐工程是合理和可行的。本流域內規劃的其他調蓄和防洪工程,應該一並納入綜合整治規劃中。

2.農業的發展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天然降水。錢正英副主席指出,按全國區劃來講,關中是降水量最多的旱作物地區。根據這樣的條件,農業發展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就是旱地農業和灌溉農業並舉。灌溉農業要研究如何減少灌溉定額,提高灌溉效益,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有效降水,調整農業結構,改進灌溉製度和采取先進的農業措施。張光鬥院士指出,現在的灌溉麵積還沒有達到原來規劃的麵積,所以首先要做到滿足原有規劃麵積,不要再擴大了。必要的水庫還是要修的,可是修水庫不是為了擴大灌溉麵積,而是補充灌溉用水,而且還要考慮到上遊蓄洪水以後,必然減少下遊的洪水流量,對於下遊衝沙是很不利的。

3.城市、工業的用水規劃應當貫徹節水優先、治汙為本、多渠道開源的方針。錢正英副主席指出,渭河流域存在的問題是,城市工業、生活用水明顯偏大,最大的水危機是水質汙染,要加大防治汙染力度,要提高水價包括自來水水價、排汙費,要加強垃圾的處理。邵益生院士指出,要立足於當地的水資源條件發展當地的社會經濟,不僅要提高用水效率,還要提高用水效益。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加速推進城鎮化,提高單方用水的GDP產出。

4.要把渭河河道的生態用水列為渭河流域綜合整治的重要內容。錢正英副主席指出,應當認識到河流有多方麵的生態功能包括衝刷泥沙、稀釋汙水以及補給地下水,而且還保持一定的河床,保證行洪安全。因此,在非汛期和汛期,都應當有相當的水量,才能保證河流的生態功能。現在規劃提出來的生態用水中,隻包括城市綠化、小河、小湖等的用水,沒有提出渭河幹流本身的生態用水,這是非常大的缺陷。王禮先教授指出,生態環境建設用水除了包括城市綠地需水、河道基本生態需水、地下水回灌、城市湖麵補水等內容外,還應包括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用水、林業生態建設用水,以及河流衝沙用水等。因此,我們建議在渭河流域水資源供需平衡計算中,將這三項列為生態用水的內容,加以計算,否則,計算結果會偏小。

5.在防治汙染方麵,要逐步實現零增長、零排放。錢易院士指出,工業廢水汙染的防治應以削減排放總量為目標,主要手段應是工業結構調整和推行清潔生產。應從有效地削減汙染物排放總量入手,從工業廢水汙染物排放總量的零增長過渡到負增長,再過渡到零排放。應加快城市汙水處理廠的建設。

城市下水管道的建設一定要與汙水處理廠的建設同步,還應注意將處理後的城市汙水回用於農業、工業或市政。將汙水處理後回用是緩解水資源緊缺和水環境汙染的雙贏戰略。要注意麵源汙染的控製,渭河農田徑流造成的麵源汙染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麵源汙染的控製包括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管理和利用農村廢料等,是比點源汙染控製更困難的任務。麵源汙染的控製應與生態農業的建設結合起來。正確的水價政策對於解決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汙染都必不可少。陝西省的水資源價格、自來水價格和汙水處理費用都很低,不能反映水資源價值和供水、汙水處理的成本,非但不能促進節水、防汙,反而會縱容對水的浪費和汙染。水的費用在企業生產成本中占的比例極小,一般居民也能夠承受更高的水價,對於生活有困難的下崗工人家庭,政府可以采用一些補貼政策。

6.生態環境建設要統一規劃,因地製宜,綜合治理。農牧發展要突出畜牧業,盡快提高農業係統的總體生產能力。王禮先教授指出,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牧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應當是以保護、改善與合理利用流域水土等自然資源為核心,以促進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小流域為單元,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因地製宜,分類指導。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中主要是三方麵的內容,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林草植被建設和生態農業建設。渭河流域年降水量約500-700毫米,平均氣溫13℃左右,≥10℃年積溫約4000℃以上,在中國植被分布區中,屬於暖溫帶半濕潤闊葉落葉林區。這就決定了本區第一性產業(包括農、林、草業)的生物量比較高。這是第一性生產,也是發展動物生產的物質基礎。若把第一性生產中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機物質,通過家畜飼養轉化為各類畜產品,就能夠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態係統的整體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