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墜落:痛苦的昨天(2 / 3)

由於卡莉與董事會格格不入,在某一場會議結束3個小時之後,迅速離職,拿到了超過4000萬美元的賠償。在她離職的第一個交易日,惠普股票上漲10%。

而此後,董事會挑選了馬克·赫德。在赫德任內,對董事會的清理比卡莉更加徹底。盡管赫德最終在對他的性騷擾案件調查中,主動提出了辭職,有多位惠普內部人員表示:“不能簡單地認為,赫德隻是由於性醜聞才被辭退的。最主要原因是由於財務作假,個人生活作風僅僅是一個由頭。”

赫德離職後,甲骨文創始人埃裏森痛斥董事會不懂得用人。隨後,赫德進入甲骨文董事局,擔任聯席主席。消息宣布的當天,惠普股票大跌10%。

“單從挑選CEO來看,惠普董事會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位管理學教授說,由於用人草率,CEO並不太了解惠普真正是什麼樣的公司,導致戰略沒有連續性。“所以,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董事會,沒有比這更嚴重的問題了”。

戰略失控 盲目收購

而在最近這兩年裏,當惠普忙著不斷尋找下一位CEO時,他的對手們也沒閑著——他們正在IT業內醞釀著巨大的轉變。

以同樣是PC起家的戴爾和IBM為例。IBM徹底剝離PC之後,全麵轉向企業級業務,包括硬件、解決方案和服務,在IBM的規劃中,未來軟件將占公司55%的營收。而戴爾也在最近幾年堅定地向服務轉型,逐漸減少對消費類業務的倚重,並為此進行了80多筆收購。

在競爭對手快速轉型的刺激下,盡管惠普也收購了如EDS等相關公司,但硬件業務仍然是不可撼動的主要營收來源。

而與此同時,硬件產品正麵臨全行業的利潤下滑,在惠普內部也是一樣。按照惠普2012年第四季度財報,信息產品業務收入同比下降14%,打印業務收入下降5%,服務業務收入下降6%,企業服務器、存儲和網絡(ESSN)收入減少9%,而軟件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4%,惠普金融服務收入增長1%。

硬件部門的連續下滑,讓惠普急著給自己貼上“軟件+服務”的標簽,希望加大軟件及服務等利潤較高、差異化明顯的產品在整體業務中所占的比重。

“卡莉在任的時期,硬件市場還很好,她采取的戰略就是做大規模。”Tom分析說,卡莉追求的是規模擴張,不惜去做不熟悉的領域,甚至在消費類產品,直接麵對日係廠商競爭。這種戰略幾近瘋狂,卻讓產品研發和售後服務麵對巨大的壓力。

而赫德在任時,伴隨市場環境的變化,為了讓打印機和硬件不再是惠普惟一的“現金奶牛”,他盡可能提升軟件、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力量。比如,他用12億美元收購大名鼎鼎的Palm,希望借助Palm的WebOS移動操作係統進入移動領域。27億美元收購3Com,產品線再次延伸到不熟悉的領域;132億美元收購美國計算機服務提供商電子數據係統公司(EDS),希望轉向服務。

在這一方麵,李艾科顯得過於心急。他變本加厲地收購軟件企業,恨不得立即甩掉所有硬件業務。他主導收購了Autonomy——讓惠普花了110億美元之後,陷入交易欺詐的漩渦。而在移動領域,原本赫德是想借助WebOS返回移動市場,結果硬件產品頻頻死機,體驗太差。於是,李艾科幹脆宣布放棄WebOS,讓惠普麵向移動的戰略徹底失敗。

此外,李艾科的另外一個昏招,是砍掉PC業務。李艾科希望做大軟件市場,徹底甩掉硬件,在大刀闊斧之下,他卻忘記了,惠普的強項在於整合硬件產品,怎麼能丟就丟呢?

缺乏連續性戰略成了惠普的最大挑戰。幾任CEO都在沿用自己熟悉的戰略,生搬硬套移植到惠普身上,這就導致赫德懂硬件,收購了一堆硬件產品,結果消化不了;而李艾科懂軟件,隻會收購軟件公司,結果急於求成,造成如今的大麻煩。

組織架構

一變再變

在今年國際金融展開幕之前,惠普一直沒能找到一個稱心的宣傳語。為此,幾個部門的領導坐在一起開會,其中一人無意中翻看幾年前的宣傳畫冊時,注意到了“未來銀行”的概念,最終,惠普決定繼續沿用這個概念。而這個概念是2010年惠普訪問過120多個銀行業內高管後得出的。

“這件事不大,但反映的是惠普產品缺乏亮點,隻有生硬的宣傳語和口號。”一位內部員工透露,而且無論是消費類還是企業級市場,惠普很難讓用戶一下子明白,沒有統一的口號,各部門都有自己的宣傳用語。

其實,這是由惠普的組織架構決定的。到目前為止,惠普的戰略仍舊以產品導向而非客戶導向為主。這使得惠普的組織架構也是以產品線為劃分。“每個人隻向自己的老板彙報。至於其他部門做什麼,我們很少溝通。”Tom表示。

Tom認為,這種架構引來的混亂就是,同一個客戶,需要麵對來自不同產品線的銷售代表。就連PC消費類產品線和商用產品線的售後服務,客戶也要跑到不同產品店的授權維修點,不可能一個門店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