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落:痛苦的昨天
封麵報道
惠普沒有傳聞中的那麼糟,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
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惠普2012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財年顯示,2012財年淨營收1204億美元,同比下滑了5%。如果隻看財報,惠普仍舊是IT企業中的翹楚,比IBM的營收多幾百萬美元,比戴爾多一倍。
但是,如果看運營淨利潤,惠普2012財年巨虧127億美元,而IBM和戴爾都有50多億美元收益;再看每股收益,這些年,惠普長期處在1美元左右,而競爭對手們則在4美元上下。
僅僅17個月,惠普市值就從巔峰時期的千億美元跌去了60%之多,如今隻剩下340億美元。
人人都說,惠普迷失了。那麼,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本報記者走訪了大量惠普高層、員工和分析師,一切矛頭都指向董事會——董事會不會用人、頻繁更替CEO,導致戰略屢屢失誤、員工情緒消極,在發展周期極快的IT業內,惠普一變再變的決策隻能帶來投資者的極度不信任。
禍起董事會
“你要問我是誰造成了這種局麵,或者為什麼造成這種局麵,我隻有一個答案,那就是——董事會。”一位前惠普員工Tom(化名)在采訪時平靜地說。
Tom在惠普工作了10多年,原本是康柏電腦的員工,因合並進入惠普的企業級集團,一直到前兩年離開。輾轉找到他之後,Tom如此評論。
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內,惠普連續更換了4任CEO——馬克·赫德、臨時CEO Lasjak、李艾科,以及梅格·惠特曼。每一次更換CEO,惠普必然經曆一次震蕩,這不僅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同時也影響到消費者。終於,到了李艾科時代,惠普徹底迷失了方向。
而這一切正是出自董事會的“傑作”。
“在內部,我們懷念的是赫德時代,而不是卡莉,更不是李艾科掌權的時代。”Tom的這些看法也被另外一個前員工所證實。
2010年11月1日,李艾科正式接任惠普總裁兼CEO,僅僅到2011年9月23日淩晨,惠普董事會便宣布李艾科辭去總裁兼CEO職務,同時還宣布了他的繼任者為Ebay的前CEO梅格·惠特曼。
“在惠普內部有傳聞說,李艾科上任,董事會竟然沒有一個人對他進行麵試。”Tom告訴記者。這簡直不可想象——據了解,前微軟中國CEO梁念堅在上任之前,經曆重重關卡,總共接受過16輪麵試。
當時,在惠普董事會看來,公司急需要轉向利潤更高的軟件和服務市場。而李艾科在擔任SAP CEO時期,有良好的業績——2004~2009,SAP的軟件業務營收連續18個季度實現兩位數增長。正由於看好李艾科的這種背景,董事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他。
但是,業界卻對李艾科的專業背景提出巨大疑問。甲骨文的CEO埃裏森在一封郵件中表示:“我無語了。惠普有幾位出色的內部候選人,但他們卻選擇了一個最近因管理不善被SAP炒掉的CEO。”
“李艾科隻有軟件背景,對IT 硬件並不在行,他能帶領惠普走向何方?”在對李艾科的評價中,這是最主流的觀點。而現在看來,上任和卸任都是匆匆忙忙的李艾科,雖然隻在職11個月,但他帶給惠普的確實是一場災難。
眾所周知,李艾科上任不到一個月,就一下子宣布了三大決定,放棄WebOS、考慮剝離PC業務,以及收購Autonomy。隨後,惠普董事會出麵幹預,引起軒然大波。
“李艾科並沒有傳承赫德的組織架構,在他任內,惠普備受指責,急於尋找出路,卻又缺乏統一戰略,四處亂撞。”一位惠普前員工稱。很快,惠普的股票就猛跌70%,而董事會也使出了百年不變的招數——拿起掃把趕走了李艾科。除了“一地雞毛”和一堆爛賬,李艾科沒有給下一任CEO留下值得驕傲的遺產。
“李艾科之所以離開,不僅僅是財務原因。畢竟,惠普董事會需要有人背黑鍋。”某一個大學經濟管理係教授如此評論。但是,李艾科離職後,竟然也拿走了高額的賠償金,這同樣不可思議。
當然,誰都可能遇人不淑,“李艾科式鬧劇”也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公司,但如果這隻是一個偶然事件,11個月的任期並不算太壞。可是在惠普,這絕不是董事會第一次在用人方麵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惠普董事會和CEO的緊張關係可以追溯到1999年~2005年,卡莉擔任CEO的時期。
2001年,當卡莉提出要收購康柏時,遭到了董事會的強烈抗議,特別是兩位創始人子女——據了解,當時卡莉已經展開了對創始人繼承人的“清理”工作,否則惠普根本不可能成功收購康柏。
“客觀說,卡莉的這種做法是對的。”Tom認為,在當時的背景下,超越IBM一直是惠普的最大夢想。再加上IT競爭開始加劇,硬件銷售占據重要位置,惠普和康柏合並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經過幾年整合,合並開始顯現出效益。2005年,惠普全年營收為866億美元,到了2006年,惠普營收為916.58億美元。而那一年,IBM的全年營收為914.24億美元,隻不過,在2004年12月,IBM已經將全球PC業務以15.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聯想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