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高熱診斷與防治
發熱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症狀。小兒由於體溫調節中樞尚未完善,因此,在一天之內體溫有所波動,一般上午稍低,下午較高,但波動的範圍不應超過1℃。其他常見的影響小兒體溫的原因,如哭鬧或飲食過多而使體溫略為升高,外界氣溫、穿衣厚薄等使體溫發生波動。以上暫時體溫變化均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不屬於病理性發熱的範疇。
小兒正常的體溫範圍是,肛溫為36.5-37.5℃,舌下溫度較肛溫低0.3-0.5℃,腋下溫度36-37℃。肛溫超過37.8℃,舌下溫度超過37.5℃,腋下溫度超過37.4℃,可認為發熱。以肛溫為標準,37.8-38.5℃為低熱,超過39℃為高熱,超過41.5℃為過高熱。發熱持續兩周以上稱為長期發熱。
發熱僅僅是一種症狀,許多疾病都易引起發熱,因此在分析時應注意結合病史、體檢、實驗室檢查等作出診斷。
13.1.1 病因
可以區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
(1)感染性發熱
是引起發熱的最常見的病因。病原體可以是細菌、病毒、支原體、立克次體、真菌、寄生蟲、螺旋體等。能夠引起長期低熱的疾病有:結核病、泌尿係統感染等。引起長期高熱的疾病有:敗血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傷寒、副傷寒、膿胸、細菌性心內膜炎等。
(2)非感染性發熱
①組織破壞或壞死。由於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引起發熱。一般可由於機械性、物理性或化學性損害,如大手術後組織損傷、大麵積燒傷等引起;也可由於組織壞死與細胞破壞引起,如白血病、組織細胞增生症X、淋巴瘤等。
②結締組織病及變態反應性疾病。此類疾病均可引起抗原―抗體反應,結締組織病常見的有:類風濕、風濕熱、係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等;變態反應性疾病主要由於應用某些藥物引起的藥物熱以及某些血清病。
③內分泌及代謝障礙。由於引起產熱過多或散熱過少而導致發熱。產熱過多可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驚厥或癲癇持續狀態;散熱過少見於重度脫水、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等。
④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可由於物理性、化學性、機械性等因素引起。如,中暑、腦震蕩、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⑤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由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影響了正常的體溫調節,此類發熱一般屬於功能性。
13.1.2 發病機理
正常小兒的體溫是由大腦皮質和丘腦下部體溫調節中樞來控製,通過神經、體液等因素調節產熱―散熱之間的平衡,從而維持正常體溫。一旦產熱與散熱之間的平衡失調,即可引起體溫變化,產熱多於散熱,體溫上升;產熱少於散熱,體溫下降。根據發病機理,一般可分為致熱源性發熱和非致熱源性發熱。致熱源分為外源性致熱源和內源性致熱源。外源性致熱源,如細菌內毒素,由於分子量較大,不能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而引起發熱。
致熱源性發熱的原因主要是感染,當機體感染病毒、細菌、立克次體、內毒素等病原後,激活了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使之產生和釋放出內原性致熱原,進入血流,作用於下丘腦前部,使其合成前列腺素E,作為神經遞質而引起發熱。
非致熱源性發熱是由於產熱過多,如癲癇持續狀態或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體溫上升,也可由於散熱減少引起,如廣泛性皮肌炎以及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引起。
13.1.3 診斷
應根據全部臨床資料綜合分析。
(1)病史
在詢問病史時,應注意患兒的發病年齡、居住地區等,因為對一些地區性傳染病,具有提示作用。另外,應詳細詢問患兒發熱高低、發熱規律、熱程等,可初步判定熱型,而不同疾病的熱型可以不相同,對疾病診斷也有一定提示作用,現將一些常見熱型舉例說明如下:
稽留熱:體溫持續39-40℃左右,達數天或數周,24h波動範圍不超過1℃,見於大葉性肺炎、傷寒等。
弛張熱:體溫在39℃以上,但波動幅度大,24h內體溫波動幅度達2℃以上,體溫最低時一般仍高於正常水平,可見於敗血症、風濕熱等。
間歇熱:高熱期與無熱期交替出現,體溫波動幅度可達數度,無熱期持續一天至數天,見於瘧疾等。
回歸熱:體溫驟升至39℃以上,持續數天後驟然下降至正常,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數天,見於何傑金病、回歸熱等。
波狀熱:體溫逐漸升至39℃以上,數天後逐漸降至正常,數天後又逐漸升高,見於惡性淋巴瘤、布魯氏菌病等。
雙峰熱:在24h內有兩次波動,形成雙峰,見於脊髓灰質炎等。
不規則熱:發熱無一定規律,可見於結核病、支氣管肺炎、胸膜炎、心包炎等。
某些疾病具有獨特的熱型,有助於診斷。但也應注意由於機體反應強弱不同,以及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可幹擾熱型。
在詢問病人時,還應注意有無伴隨症狀,例如:發熱伴寒戰,可見於大葉性肺炎、敗血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發熱伴結膜充血可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風疹等;發熱伴肝脾腫大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白血病等;發熱伴皮疹可見於敗血症、傷寒、副傷寒、風濕熱等。
(2)體格檢查
應注意全麵細致。因不同疾病可出現不同的陽性體征,例如:白血病患者除長期發熱外,還可出現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以及胸骨壓痛。如發熱伴有病理反射及胸膜刺激征,則應高度懷疑中樞神經係統感染。
(3)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除應常規進行血、尿、糞常規檢查外,不可不經鑒別進行盲目的大檢查。應根據病因及查體的結果,總結出診斷方向,從而進行必要的檢查,避免對患兒做一些不必要的檢查,尤其是損傷性的檢查。如患兒發熱伴肝脾淋巴結腫大,可做骨髓檢查以明確是否有血液可能。如懷疑中樞神經係統感染,可做腦脊液檢查。總而言之,化驗、檢查應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