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當代的女子學院2(2 / 3)

3.女性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有待提升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得到了保障,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性別均衡。據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對大連等4個城市的7000名青年和220個企業進行的抽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20-24歲的受訪女性中,大學學曆占23%,大專學曆占29%,而同年齡段的男性受訪者中,大學學曆占22%,大專學曆占20%;在25-29歲的受訪女性中,大學學曆占16%,大專學曆占24%,而同年齡段的男性,大學學曆占16%,大專學曆占20%。在這次調查中,青年女性平均受教育程度略高於男性。據統計,2009

年,全國普通本專科女生所占比例已經達到50.48%,研究生中的女性的比例也達到47.04%。然而,高等教育中的性別均衡現象卻往往掩蓋了女性在專業選擇中的性別隔離現象。女生在高等學校中的專業選擇上往往被隔離在學術、科技和商業領域之外。“在男女生入學機會接近均值的情形下,更需謹慎麵對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過程中的公平問題,對於女性個體而言,專業選擇與專業訓練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接受男性主導知識訓誡的過程。”在許多高層次決策層中,女性很少有超過10%的席位,甚至有的單位、部門決策中完全沒有女性。在科研院所中,女性指導教師僅占10.42%。在中國科技隊伍中,女科技人員占科技人員總數的三分之一。在兩院院士中,女性隻占4.8%。

(三)當代女子學院發展展望

高等教育中的性別隔離現象已經成為中國社會女性高層次人才發展的重要瓶頸。這對於普通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是當代中國女子學院發展的重要機遇。我們嚐試從政府和女子學院兩個層麵,對當代女子學院的未來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政府應從資源和政策上給予支持

政府對於女子學院的支持,主要體現在政策和資源兩方麵。政府應從政策上支持女子院校圍繞女性人才培養辦出水平和特色,在資源配置上加大對女子院校的經費投入。

在一個長期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不能僅僅寄希望於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領域中,也依然存在著傳統的社會性別偏見,學科和課程設置等方麵都有許多不利於女性人才發展的因素。政府應在性別平等和性別差異之間營造一種積極的社會文化氛圍,改變傳統的女性性別角色觀念,鼓勵女生報考和學習非傳統專業,製定保障女大學生就業的法律法規。

2.女子學院可以借鑒“小而精”的發展戰略

在規模上,女子學院無法與男女合校的普通高等學校相比。在辦學曆史、資源等方麵,女子學院也與普通高校存在相當的差距。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時期,“規模小”顯然對於女子學院是不利的。但是在當前注重高等教育質量的時期,女子學院卻有可能將這樣的劣勢轉化為優勢。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許多規模小或是新創辦的大學在較短時間內成長為世界知名高校,其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是,它們都致力於推行“小而精”的發展戰略。

例如香港科技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都是在“小而精”的發展戰略下成長為世界知名高校的。香港科技大學創建於1988年,1991年正式開學,經過短短20年的發展就躋身世界研究型大學之林。在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布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中,香港科技大學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別排名為第39、35和41位,是亞洲進入世界50強大學中最年輕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自建校以來,規模一直很小。由於其小規模的發展模式,普林斯頓大學對於增設新學院保持著非常審慎的態度。迄今為止,學校仍然沒有商學院、法學院和醫學院。普林斯頓大學雖然規模不大,但其培養了大批的科學家、文學家和政治家,學術成就和聲望都很高,贏得了“美國學者和政治家搖籃”的稱譽。加州理工學院自建校以來,規模也一直很小。即使在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它的規模也沒有擴大,始終保持其小規模的傳統。由於其小規模的發展模式,加州理工學院的機構設置也非常簡單。它隻有生物、化學與化工、工程與應用科學、地質與行星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物理、數學與天文學6個學部。加州理工學院雖然規模不大,但其學術成就和聲望卻很高。1980-1990年,該校教師平均每人在一流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3.36篇論文,排名第二的斯坦福大學僅為1.21篇。

正如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雪莉·蒂爾曼所言:“小就是美!正因為我們不需要什麼都做,我們才能夠集中精力和資源來幹兩件事情,一是非常嚴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學術化的研究生教育。我們把這兩件事情做到了極致。”

“小而精”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優勢:其一,有利於集中力量和資源,保持高質量的標準,在精選領域取得突破,以突出優勢帶動學校發展。規模大的綜合性大學不一定就是世界一流的,規模小的學校也並非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學。衡量一所學校水平的並不是規模,而是質量。其二,有利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人才培養質量。一方麵,小規模意味著學生入學時的競爭相當激烈,這種高度選擇性的招生保證了優秀的生源。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與教師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為人才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麵,學校規模小,能夠保證用於每個學生身上的教育經費取得更好的成效。其三,有利於校園文化的形成。學校規模小更利於團結,更利於不同思想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能夠產生火花,激發教師和學生創造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