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當代的女子學院2(1 / 3)

三、當代女子學院麵臨的問題與發展展望

(一)關於女子學院的論爭

從世界範圍看,女性起初獲得接受教育的權利一般都是被隔離開的。在早期的女權主義運動中,女性不能與男性在同一個學校接受教育,而被隔離到專門的女子學院。隨著性別平等意識的覺醒,這種性別隔離的女性教育越來越多地被質疑,男女合校或男女共學的問題,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出。杜威(JohnDewey)支持男女合校,他說:

由於女子作為妻子、母親和家務的管理者這些特殊的職業,因此便認為女性在女子學院受到的教育比在男女同校教育機構中受到的教育好,然而這種猜想是毫無根據的。事實上在這方麵,男女同校教育的學院提供的機會明顯比女子學院要好。人們曾指責女子學院降低了古老的有價值的文化標準,它們因此對任何背離“文化”的課程特別敏感。結果,它們的課程就導向了這樣一個程度,即非常忠誠地模仿一代人以前的男子學院的課程。但是,男女同校教育的大學在提供有關婦女的特性追求的職業和半職業課程上卻非常自由。

隨著男女合校教育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同,女子院校獨立設置的合理性也就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提出。1991年,美國奧克蘭大米爾斯學院管理委員會投票通過將該校變成男女合校,此事引起全美關注和反響。米爾斯學院的教工學生都反對這個決定,而且他們做出的這種反應以及其他女校的反應還促成了新聞界和其他傳播媒介的一場大辯論,內容包括有關女子學院的存在是否合理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體驗。這場辯論暴露了一係列進退兩難的教育問題:“為什麼女校排斥男生是合法的,而男校排斥女生就違法(或者說男性機構排斥女性)?”“女校課堂和混校課堂裏女生各自經曆了什麼?”“我們如何幫助女生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去麵對畢業後踏入的真正社會?”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到1990年為什麼還要有女校——在這個男女平等的年代它們是否已不合時宜?”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國創辦女子學院的過程中,也伴隨著這樣的爭論。在女校創辦者看來,“創辦女校,是對教育多元化需求的一種順應”。但質疑的聲音認為:女子學校的興辦是傳統封閉教育的回歸,開辦女子學校弊大於利,男女分校表麵上看來是男女平等,但女生接受的仍然是以男性價值觀為主導的標準,女生離開學校時仍然是“第二性”。而且根據社會互動原理,人在有異性的環境中更能激發其潛力,缺少男女生間正常的交往,女生得不到健康發展。《中國青年報》發表了題為《人為阻隔男女交往的教育不可取:專家質疑女校複出》的文章。總而言之,反對意見認為,女校是曆史的產物,現在辦女校是一種倒退,辦女校是教育的“性別歧視”。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提倡“興女學”運動與20世紀80年代初的反對設置專門的女子學院,都是在維護女權的立場上展開的。

(二)當代女子學院麵臨的問題

時至今日,女子學院在辦學規模、類型、層次等方麵發生了巨大變化。學校的數量不斷增多,當前共有各種類型的女子院校19

所。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過程中,女子學院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如中華女子學院和湖南女子學院的規模均達到5000人以上。女子學院的辦學形式和辦學層次也得到不斷發展,已基本形成了大專、本科和研究生三個層次,普高、成高、職高三種形式,公辦、民辦、民辦公助多種辦學體製共存的女子院校格局。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女子學院也麵臨著困境:一方麵在社會認可度不高的情況下,極力獲取社會的認可與支持;另一方麵對自身發展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實踐中存在辦學定位不明確、過於偏重女性特色等問題。具體來說,當代中國女子學院麵臨的主要問題有:

1.在高等教育體係中處於弱勢地位

女子學院首先麵臨的是女子學院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問題,麵臨男女合校的壓力。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女子學院相比,中國女子學院受到的壓力和挑戰更大。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女子學院有自身的曆史、傳統和現實基礎。以美國為例,美國有著數量龐大的女子學院。1966年是美國女子大學和女子學院發展的高峰時期,共有261所。1966-1974年,美國女子大學和女子學院有142所。目前,美國女子大學和女子學院有77所。中國有近2000所普通高等學校,其中女子學院的數量極少。

我國女子高校在20世紀80年代後,經過三次大的發展,在辦學規模上得到了較大發展,但同國內其他高校或國外同類高校相比,規模仍然較小。像中華女子學院、湖南女子學院等獨立建製的本科院校的學生規模大致在5000-8000人。在大學體製內的女子學院的規模則更小。韓國梨花女子大學在2006年就有在校生21000人,並設有14個學院、66個係、1個國際研究生部和14所附設高中。印度的S.N.D.T女子大學就其規模來說在印度是獨一無二的,擁有學士、碩士、博士課程的22所學院和2所研究機構,8個係和多種學科,在校生達19000多人。而我國僅有的19所女子學院中,獨立建製的女子學院現在主要實施的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則主要是與其他高校合作進行。目前,隻有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能夠獨立進行研究生教育。在美國的女子大學中,可授予學位的有64所,可開設碩士課程的占40%,可開設博士課程的達10%。日本兩所國立女子大學——禦茶之水女子大學和奈良女子大學,都設有開設博士課程的研究生院。即使是日本私立女子大學也設有研究生院,並開設博士研究生課程。韓國的女子大學也都設有研究生院和科研機構,大多數研究生院可開設博士課程。

2.過於偏重“女性特色”

理工科是男生的傳統優勢領域,文科是女生的傳統優勢領域,這在高等教育實踐中似乎已成為一種共識。2000年,北京大學對全校本科招生按性別作了統計。其結果是:女生在語言文學、曆史、法學、外國語和經濟學等學科專業中的比例遠遠高於男生,分別占總數的72%、61%、61%、60%和57%。而在物理、力學、工程、數學、計算機技術、化學和化學分子工程等學科專業中,男生的比例則遠遠高於女生,分別占總數的85.6%、85.5%、78.3%、73.1%、65.4%和65.3%。女子院校自身也未能擺脫傳統觀念的影響,甚至表現得更為嚴重。女子院校的專業基本上是圍繞女性傳統優勢領域而設置的,如語言類、教育類、家政類、藝術類、管理類,很少涉及理科、工科、農科、林科等,這使得女生在學科選擇上自然而然就朝著所謂的“女性領域”的方向發展,導致女生在職業選擇上受到很大的限製。國外女子高校正在致力於引導學生向理工科領域發展,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