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當代的女子學院1(1 / 3)

在新中國高等教育60多年的發展曆程中,數量少、規模小的女子學院經曆了曲折的發展曆程。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民國時期發展起來的女子學院僅剩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國立女子師範學院。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和金陵大學合並,1952年改為南京師範學院;1951年4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與福建協和大學合並成立福州大學;1951年8月,經華東教育部批準,震旦女子文理學院並入震旦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係調整時,隨震旦大學並入複旦大學與交通大學(震旦大學所屬文學院、法學院經濟係等並入複旦大學,理工學院並入交通大學,醫學院則與其他兩所醫學院合並,改建成上海第二醫學院)。國立女子師範學院也成為新組建的西南師範學院的一部分。

學界曾一度認為,隨著新中國成立之初對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四所女子學院的改造、調整與合並,獨立建製的女子學院或教育機構也就隨之消失了。女子學院或大學確實是消失了,但培養女性人才和女性領導的專門教育機構卻並沒有消失。新中國成立之後,全國各省都相繼成立了婦女幹部學校。1949年4月3日,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成立之後就積極籌辦培養婦女幹部及各類婦女人才的學校,舉辦衛生人員、保育人員訓練班,以推動婦幼保健事業的發展。

一、當代女子學院發展的原因

總的來說,20世紀80年代以來女子學院的發展是文化、教育和經濟等多方麵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一,民國時期女子學院校友的推動。西安培華學院、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和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在20世紀80年代的創建過程中,老校友的推動是最主要的因素。西安培華學院的創辦人薑維之是原西安培華女子職業學校(該校1956年遷到東北,改名為長春統計學校)的教師。1985年,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創辦之初的教師絕大多數是原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的老校友。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是在原金陵女大校長吳貽芳的推動下創建的。“文革”結束後,時任江蘇省副省長的吳貽芳就希望建立一所女子高等學校,培養高層次的婦女人才、增強婦女的就業能力、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考慮到南京師範大學的校址是原金陵女大舊址、自己又是南京師範大學的名譽校長,1985年,吳貽芳向時任南京師範大學校長歸鴻提出自己的想法。歸鴻非常支持,並建議:在南京師範大學內建立一個二級學院——金陵女子學院,公辦民助,學生放在相關係科。當年5月,已處於生命垂危之際的吳貽芳給省政府寫了一封措辭懇切的信,明確提出:“為了培養我省的四化建設人才,體現高等婦女教育的特色,並通過原金陵女子大學在國外的影響和關係,打通南京師範大學與國外文化科學交流的渠道,我經過長時期以來的反複考慮,建議由南京師範大學增設金陵女子學院,公辦民助。”考慮問題一向細致的吳貽芳在信的末尾還寫道:“附上金陵女子學院籌備組建議名單,以便向國內外金陵女大校友會及其他方麵通報信息,爭取資助。”1985年11月,93歲高齡的吳貽芳逝世。海內外金陵女大校友對重建金陵女子學院熱情很高,主動在紐約和南京成立了吳貽芳基金會,不斷為金陵女子學院辦學籌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做了大量的工作。海外金陵女大校友訪問團捐獻了兩份地契,作為金陵女子學院辦學用房。在各方努力下,南京師範大學在1987年正式成立了金陵女子學院。

第二,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推動。隨著民間人士和民間資本進入高等教育領域,離開高等教育發展舞台近30年的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又開始了新的發展曆程。民辦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從我國高等教育體係的重要補充力量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等教育豐富了高等教育的形式,促進了高等教育觀念的多樣化,為女子學院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土壤。同時,女子學院的產生是滿足我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要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