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個案研究2(1 / 3)

二、金陵女子大學與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比較近代中國,教會女子大學和國立女子大學共存,金陵女大和女高師是其代表。兩校在創校動機、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模式和培養方式等方麵都不盡相同。金陵女大秉持基督教精神,教育內容是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與社會習俗,其目的在於培養基督教人才,以推動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金陵女大學校生活家庭化,氣氛溫馨和睦,學生更傾向於社會服務。女高師秉持教育救國的精神,校園裏奔走的是救亡圖存的知識女性和精英分子。兩校為近代中國培養出第一代女大學生和女性高層次人才,為近代中國的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校史

1.金陵女大

1913年10月,北美長老會、浸信會、監理會、美以美會和基督教會決定組建女子大學的籌委會。10月6日,在蘇州召開的籌委會決定成立校董會,以南京作為女子大學校址,由在南京明德中學任教的長老會代表德本康夫人負責大學的籌辦事宜。由於校址選擇南京,而南京古稱“金陵”,故校名最終被定為“金陵女子大學”。1915年9月17日,金陵女大正式開學。1927年,校務由美國人轉交中國人。1928年,徐亦蓁女士被推選為董事會長,吳貽芳女士擔任校長。1930年在國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更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1937年抗戰遷至四川成都華西壩,1946年遷回南京。1951年秋,金陵女大和金陵大學合並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在金陵女大舊址上創辦南京師範學院。

1911-1912年,傳教士受到清末長江中下遊中國本土女學興起的影響,在上海召開多次會議,蘇州監理會的MissMarthaE.Pyle、杭州美南長老會的Dr.VenieJ.Lee、南京美以美會的MissLauraM.White、上海美國長老會的MissMaryE.Cogdal、蘇州美南浸信會的MissSophieS.Lannean、南京基督會的MissEmmaAlyon六人呼籲在長江流域創辦一所教會女子聯合大學。1913年11月14日,德本康夫人經長老會推薦討論後被一致推選為校長。1915年2月,校董會在上海開會,通過章程,並依據章程產生執行委員會。1915年4月,執行委員會和地基委員會在南京開會,決議定校名為金陵女子大學。1915年春,金陵女大的首任校長德本康夫人等租下南京城繡花巷李鴻章第五個兒子的府宅,9月第一批學生入學,校門口掛著一塊牌匾,名為“大美國金陵女子大學”。“據說第一班隻有9個學生,倒有6個教員,因為物質設備的缺乏,她們初入學校時,時常不樂。”初創時期,學生學習程度不一,教師教學經驗缺乏,教學資源有限,總之金陵女大麵臨著諸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師資問題,理科教師和藝術類教師缺乏,中文課由南京其他學校的男教師兼任,無專任教師。

1926年7月9日,廣東國民政府揮師北伐。許多教會學校教學中斷,師生關係緊張。金陵女大管理委員會為了應對時局的變化,保證學校順利通過官方注冊,金陵女大決議邀請第一屆校友吳貽芳回校接替德本康夫人的校長職務,組成五個中國籍教師參加的行政委員會。由此,金陵女大的教學秩序恢複正常。1928年6月1日,吳貽芳回到上海。7月1日,正式主持金陵女大的校務。這一時期金陵女大的主要工作是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和管理層的順利過渡,完成向國民政府的立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金陵女大所在的南京是日軍攻擊的主要地區。金陵女大在上海、武昌、成都三個地點,分別與當地基督教大學合作設立辦學中心,讓無法來校的金陵師生開課上學。隨著戰事的發展,金陵女大決定前往內地,1938年9月,開始在成都招收新生。金陵女大一方麵積極向政府、社會募捐款項,解決教學經費的困難,一方麵加強與其他大學的校際交流,其中與金陵大學、華西大學的交流最為密切。校際交流彌補了金陵女大教學力量的不足,穩定了金陵女大的發展。抗戰結束後,金陵女大開始返回南京,開展複課的繁重工作。1946年9月,金陵女大在南京陶穀舊址開學。在從內地遷回的眾多學校中,金陵女大是最早複課的。1948年解放戰爭接近全麵勝利之際,金陵女大多數學生和教師紛紛離開南京,但校方最終決定不遷校,並做好在新政權領導下開學的準備。1951年1月,金陵女大和金陵大學合並為公立金陵大學,順利完成新舊教育體製的更替。

2.女高師

女高師是中國第一所國立女子高等教育學府。前身為清末設立的京師女子師範學堂,1912年改稱北京女子師範學校,1919年改組為女高師,1924年改組為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1928年八校合並,改稱國立北平大學第一師範學院,1931年7月該院並入北平師範大學,女高師成為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之一。

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癸卯學製》。其中規定:“惟中國男女之辨甚謹,少年女子斷不宜令其結隊入學,遊行街市,且不宜多讀西書,誤學外國習俗,致開自行擇配之漸,長蔑視父母夫婿之風。故女子隻可於家庭教之,或受母教,或受保姆之教,令其能識應用之文字,通解家庭應用之書算物理,及婦職應盡之道,女工應為之事,足以持家教子而已。其無益之詞概不必教,其幹預外事、妄發關係重大之議論,更不可教。”其中“女子隻可於家庭教之”的禁令,排除了女子進入學校教育的可能性。1907年3月8日作為《癸卯學製》的補充,清政府又頒布《奏定女學堂章程》、《奏定女子師範學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女學由此正式納入國家教育體係。

1908年7月15日,清政府設立京師女子師範學堂,以培養女子小學堂的教習和保姆為首要目的,雖然封建禮教仍占據中心地位,但對啟迪女智有著重要影響和意義。

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社會處於矛盾複雜的動蕩之中,女子教育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壬子癸醜學製》頒布實行,先後頒布了《師範教育令》、《師範學校章程》、《高等師範學校章程》,新的師範教育製度由此而建立。之後,國民政府對於清政府製定的師範製度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京師女子師範學堂”更名為“北京女子師範學校”,其教育宗旨、管理製度、學科建設、師資隊伍都發生一係列的變化。1912年《壬子癸醜學製》中提及計劃籌改北京女子師範學校,即“遵部令改組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仍委方還為校長,訂定高等師範暫行簡章”。但是由於條件有限,其籌辦計劃推至1919年4月才得以實施。由此北京女子師範學校升級為高等女子師範學校,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所國立女子高等學府。1924年以後,由於受到《壬戌學製》的影響,為了滿足國內提高師範學校教學水平的需要,教育部決定把女高師升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1927年改為國立京師大學校女子第一部,後又改為北平大學的一個學院,1931年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並。此後,女高師作為一個獨立的教育機構不複存在。

(二)教育宗旨

1.金陵女大

金陵女大作為教會女學的代表,帶有鮮明的基督教色彩。金陵女大立案前後校長分別為德本康夫人和吳貽芳女士,教育宗旨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1927年立案以前,校方的辦學目標很明確:促進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德本康夫人在施政演講中曾說道:“本大學之所以建立,是為推進中國基督教事業的發展;為教育的發展培養合格的領袖人才;為基督教服務事業培養基督教女性;為促進基督教高等教育的發展。”德本康夫人提到的“領袖人才”,是指女性傳教人才和從事教會女子教育的教師。這與最初六名女傳教士呼籲在長江流域創辦女子大學的初衷是一致的。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由於中國社會政治環境的變遷,教會大學需要立案。金陵女大需要根據時局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1928年,華人吳貽芳任金陵女大第二任校長。她在演講中多次提及:“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能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造福社會,這樣不但有益於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豐滿。”立案之後的金陵女大成功地將學校的教育功能和宗教職能分離,學校教育側重的是社會服務,培養“為社會所用”的各個領域的女性高級專業人才。因此立案之前金陵女大的教育宗旨側重於教育對基督教的意義,而立案後更強調教育服務社會、人群的價值。

2.女高師

女高師是在京師女子師範學堂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它的教育宗旨和中國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發展需要密切相關。京師女子師範學堂時期的教育宗旨在《奏定女子師範學堂章程》中有明確規定:女子師範學堂“以養成女子小學堂教習,並講習保育幼兒方法,期於裨補家計,有益家庭教育為宗旨”。因此京師女子師範學堂時期的教育宗旨有三:其一培養小學堂教習和保姆。其二裨補家計,由於清末經濟秩序混亂,清政府試圖通過振興女學發展經濟,是近代女子教育經濟功能的反映。其三有益家庭教育,這是對女子“賢妻良母”傳統身份和家庭地位的強調,封建禮教觀念仍占中心地位。

民國時期,京師女子師範學堂升級為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教育宗旨發生變化,“本學校以造就小學校教員及蒙養園保姆為宗旨”。這一時期學校教育宗旨已演變為純粹的“師資意義”,以培養小學教員和蒙養園保姆為要義,不再涉及“裨補家計”和“家庭教育”。

這一時期,由於社會對教員的大量需求等社會需要,北京女子師範學校經過初級師範階段的調整後於1919年升級為女高師。其教育宗旨也進行相應調整:“養成女子師範學校、女子中學教員、管理員及小學校教員、管理員、蒙養園保姆為宗旨。”與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時期相比較,女高師時期需要培養女子師範學校、中學教員,這一教育宗旨的形成與社會發展需要密切相關。

金陵女大試圖將宗教職能和教育職能相分離,但教會學校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這從學校從始至終都開設宗教課可見一斑。作為中國本土女子高等教育代表的女高師,它的教育宗旨的確定則完全出於中國社會的發展需要,根據時局的變化而變化,教育宗旨由早期的培養師資、補貼家計等,最後發展為培養師資力量。在不同的教育宗旨下,兩校均為中國培養出第一批具有獨立意識的高級知識女性。

(三)學科設置

1.金陵女大

金陵女大創校初期,分為文理兩科,主要課程有宗教、中文、修辭學、英國文學、衛生學和美術繪畫等。最初幾年生物、曆史、宗教等係,並無係科與專業設置,主要是通過聘請教師開設相關課程,一名教師往往兼任多科。金陵女大於1922年開始建立係科,到1928年有國文學係、英文文學係、宗教學係、曆史係、社會科學係、化學係、數理係、生物學係、音樂係、體育係10係。立案以後宗教係被取消,但宗教課程並未取消。

從學科設置來看,首先金陵女大作為教會學校,宗教教育被辦學者多次強調,並且宗教課程始終占據著很大的比重。此外,中國文化科目在金陵女大一直受到重視。德本康夫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十分欣賞。吳貽芳回憶說:“她十分讚賞繡花巷臨時校址的月月洞門、曲徑回廊和房屋的形式,所以將永久校址建成中國傳統形式。”1915年,金陵女大規定:文理兩科學生畢業前都必須修完國文課程20個學分、英文課程16個學分、宗教課程10個學分。國文科開設的課程有中國語言、中國典籍、中國哲學、詩歌及古代文學、中國文學史、當代中文寫作。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時期的金陵女大教育宗旨仍以服務基督教會發展為根本。以基督教為主要內容的宗教課程仍然是金陵女大的必修課。這些宗教課程雖然不是希望學生畢業後去直接傳道,但也要求“給予高等教育婦女聖經背景知識,有助她們個人生命的成長,有侍奉神的心誌”。

由於師資、生源以及經費等多方麵的困難,使得金陵女大最初沒有形成獨具特色或者有影響的係科和專業。1928年吳貽芳到任後,根據社會需要和女性特點加大力度進行係科建設,其中頗具特色、影響較大的是金陵女大的體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