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體育史上,金陵女大女子體育專業是全國知名的學係。金陵女大體育專業產生於中華全國基督教女青年會體育師範學校。“1913年舊中國教育部下達學校課程必需增設一門體育課程後,各校尤其是女子學校急需女體育教師。上海青年會配合此形勢,於1915年8月創辦了一所女子體育師範學校。”1925年9月,女青年會體育師範學校從上海遷移到南京與金陵女大合並,為金陵女大體育專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我國唯一的由教會興辦,培養女子體育師資的高教係科。”
在金陵女大,體育專業分為三類:“一類為普通科,為全校學生所必修。自一年級至四年級。每生每周須有四小時之運動。其目的,不特使每一學生,有健全之身體,免除嬌弱之習氣,及矯正不良之姿勢,且欲使其養成運動之習慣……又本科對於三年級或四年級學生,施以一學期之團體遊戲或娛樂遊戲之教授法,裨出校後,在缺乏體育教員環境之下,亦能略事指導,以應急需。二為體育專修科,學程定為二年。專為中學畢業後,以應社會之急需而設,其程度與大學略同,並照給大學學分。如再繼續二年或三年,仍可得大學學士學位。此科學生,在入學之二年期間,定為特別生,但得同享大學學生生活之一切權利。畢業後,專供中小學校體育之師資,或女青年會及其他社會機關之娛樂指導。三為體育主修科,學程為四年或五年,給予大學學位。選修此科者,需自本科二年級起。其課程較體育專修科更為複雜,包有大學普通科之必修科目,必習之運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關於體育與衛生方麵之各種原理與技術。畢業後,冀能勝任中學、大學或專門學校之體育指導。”金陵女大的體育教育分為普通科的公共體育和體育係的專業體育兩部分,其課程也分為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兩大類。基礎課程主要包括中文、英文、生物學、物理和化學(任選一科)、解剖學、生理學、教育學和心理學、倫理學。專業課程分為專業理論和技術實踐課兩部分,課程主要包括體育行政、體育史、體育原理、人體機動學、體育建築與設備、運動生理衛生、急救按摩和各種運動項目、運動發展史及其理論部分、教材教法、體操、田徑、遊戲、舞蹈、籃球、排球、壘球、網球、射箭、民眾體育、統計學、社會學、哲學、邏輯學、英國文學、音樂等。
金陵女大的體育專業影響較大,為中國女子體育的發展作出過卓越貢獻。其體育師資在全國是一流的,教師大多畢業於美國威爾斯理女子大學體育專業。金陵女大為中國培養出眾多優秀的體育健兒,在1936年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中國奧運代表團的女團員大多是金陵女大的校友。
2.女高師
女高師籌建之初,學科設置情況如下:設本科及預科,此外設選科、專修科、研究科。本科分文理及家事科。分設四部:國文部、數理化部、博物部、家事部。1922年,取消預科,改部為係,分別設立教育哲學係、國文學係、英文學係、曆史學係、數學物理學係、物理化學係、生物地質學係、家事係、體育係、音樂係等10個係。由於學科體係的變動,其相關課程設置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動,但其基本內容一致。
在發展過程中,女高師的學科建設日趨規範與完備。但是由於女高師作為獨立教育機構存在的時間不長,所以並沒有形成獨具特色的專業。
金陵女大和女高師在學科設置方麵,具有很大的相同性,都在考察社會實際需要的基礎上並結合女性特點進行學科設置。最大的不同點是金陵女大的宗教課程的開設,雖然金陵女大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開設國文課程以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但其教會學校的性質並沒有改變。
(四)治校風格
1.金陵女大
德本康夫人(1875-1958),1875年5月16日出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郡。1888年受洗入教。1892年進入馬薩諸塞州的蒙特霍裏約克女子大學學習,1896年受教會派遣到土耳其Marash學院任教。1902年10月受雅禮差會派遣前往中國傳教。創辦金陵女大的決議通過之後,德本康夫人被任命為校長,並積極參與創辦。
創校初期,困難重重,師資力量薄弱,德本康夫人身兼數職,不僅教授《聖經》、天文學、數學等課程,還負責指導學校歌詠團,做財務、文書工作等。1925年1月,德本康夫人在美國和托事部談判結束,準備回中國服務。德本康夫人的父親已82歲,她姐姐勸說道:“我想你去探望父親並了解他的情況後,就不會計劃回中國了……你要去中國的消息令父親非常難過。”德本康夫人經過考慮,仍然返回中國,她告訴金陵女大同事,“我的離去會給父親致命打擊,你們可以想見,我做出回中國的決定有多麼的困難”。由此可見,德本康夫人為了金陵女大付出了很多心血。1927年由於中國社會環境的影響,金陵女大作出調整。1928年6月30日,德本康夫人正式辭去金陵女大校長一職。此後,德本康夫人以教師、校長顧問和樓房建築監督人的身份繼續留在金陵女大工作。1935年夏,她返美休假。1939年,她回到南京,在原金陵女大校園內擔任婦女兒童活動的會計。1943年,她被日本人遣送回美國。1958年4月18日晚,她病逝於馬薩諸塞州,享年83歲。
1928年6月,德本康夫人從校長一職引退時,金陵女大的一些師生在校刊上撰寫了許多紀念性文章,如ASketchoftheLifeofMrs.LawrenceThurston(署名劉恩蘭)、《德校長傳》(署名華群)、《我的德校長觀》(署名程陶)、《德校長給我的印象》(署名李澤貞)、《德校長“無我”美德的麵麵觀》(署名施澤)、《星夜腦海中德校長人生的象征》(署名卓依)等。這些文章對德本康夫人的治校成績都給予了肯定。師生們也談到對這位校長的印象,她們列舉了德本康夫人的諸多品性,“遠大的眼光”、“堅強的意誌”“鎮靜的態度”,“總之,德校長的思想高尚,眼光遠大,行事公正,待人以恩,立身以憫世為宗旨,不顧名利,向著無我的道路上跑。”
德本康夫人在1928年11月的辭職演講中對其13年辦學經驗加以總結概括,提出兩條基本思路:一是堅持基督教教育的方針。她說:“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所以基督教管理,活躍著基督教精神的女子大學。大學應該保持高水平的教育,培養社會效率,促進精神發展和最高人格。”二是“西體中用”的思想。她強調要吸收中國傳統的優秀部分。“我們在創校時自然有一個教育的目標。這個教育目標包含著許多西方文化的理念,當時,學習外國課程蔚為風尚,我們也提供了這些課程。因為那時有些稱為西學的思想廣受人們的尊敬。人們認為中國需要這些西學。”“但金陵自豪的是,我們從不貶低中國的傳統理念,這是學生在來金陵求學前的固有傳統,我們發現強調國學是很困難的,但我們的理想是:國學科目一定要有高水平,中國文化傳統應該保留。大學的建築反映了這一努力。堅持中國傳統中優良的部分,是今天金陵理想的一部分。”通過德本康夫人的兩篇演講,可以看出她秉持著“基督教管理,充滿基督教精神”的女子高等教育方針。這是教會學校的特殊性所在,也是當初六個女傳教士呼籲創建長江流域女子大學的初衷。
吳貽芳(1893-1985),字冬生,祖籍江蘇泰興縣,1893年1月26日出生在湖北武昌。吳家有三個兄弟姐妹,除了一位兄長外,還有姐姐吳貽芬、妹妹吳貽荃。吳貽芳7歲時,跟隨兄長向一位塾師求學。清末中國本土女學的興起,改變了吳貽芬、吳貽芳兩姐妹的生活。1904年到1906年,姐妹倆在外祖母家所在的杭州女學堂求學。這所學校是由維新人士創辦的一所女子學校。1906年,到上海天主教啟明女校學習英文。1907年春天,回到武昌繼續學習英文和數學兩科。1908年,到蘇州景海女塾學習。1909年11月,父親吳守訓亡故,姐妹倆回家奔喪。而後兄長、母親、姐姐相繼去世,在喪亂流離之際,二姨夫陳叔通照顧了吳貽芳一家。1913年吳貽芳進入杭州弘道女校學習,1916年由弘道女校教師諾瑪利推薦作為插班生到金陵女大學習。
在金陵女大學習期間,吳貽芳刻苦勤奮,當選為金陵女大學生自治會會長。1922年,經蒙特霍裏約克女子大學校長推薦,獲巴勃獎學金,到美國密歇根大學生物係留學。留學期間,她擔任北美中國基督教學生會會長和留美中國學生會副會長。1928年,接受金陵女大校長聘書回到中國,任期長達20餘年。1951年,金陵女大合並後,吳貽芳曆任江蘇省教育廳廳長、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副省長、中國民主促進會江蘇省主委、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務。1983年,她寫下《金女大四十年》,為研究金陵女大提供了寶貴的曆史資料。1985年11月10日,吳貽芳病逝於南京,享年93歲。
吳貽芳上任之後的主要工作是穩定金陵女大的教學工作,處理金陵女大辦學中的問題,實現金陵女大的順利過渡。向國民政府立案是金陵女大這一時期比較棘手的工作,也是吳貽芳上任後第一項重要的工作。為了立案,金陵女大作了一些調整。如1930年將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董事會。1930年12月,金陵女大完成了注冊立案的工作。立案後金陵女大管理委員會更名為校董會,美國的金陵大學托事部金陵女大委員會則更名為創立人委員會。同時依據大學組織法,金陵女大正式改名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吳貽芳對立案問題持積極合作的態度。正如1930年6月,吳貽芳撰文指出的:“我的態度是,必須遵行政府的規定。否則,我們的學校無法生存的。”“假如關閉學校,我們的孩子怎麼辦?他們隻會受社會上非基督教宣傳的影響。”相反,“假如孩子們在基督教學校受教育,即使沒有講授宗教,學校的氣氛也足以鼓勵其自由思考,健康成長”。她認為,“問題的關鍵是教師。年輕的女教師必須理解教育,服膺基督教愛和服務的精神。她們必須將全身心奉獻給這些孩子。假如我們能夠找到這樣的女性,我們就能保持學校的基督教精神,這也是基督教學校的真正目的。”吳貽芳最後呼籲:“為了孩子,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盡可能開辦學校。”吳貽芳的這種態度對金陵女大立案問題的解決有重要的影響。
戰爭年代,她積極奔走參加國內外組織的各種活動。在金陵女大的正常教學被戰爭破壞之後,她以學生能進行正常學習為宗旨,為金陵女大在戰亂年代能夠得以保存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德本康夫人和蔡路得兩人對吳貽芳在特殊年代的治校工作評價尤高。她們這樣評價:“凡是熟識吳博士的人都會意識到,金陵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她在最為困難的年代富有能力的忠實的領導。金陵在全中國所獲得的高度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達了人們對金陵校長的尊重的感情。”
德本康夫人在任時期正處於金陵女大的開創和發展時期,她到處奔走,嘔心瀝血籌備金陵女大的各項事宜。吳貽芳在特殊的曆史時期出任校長,積極處理立案事宜以及戰後金陵女大的重建工作等。二人都為金陵女大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兩人的辦學思路與金陵女大的教育宗旨是一脈相承的,這與金陵女大教會學校的性質是分不開的。
2.女高師
女高師是經民國政府教育部的批準而建立的國立女子大學,校長經教育部任命。校長更換頻繁,導致學校的發展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據統計,1919至1931年12年間,女高師校長更換9次。1919年至1924年5年期間,校長變換5次。
其中,許壽裳任期內女高師社團組織發達,校園文化豐富,師生參與社會活動積極,學生精神麵貌煥然一新。下麵,我們對許壽裳的生平和管理模式進行分析。
許壽裳(1883-1948),字季茀,號上遂,紹興趙家阪人。傳記作家、教育家。早年就讀於紹郡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1902年考取浙江官費前往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與魯迅相識,成為終身摯友。曆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成都華西大學、西北聯大等校教授。1946年台灣行政長官陳儀邀請許壽裳主持台灣省編譯館,不久編譯館裁撤後並入教育廳管轄,轉往台灣大學任教。1948年2月18日,許壽裳於台大宿舍被害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