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的女子高等教育
(一)近代的女子教育
20世紀初期金陵女大和女高師等女子高等教育的出現,與中國近代女學的發展有著密切關係。中國封建社會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獲取文化知識主要憑借家庭教育的形式。女子正式成為學校教育的對象始於近代。鴉片戰爭後,閉關自守的清王朝被英帝國主義的大炮轟開國門,被迫接受一係列不平等條約,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在飽受欺淩的同時開始自強圖存。
依靠堅船利炮進入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借辦學以傳教,創辦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批教會女子學校。最初在各通商口岸,之後延伸到內地如南京等地,衝擊了中國傳統重男輕女的封建教育範式,打破了中國傳統社會對於女子的禁錮,為女子教育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1.教會女學
教會學校在中國創建之初,艱難重重,舉步維艱,被國人視為“一件不受歡迎的禮物”。女子學校情況更加困難。1844年,英國基督教長老會“東方女子教育會”傳教士愛爾德賽在寧波創辦女塾;1844年,美國浸禮會叔未士夫人在香港開辦女子寄宿學校;1846年,英國倫敦傳播會在香港開辦英華女學;1850年,美國基督教公理會禆治文夫人在上海開辦禆文女塾;1850年,浸禮會碧架在上海開辦女塾;1850年,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麥利和夫人在福州開辦福州女塾;1851年,美國聖公會傳教士瓊斯在上海開辦文記女塾;1851年,美國浸禮會約翰夫人在香港開辦女塾;1853年,法國天主教在上海開辦明德女校;1853年,美國長老會哈巴安德在廣州開辦女子日校;1854年,美國公理會盧公明夫人在福州開辦女童寄宿學塾;1854年,英國循道會俾士夫人在廣州開辦女子學塾;1855年,長老會在上海開辦女子日校;1855年,法國天主教在上海開辦徐彙女校;1857年,長老會在寧波開辦女子學校;1859年,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在福州開辦毓英女校;1864年,美國公理會禆治文夫人在北京開辦貝滿女學。早期的教會女校多集中在沿海城市和香港,大多附設於教堂,規模較小,辦學目的是為“傳播福音開辟門路”。教會女校雖以免收學費、額外提供食、宿、書本等優惠條件吸引貧家女兒入學,但因受到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加之傳教士憑借鴉片和堅船利炮進入中國,必然導致中國人民的疑忌和仇恨,使得招生尤為困難。據載:
學生入學的既不多,而中途退學的還不少,女校尤其如此。例如1850年在廣州的一所學堂,開學時隻有三個學生,不久其中兩名因受社會輿論壓迫,終而退了學。同年同地開設的一所女子寄宿學堂,開學那天,凡報了名的女生,都不敢入學。後來動員邀請來了幾個,不久就都退學。由此可見傳教會開始興辦新學時,是何其煞費心機,艱阻殊多。
這一時期,絕大多數教會學校均如此,招生困難規模很小。對於晚清中國教會女校的發展,MargaretE.Burton在1911年出版的《中國女子教育》(TheEducationofWomeninChina)一書有較為全麵的介紹。基本上,傳教士們將女子教育、基督教福音和近代文明三者等而視之。他們一方麵利用女子教育來達到傳教目的,另一方麵也深信缺乏女子教育是妨礙中國文明開化的一大原因。
2.本土女學
1898年,梁啟超、經元善等人在上海設立經正女學,開我國女子教育之先河。之後,全國各地不同形式的女子學校相繼出現,如嚴氏女塾(1902年)、上海務本女塾(1902年)、愛國女學(1902年)、湖北幼稚園女學堂(1903年)等。清政府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製》,為新式學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迅速發展的形勢下,1907年學部頒布了《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師範學堂章程》,這是我國女子教育在學製上取得合法地位的開始,本土女學開始呈現多樣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