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個案研究1(2 / 3)

(二)近代的女子高等教育

1.教會女子高等教育

教會女子學校在經曆了艱難探索後進入深入拓展時期,戊戌政變之後有了長足發展。以山東和江蘇女子教育情況為例,1910年浸禮會在山東辦學95所,學生1039人,辦女學23所,學生240人。女學比男學之比為24.2%,女生比男生之比為23.1%。20世紀20年代初,江蘇一省有美國教會女校22所,入學學生達到2068人。教會女子小學和中學的快速發展,為教會女子大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癸卯學製》頒布以後,中國本土女學迅速的發展刺激傳教士增加對女子教育的投入力度,促使基督教女子教育朝高等教育發展。此外,這一時期來華的女傳教士大多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由於其男女平等和獨立意識的影響,加之教會女學發展迅速,造成學校的畢業生無升學場所,因此現實需要教會女子大學的建立。20世紀中國女子教會大學有兩種模式:一是教會女中發展為教會女子大學,二是創辦教會女子大學。

2.中學男女同校與大學開放女禁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學部已經頒布小學男女同學辦法。1912年1月3日,孫中山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1月9日成立教育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1月19日教育部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14條,其中第4條載:“初等小學校,可以男女同校。”這就確定了男女平等受教育的原則。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中國沒有創建女子高等學校,女性隻能進教會大學——北京的協和女子大學、南京的金陵女大和福州的華南女子大學。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女子教育出現了更大的改革和發展,其突出表現在:

其一,北京大學開放女禁,首開大學男女同校的先河。1919年3月15日,蔡元培在天津青年會發表題為《貧兒院與貧兒教育的關係》的演說,主張仿效西方國家,尊重婦女的人格和平等權利,實行社交公開,男女同校。他說:“我國人不許男女間有朋友關係,似乎承認‘男女間隻有戀愛關係’所以很嚴地防範他。既然有此承認,所以防範不到處,就容易鬧笑話了。……但是改良男女的關係,必要有一個養成良好習慣的地方,我以為最好的是學校了。外國的小學與大學,沒有不是男女同校;我們現在除國民小學外,還沒有這種組織。若要試辦,最好從貧兒院入手。……要是試驗了,成績很好,那就可以推行到別的學校了。”北京大學教授胡適先生不但讚成大學開女禁的主張,而且還提出了大學開女禁的步驟:第一步,大學當延聘有學問的女教授,不論是中國女子還是外國女子;第二步,大學當收女子旁聽生;第三步,女學界的人應該研究現行的女子學製,把課程大加改革,總得使女子中學的課程與大學預科的入學課程相銜接。

同年12月9日,一個署名“新青年一分子謝楚楨”的青年寫信給蔡元培,聲稱代表全國女界請求北京大學開放女禁,認為五四運動後,除了少數頑固派外,多數人“提倡解放主義,並且主張從解放婦女入手。要解放婦女,又須允許她們和男子受同等的教育”。信中還列舉了北京大學招收女生的種種有利條件。12月18日蔡元培複信,明確表示完全讚同男女同校的主張。1920年2月,江蘇無錫女學生王蘭要求到北京大學哲學係學習,但因當時考期已過,經蔡元培和教務長允準,被接受入學旁聽。於是,鄧春蘭等8位女生也援例進入北京大學旁聽。這年暑假,北京大學正式招收女生。此例一開,北京其他高等學校,以及南京、上海等地的大學也先後招收女生。據不完全統計,至1922年,至少有7所大學招收女生。